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生動的故事讓壹些人相信裴炎的叛亂確實發生過。有人認為裴炎不光明磊落,是個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的人,大家平時對他都有很多怨言。他與徐敬業勾結是真的,所以武則天反復說“炎有盡頭”,這必然會招致殺身之禍。
有很多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武則天殺裴炎,其實是武則天不能容納異己的結果。他們認為這本書雖然寫得比較早,但小說多為章法,所包含的故事充滿了豐富的想象,缺乏事實依據。裴炎謀反其實是被吳陷害的。《唐書》和《子同治簡》都沒有記載他與徐敬業勾結。通鑒考證認為,這些記述“都是當時受困者所作,而非實際”。而且從裴炎的表現來看,沒有與徐敬業等人勾結的跡象。徐敬業等人起兵時,打著平反廬陵王的口號。他們怎麽能把裴炎當皇帝呢?作為壹個宰相,裴炎,如果僅憑王洛賓的幾首歌謠就想當皇帝,那太不像話了。
那麽是什麽促使武則天殺了裴炎呢?有人指出,宗瑞即位後,武則天仍是太後,裴炎效忠唐力王室,勢必與武則天發生沖突。第壹,裴炎反對武則天追王自己的祖宗,反對建立武氏七廟。後來,徐敬業反對武侯。武和武三四多次要求武則天找借口殺死元嘉和淩逵,以斷絕反叛宗室的希望。統治者不敢表態,只有裴炎在掙紮,這造成了武則天對他的厭惡。在徐敬業最緊張的時候,裴炎勸武則天:“皇帝年紀大了,沒必要事事都管,讓徐敬業這種人有話說。如果太後還在位,這樣的流氓不用討伐就能粉碎。”聽了這話,武則天不惱才怪。武則天在即將改朝換代的時候,身邊有唐朝這樣的忠臣,這才是裴炎死亡的真正原因。
有人認為裴炎沒有造反,只是因為他是唐朝的忠臣,所以沒有被武則天討厭。主要是裴炎兩次得罪武則天後,才意識到自己處境很危險。因此,他在徐敬業揭竿而起後,並沒有積極平叛,而是讓武則天交出權力。這是為了個人的未來利益,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他被殺了。他完全是被自己殺死的。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裴炎既然知道自己有危險,就應該做出壹些姿態來迎合武則天,以保全自己。相反,他希望說服武則天重返政壇,這只能說明裴炎忠於唐力王朝,在政治上天真幼稚。
武則天最終決定殺死裴炎的原因,究竟是如武則天所說的謀反,還是如某些人所說的是因為他是唐朝的忠臣,還是為了個人私利,還需要進壹步探究。武則天統治時期,酷吏政治的特點非常鮮明,無辜百姓被殺的情況時有發生。裴炎當時也是受害者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真的會成為唐朝歷史上的壹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