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部我期待已久的電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從來沒有想到巖井俊二會以這種方式拍攝這部電影。
巖井俊二通常是純粹專註的,很少有如此大的布局和如此分散的主要分支。他運用了中國燕尾蝶般的大尺度群像結構,以壹種非常冒險的方式不斷改變人物的重心,來完成對群像的描寫。其中由“時空信息傳遞”、“身體雙重與錯位”等元素構成的人物之間的互文與反思,看似是“情書”的對立面,實則是對代際與家族記錄空間的探索。
周迅飾演的誌華,因為姐姐的突然自殺,選擇代替姐姐參加同學會,卻意外遇到了年輕的仰慕者尹川(秦昊飾),尹川在同學會中途帶著誌華逃走,於是兩人交換了聯系方式。
這次相遇產生的能量傳遍了整個冬天,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受其影響,開始了各自的故事。往事與現實的交織,在不斷湧現的書信和小說中溫暖了記憶,誌南的身世秘密壹點壹點被揭開。
在這個故事中,中年中國人承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她平凡,溫柔,還有些沒有窮盡的天真。她期待被發現,引導大家去發現。周迅就是壹個很好的替代品,靜靜的表演著她豐富細膩的內心活動。
而更多的筆墨和斷裂點來自的少女中國/周颯然,以及安西的少女南方/袁。
巖井俊二的青春電影分為兩類,但在這類“純愛”電影中,他很少直接刻畫愛情。他通常的做法是將這種單戀情感隱藏在日常生活中,以表達更多的“錯過的美”,尤其是在《情書》和《四月的故事》中。在這兩部電影中,朦朧的愛情似乎永遠無法展露和隱藏,最終能給人以結尾的美感和以歲月為詩的懷舊。
妳好,誌華,在繼續的同時,打破了這壹點。
先說全片對我來說最感動的部分,少女中國的失敗告白。
她愛上了尹川,尹川在中考前轉學了,但尹川委托誌華給姐姐的南方送了壹封情書。在不斷旋轉的鏡頭裏,誌華壹直在思考如何開口,猶豫、悲傷、委屈、假裝開心,很快就出現在臉上。她背對尹川迎來了第壹次沒有開口就以失敗告終的告白。張子楓在表演這段時,沒有用太多的表情,自然地把人物復雜的感情傳達得即時而有力,讓人設身處地。接下來的幾場戲,她的表現更是令人咋舌。
誌華沒有把那些信傳給姐姐,這壹點終於被尹川發現了。當他去找她解釋的時候,巨大的罪惡感仿佛麻痹了她的四肢,讓她只能機械地重復道歉。誌華想說實話,但是說不出口。畢竟她死了。這是她第二次沒說就失敗了。她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毀了“最後的可能性”。
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智華選擇把所有的情書都交給智南,然後面對面走到尹川面前,遞給他壹封卑微的情書,上面寫著“最後的勇氣”——“我喜歡妳。我們能做朋友嗎?”智華的第三次告白,包裹著壹個女孩對失去的恐懼。她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思想,但她仍然不敢奢望什麽。她只是想做個朋友,但還是失敗了。
相互呼應,在電影的結尾,電影告訴我們,周颯然之所以要留在家鄉,只是因為開學時害怕見到同桌,藏不住內心的恐懼。
這個道理很簡單,也真的很搞笑,但是卻莫名其妙的和女生的心聯系在了壹起。這種情緒在當時對他們來說是壹件很棒的事情——如何選擇面對,如果猶豫,會不會錯過?錯過了會後悔嗎?
這就是巖井俊二在《情書》中所用的手法,通過設置“鏡像”來反映不同時空的人與自己的關系。
觀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不僅僅是在尋找影片開頭設定的懸而未決的謎團“為什麽南國要自殺”,更是在尋找每個人被“別人留下的痕跡”默默影響的生活。
中國之痛,華南之自殺,都是懷念。最後,它們變成了壹串失落的漣漪,變成了漫長冬天裏壹點溫暖的陽光。放映結束後,大家似乎都沒有下沈的意思。相反,他們在問巖井俊二什麽是“最好的自己”。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給出的願景:
我們的生活是由思念組成的,我們常常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每個人總是要被迫長大,面對自己的童心。
但是學會繼續前進,妳總能看到不同的光。
文/徐若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