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兆網卡:近壹年來,在某種程度上,“千兆到桌面”這句口號已成為事實——至少在我身邊成了事實,因為我所用的臺式PC和筆記本電腦都配備了千兆網絡接口。但實際上我們能享受到的好處卻仍然是有限。其中,我認為最實用的是千兆網絡接口普遍支持極性自適應,也就是說,無論是使用直連線還是普通線,我都可以任意連接到交換機或者另壹臺PC的網卡,而不用考慮線序的問題,不過對我來說,千兆接口另外的好處,更多的只是心理上端口升級的滿足了,因為我們的桌面交換機還是百兆的。
當然交換機上也有千兆接口,但那是給服務器用的,還輪不到我的桌面。再說, 即使用上了,也未必真的有用,因為我平時的應用並沒有這麽高的帶寬需求,用百兆就足夠了。同時我還懷疑,沒有千兆交換機本來就不是問題,因為瓶頸很可能在臺式PC或者筆記本電腦本身。
測試表明,與百兆以太網相比,使用千兆網卡之後,臺式機PC或筆記本的網絡傳輸性能可以普遍得到提高。提高的幅度從5%~900%不等,取決於傳輸雙方的CPU性能、磁盤性能、內存容量、網絡接口性能以及文件系統的處理方式等多種因素。事實上,當我們通過Intel Pro/MT 1000來下載壹個7.5GB的DVD鏡像文件時,實際傳輸性能只有35MB/s,這時的瓶頸在於磁盤系統的順序寫入能力。因此,如果臺式機/工作站需要全面享受千兆的性能,SATA RAID(使用RAID-0或RAID-5方式)應該是基本配置,對於筆記本電腦,千兆網絡接口帶來的性能提升有限,主要瓶頸在於較低轉速的硬盤。可以說,未來磁盤性能的提升將是PC各部件發展中對千兆最有意義的事情。當然,內存的容量也非常重要,大容量的內存使系統能夠更加自如地為文件系統分配緩存空間。
測試表明,千兆網絡在桌面的瓶頸不像預料的那麽多。交換機、配線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做好了千兆傳輸的準備,而客戶端的網卡也表現出了出色的處理能力。測試還表明,32位PCI千兆網卡在多數情況下不構成瓶頸,主板沒有集成CSA的用戶完全可以使用廉價的PCI千兆網卡。
此外,測試中我們發現,千兆網絡對於CPU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了,這次測試中,客戶端系統在文件傳輸時CPU占用率普遍在20%~70%之間,由此看來,基於千兆的網絡攻擊將更具有殺傷力,也正因為如此,nVidia在芯片組中集成千兆以太網功能的同時,還集成了硬件防火墻。
但是,千兆真正的瓶頸可能在於應用。使用千兆網絡下載壹個650MB的CD鏡像文件只需要7秒鐘,確實很快,但使用百兆網絡也只需要1分鐘左右,多數人都能夠忍受。就算是通過網絡播放MPEG-2的視頻,百兆交換網絡也足夠了。看來,只有真正的應用需求出現並普及,千兆網絡才會有大的增長,否則,就只能給用戶壹個理由了:既然百兆和千兆的價格壹樣,您為什麽不選擇千兆呢?不過,要等千兆每端口的價格降到現在百兆的水平,可能得兩年以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