怎樣管理好壹個原種豬場
正大中國農牧劉青林 “要把場當做家來對待,假設豬場是自己的來管理豬場”這應該是壹種觀念的轉變吧! 人們常說香港人或日本人走路很快,可能是他們對時間的認識理解不同吧! “時間就是金錢”這句口號它並沒改變壹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概念,但它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認識,人們充分利用壹天二十四小時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再是幹多少算多少。 如果在外企豬場可能會有這種體會:工人做事都很講效率,他們做事是按時間算的,公司已經算好估計工人到幾點鐘應該做什麽工作,如配種舍:九點以前應該做飼餵發情鑒定治療輸精等工作,九點後應該做清理衛生轉群誘情等工作。如果沒特殊情況工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做完就是偷懶了,這就像海爾的日清日高制度壹樣,當天的事當天做完,碰巧的是我在深圳這家公司的外省分公司培訓時正好見到過這種制度,可見壹種好的方法會被廣泛效仿的。 像現在很多豬場的日報表就是這種方法的延伸,壹天有十種以上報表要做,如當天的豬舍溫度,飼料庫存與用量,用藥記錄,精確到每棟豬舍用什麽藥用量多少,產房的還要在每頭母豬檔案卡後做記錄利於以後查時清楚以前病歷,加上配種舍報表,采精舍報表,淘汰豬還要先把照片發給主管與總裁同意後方能淘汰等,有次在分公司總部見到辦公室在固定壹疊檔案時要用電鉆去鉆才行,可見壹個事情做到這種地步真的不容易,而壹個公司隨著規模擴大又必須要把事情做細。 著名的海恩法則說過:每次飛機的失事都是由壹個零件的壹顆小螺絲沒扭緊造成的,每件大事都是由壹件小事演變而來的,壹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演變成大事,可見細節的重要性。“千裏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例如冬季刮風的晚上可能因為窗戶的縫隙形成賊風,壹夜就可以讓豬群發病,那以前所有的工作就白做了。很多豬場就是不重視這樣的細節。 寒冷來襲時我們買了件衣服,但第二天天氣突然轉好,讓人啼笑皆非以為花了冤枉錢,好像這是壹種通病,唯唯諾諾不去改變當前得過且過的狀況,總以為這樣還能過去,殊不知正是這壹件衣服讓我們覺得今天的太陽異常艷麗。在中國養豬業有這種觀念的還是不多,當走進豬舍或踏進養戶的圈舍,保溫設施皆無,身著單薄羽絨的豬雞鴨們勉強抵禦嚴寒,讓人油生憐意,不禁感嘆:“子非畜禽,安知其冷暖啊”! 以下是我曾與壹泰國獸醫管理過的某種豬場圖片,空地部分現在都栽滿了樹,很有現代化豬場的氛圍。從圖片可見每棟豬舍都是相連的,好處是可互相隨意調動豬只。公司加農戶模式都是必需按公司這種高標準高起點設計統壹建造,在國內國外都可以說是硬件設施壹流的標準。配種到產房每棟投資為四十萬,保育區每棟為二十萬成本。這樣的做的好處是便於獸醫技術人員管理。豬舍內都用用抽風機濕簾自動控制溫濕度,冬季是鍋爐自動加溫,完全實現自動化溫控,封閉式電腦監控管理。技術管理人員只要調好溫度,溫控箱會使舍內保持在恒溫狀態。 管理簡單化,豬環境舒適,只要經驗豐富管可輕松管理好壹個場。也體現了管理就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混亂的事情規範化,組織結構扁平化。管理的少就是管理的好。這句話的內涵。泰國人的做事壹絲不茍的風格,與分公司養豬部泰籍總裁嚴格要求分不開的,豬場幾乎壹個煙頭與紙屑都找不到(火災事件後公司內是不允許抽煙也嚴禁在豬場抽煙的)在總公司工人上班都要穿工作服式帶領的衣服,公司內嚴禁穿休閑服,我體會這可能是把壹件事情做細後的結果吧! 對於豬場的經營,我之前可能會更偏向於廣東壹些國內有名氣的農牧企業的理念,但現在知道原來養豬可以被分解的如此簡單容易,現在大多豬場大多都有十年以上歷史了,即使再建新場,還是按照以前的設計管理理念來建設投資,根本達不到現代化豬場的標準,對管理造成很大麻煩,因為豬舍設計陳舊不合理,又不肯上昂貴的現代化設備,就要完全靠人工如完善,這樣要配備很高能力與責任心的工人才行,養豬行業又是普遍薪水很低的行業,要到哪裏去找這樣的人呢?這樣與管理發展正好自相矛盾,光要花費很大精力去做員工技能培訓不說,關鍵是很多員工文化太低,根本理解不了,文化高點的壹千多壹點的工資根本請不到,很多場只能是壹些農村相當於閑散勞力在做豬場基本工作,如果是種豬場,那樣能力低的人做出來的事對豬場生產成績影響是巨大的。 所以要建現代化豬場,至少管理難度上降低很多,工人上班餵下料,打掃下衛生即可,這點可能在的泰國做的最好,泰國總部豬場的獸醫每個人都有汽車,每天開車去豬場檢查巡視壹下工作,沒有什麽情況壹般都是很輕松的。這壹點我在中國工作體會最深,因是豬舍是自動控溫封閉式,只要根據天氣情況設定好溫度,調好風機的旋轉次數,就可以使豬有個恒溫舒服的環境了,壹般也不用沖欄,工人也很輕松。如果肯多投資點資金可以有這樣多的好處又何樂而不為呢?與之相反的是南方大多豬場的豬欄壹天不用水沖就臭氣熏天,壹年四季工人每天最多的工作就是沖欄,即浪費水又浪費勞力與時間,而且在天氣冷的時候還會誘發豬發病,遵循大豬怕熱小豬怕冷,豬喜歡幹燥清潔的環境的生理特點,這種做法無疑是違背了豬的生長規律。那樣養豬真的是很難!所以縱觀全國養豬場有著現代化經營理念的豬場經營者還是少數的。 可以說踏入這個行業很久了,也經歷過中國養豬發展的壹個階段,可能感觸比較深入些。多年工作經驗中我發現凡是保育到生長舍後備舍都要采用飲水保健的效果最好,因為靠在飼料中加藥保健的缺點壹是在飼料加工過程中存在攪拌不勻的情況,而且負責加藥的人責任心也很關鍵,第二個缺點是患病豬基本不會采食或采食量降低,但會不停的去喝水,而且實行績效管理後每個崗位的人都想把豬養好多拿薪水,只要每棟給壹個加藥桶告訴他該加什麽藥後他們都會自覺的去做。而且經過飲水保健的種豬也格外靚,眼睛也特清亮有神沒有病毒感染後引起的眼角黑的分泌物出現,在豬場不管配種產房豬舍上方都安裝的加藥水桶,像壹發現豬群不好可隨時飲水加藥,我想這種方法可以減輕獸醫很大的管理壓力。像秋冬季碰到全群流行性腹瀉,每頭豬都去治療根本不現實也太可能的,但通過在水桶加藥,可整棟豬群喝到藥,若發現及時可很快控制病情,對於沒發病的也可起到預防的作用,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對於豬場人員安排方面,我個人覺得如果是績效管理的話,最好是每棟由飼養員自己做獸醫,壹到兩個專門負責全場疫苗免疫的防疫員,這樣也便於績效管理,只需把他們培訓好就可以,每周六可開壹次全場工作會議,總結壹下壹周的工作,順便給員工作崗位培訓,提高員工的技能。員工培訓是企業風險最少,收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因為企業既人,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造人先於造物。(松下語)我曾給廣東某大型食品公司豬場給員工做飼養管理知識與專業技術培訓,原計劃只培訓保育區的場長跟工人,最後全公司分場的都來了,整整坐滿了壹個會議室,員工渴望學技術的熱情也讓人感嘆不已,培訓效果也特別理想,有這種學習氛圍的豬場又怎麽可能管理不好呢?有的員工說不培訓還不知道原來實際生產中有些事情是可以那樣做的啊!本來幾個月母豬群老是有母豬突然死亡,培訓後再沒有出現情況,經過分析可能是講了產房中催產藥物縮宮素正確用法的結果。因催產素過量就會引起子宮收縮過緊造成難產大出血,而缺乏培訓的豬場這種情況發生很普遍,這種細節性時件引起的損失很大。 像在泰國養豬業中首屈壹指的RMC農場每周壹都會有例會,十個場長以及各部門的經理都會參加此會,給員工提供新的技能培訓,以及匯報壹周中遇到的問題,大家壹起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RMC農場的座右銘是:“不是我們養豬,是豬養我們”基於這壹理念以及RMC農場建立的人性化管理策略使得該場從自成立以來的28年裏發展迅速,成為泰國養豬業中首屈壹指的農場。 RMC的成功因素源自創始人Mr.Choosak attanavanitroj(即林惠鑫先生)有清晰及廣闊的願景,對所從事的行業有遠見卓識。尤其是林老板致力於通過各種方法提高農場管理和工人的生活質量,如合理的薪酬,清潔的居住環境等。他們認為把人放在第壹位,尊重員工是成功關鍵。農場各位經理的職責是貫徹農場各項政策及提高工人技能。只有提高工人技能,管理好工人才能保證農場各種體系的有效執行,達到預期目標,由於RMC農場主張提高個人技能,所以會毫無保留的向工人傳授各種技能,所以有些工人的技能甚至比場長還要高。成功因素還包括:品種改良,恰當的管理模式,環境清潔,要與工人的技能並駕齊驅。以上各種因素的***同作用使得該場如此成功。 豬場技術性資料及數據 前言 個人理解:經營農場的方式已改變,國內農場發展趨勢於機械自動化,只有高效率的農場才能生存。農場必須時刻進步特別是成本控制(有位美國有名企業總裁說多賺錢的方法只有兩個,不是多賣就是降低成本),清晰的組織結構及個人職責,清楚地目標,各項指標及執行計劃,不斷對員工的技能進行培養及發展,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成為穩定發展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