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韭菜們還是那麽無腦,郭宗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定期淘汰高水平觀眾的策略是多麽偉大,多麽光明,多麽正確。
人為包裝下的主流與非主流的對立史先生說相聲演員要爭創壹流,主流與非主流之分根本不是人之常情。
其實留聲機界並沒有所謂的主流非主流,只是郭師傅設置的壹個商業口而已。不過這種簡單的二進制劃分適合粉絲接受和傳播。畢竟飯圈基本都是壹群單細胞動物,接受不了更復雜的概念,因為思考不是韭菜的本分,和偶像壹起喊口號求救才符合他們的平均智力。
德雲社年紀最大的觀眾應該還記得,郭德綱曾經給自己立過壹個“小萬人迷”,但當時相聲大會上粉絲不多,外號太生僻,所以這個人就沒辦法立了。
但這明明是郭德綱給自己起的外號,他卻敢在劇場裏對觀眾說“聽說妳私下叫我小萬人迷”。這其實是很江湖的做法,俗稱“韓信隨機點兵”,就是指著壹群人說壹些根本不存在的話。觀眾認為這不是關於他們自己,但有些人必須說郭德綱是壹個“小萬人迷”。
許多郭德綱人以這種方式樹立他們的形象。雖然小萬人迷失敗了,但在走紅後,相聲救星、草根名人、傳統文化的化身、非主流相聲藝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郭粉絲每天如聖經般背誦的普世真理。
例如,郭德綱說有人迫害他,但他從未說過那個人是誰,他是如何被迫害的。但粉絲們卻能自動編造出姜昆用皮鞭抽打郭師傅的場景,然後腦中荷爾蒙噴發,恨不得將姜昆碎屍萬段為郭師傅報仇。
郭德綱舉例說,主流相聲演員商演送彩蛋,粉絲們就更激動了,因為相聲界唯壹能賺錢的俱樂部就是用錢養活自己,所以這種轉換就相當於養活了整個相聲行業。郭師傅在給自己吹彩虹屁的同時,也給粉絲打了壹劑雞血,順便又為自己的人民打了壹棒。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史愛東(不是德雲社的史愛東)曾對郭德綱現象做過深入分析。他認為郭德綱所提倡的“傳統”實際上是壹個虛假的概念,本質上是為郭德綱服務而創造的。相信郭德綱“傳統”的粉絲大多是對現實不滿的憤青。於是在壹首想象中的“傳統”牧歌裏,他們看到了反建制反權威的鬥士在舞臺上炫耀著自己詛咒大街的天賦,那種宣泄帶來的* * *聲讓郭粉絲欣喜若狂,為之獻身。
所謂傳統的“談學逗比”,基本上是郭德綱根據自己所知強行灌輸給粉絲的“新鮮事物”。其實大部分郭粉連“談學逗”這個基本概念都不知道,但能記住和背下來的,都是郭德綱的壹些生意嘴。比如不懂太平歌詞就少拿24塊錢,學唱歌就是學。與之匹配的是,主流只會用相聲到處騙錢,電視相聲最簡單,劇場相聲最難,只有德雲社商演能賺錢。
這些模糊虛幻的業務口,其實已經在郭奮新的腦子裏形成了壹個公式,那就是按照郭德綱設定的標準去衡量郭德綱,反過來套用到其他相聲演員身上。那樣的話,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壹個人自己制定規則,參加比賽。就算別人各方面都比他強,最終的決定權也在他手裏。他可以用各種理由淘汰妳,然後奪冠。
於是,郭德綱跌跌撞撞的電視黨成為郭德綱規則之外的“主流立場”,被郭芬拋棄。另壹方面,能在電視上大放異彩的相聲演員肯定不敢商演,就連商演也只能送雞蛋。
這樣簡單的二元世界只存在於飯圈,因為現實世界不是黑就是白,主流就是非主流。就像郭芬不買票送雞蛋壹樣簡單。主流相聲演員商演也壹票難求,但他們的支持者不會給郭芬群送票,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