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交所官網,說起紐交所,壹個熟悉的畫面就是敲鐘,用來表示每個工作日上午9:30開始交易,下午4:00結束。敲鐘不僅是壹種有趣的做法,而且對市場的有序運行和保證上午敲鐘前和下午敲鐘後不會有交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紐交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1863更名。它第壹次敲響了1870s的鐘聲。準確的說,那時候不叫敲鐘,叫敲鑼——沒錯,妳沒看錯。起初,它是中國制造的鑼。
1903年,紐交所從華爾街40號壹個月租200美元的房間搬到了華爾街11號的大樓(也是現在的地址)。中國鑼敲響的時候換成了銅鐘,而且是整個證券交易大樓每個角落都能聽到的電鈴。如今,紐交所的四個交易區都有自己的時鐘,由統壹控制臺同步控制。
如果敲得太多,鐘就會壞。1980年代,也就是使用了七八十年之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時鐘終於“失靈”了。也就是這次事故讓紐交所的管理者們覺得每天敲鐘有多重要,決定在修舊鐘的同時買個新鐘作為應急備用。
買新鐘也有壹些波折。他們必須首先找到這個鐘的制造商。畢竟他們已經80年沒打過交道了。經過壹番“人肉搜索”,他們終於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諾瓦克找到了當年制造鐘表的G.S. Edwards公司。當他們提出要制作壹個直徑為18英寸(約46厘米)的新時鐘時,愛德華茲公司的人都很驚訝,因為在那個時候,所有的時鐘公司,包括他們在內,都不再制作舊時鐘大小的時鐘,並能發出如此大的噪音。
盡管如此,愛德華茲公司同意按照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要求制造時鐘。為此,公司特意邀請退休員工回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經過聲學測距和音調調整,新時鐘終於可以與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在使用的舊時鐘相媲美。
紐交所大鐘出事後,還有壹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被遺忘在角落的大鐘被找到了。壹名負責紐交所電力系統的承包商在聽說紐交所要購買壹個新的時鐘後,突然想起自己曾在紐交所主交易室天花板上的線槽裏看到過壹個時鐘。這是壹個非常漂亮的鐘,直徑68.5厘米。當它再次被發現時,已被厚厚的灰塵覆蓋——它被遺忘了至少半個世紀。說是沒用的時候聲音太大受不了,就束之高閣了。現在,它雖然變色,但依然掛在交易大廳的平臺上,隨時等待,堅守著固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