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挺進大別山完全扭轉了依托根據地抗擊敵軍進攻的情形,把戰爭引向了蔣管區,使得晉冀魯豫根據地在長期得戰爭後得到恢復,陜北和山東根據地渡過難關。同時中野我軍還建立了鄂豫、皖西、江漢、桐柏和鄂豫陜5個軍區,轄31個軍分區,成立了各級民主政權,並在3軍經略中原的戰略行動中逐步連成壹片。為日後的戰略決戰,提供了堅強的支持。我們來看看中原野戰軍參謀長李達的評價:
[ 轉自鐵血社區 / ]
“ 整個中原區,包括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長江以北到陜西的潼關、商縣乃至湖北的江陵以東的廣大地區,除了鐵路沿線和壹些戰略要點還被敵人占據外,已經基本上連成壹片,造成了我軍可以南渡長江,西入四川,東迫江浙的戰略進攻基地。”;“我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密切配合下,在中原遼闊地區實施大規模的機動作戰,殲敵正規軍二十萬人以上,殲敵盛縣保安團隊等武裝十萬人以上,將敵人在中原苦心經營二十來年的反動基礎,壹掃而光。這樣,我們就剝奪了蔣介石在四千五百萬人口這樣壹大塊地區的兵源、糧源和財源,為我們提供了壹個能養幾十萬兵的戰略基地,使我軍由無後方作戰變為有後方作戰。接著,各部隊利用秋季作戰的間隙進行了以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發揚了三大民主,掀起了練兵熱潮,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術技術和戰鬥力,加強了部隊的組織紀律性。所有這些,都為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整個中原,準備了有利條件。”
3、挺進大別山拉開了戰略空間,使得我軍能夠進行寬大機動,撕開敵軍的重兵集團,而求得戰機各個殲滅敵軍,並迫使敵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從而促使敵我態勢發生根本轉變,我軍不僅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更是由於中原根據地的建立,形成了我軍對對中原地區敵軍的戰略大包圍,劉帥自出大別山那時起就指出蔣軍將被釘死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十字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