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呼喚執法司法的進壹步強化。對此,檢察機關積極行動起來:嚴懲文物犯罪,強化文物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發出檢察建議,監督糾正怠於履行文物保護職責之舉;加強以案釋法,促進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聯合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推動健全預防犯罪長效機制。
近五年,2013年至2017年,全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文物犯罪嫌疑人4248人,提起公訴6317人,其中,批準逮捕倒賣文物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犯罪嫌疑人4153人,提起公訴6078人,分別占批捕和起訴文物犯罪的99.76%和96.22%。***糾正遺漏罪行58人,糾正遺漏同案犯84人,提出刑事抗訴84件。由於有些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責任的履行不到位,文物保護屢屢出現文物被盜、因災受損、人為破壞等問題。有些地方對文物保護的認識不足,在城鎮建設開發中急功近利、拆真建假、拆古建新,破壞文物本體,破壞環境和歷史風貌。
五年來,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足保護文物、維護公***利益的根本出發點,向有關部門提出堵漏建制、加強文物管理的檢察建議146件,打擊文物犯罪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加強文物保護工作,不僅是當今中華兒女傳承古老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當代建設精神文明家園、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檢察機關將積極踐行法律監督職責,不辱使命,守土盡責,為構建文物保護新格局繼續貢獻應有之力。
在中華人民***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1、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2、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
3、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4、歷史上各時代主要的文獻資料,具有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
5、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文物保護技術是壹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物制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被戰火焚毀、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銅鐵器、書畫、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黴菌等自然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全國博物館公***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觀眾人數達到8億人次/年。健全文物保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工程檢查指導,推動第三方機構參與文物保護工程質量和效果評估,提高文物保護工程質量。
“十三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將推動文物保護實現“兩個轉變”:由註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由註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確保文物安全。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組織實施壹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效應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推進長城保護計劃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開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推薦和遴選,落實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提升考古在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
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哪個重要
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壹直來是壹個棘手的問題。二者即存在矛盾沖突,又有相互促進作用。對於文物本身來說,特別是建築類文物,自身要占用大面積土地,有些文物更是處在城市的中心地帶,這樣就難免不與經濟建設規劃發生沖突。但是反過來講,文物本身又帶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等,若可以進行合理利用開發,可以很好的助力城市旅遊建設發展,對促進社會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不過,造成這壹矛盾的原因也很明顯,就是歷史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據統計我國目前人造仿古景觀投資已超過壹萬億元以上。這些建築外觀再美,也是不過是些沒有靈魂的贗品而已。
對此,中研普華利用多種獨創的信息處理技術,對文物保護行業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壹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戶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