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科索沃為什麽要獨立?其中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科索沃為什麽要獨立?其中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概況

科索沃(Kosovo),是塞爾維亞***和國東南部的壹個自治省,南部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面積10887平方公裏,首都普裏什蒂納,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塞爾維亞族人,克羅地亞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於種族沖突等原因,大量少數民族(如塞爾維亞族)離開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斷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壹部分,實際上則由聯合國管轄。境內多丘陵山地。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700毫米。農業以谷物、煙草、葡萄種植為主。山地飼養牛、羊。有占全國壹半的鉛、鋅礦和60%的煤礦。工業以采礦、電力、有色金屬冶煉為主。城鄉手工藝和手工業普遍。重要城市還有佩奇和普裏茲倫。

國旗、國徽、國歌

2月18日,科索沃的議會在通過獨立宣言的同時,但是科索沃的獨立違反聯合國憲章,至今中國未承認科索沃,表示嚴重關註。

科索沃國旗為藍色背景,下方是金色的科索沃地圖,上方是六顆白色星,代表著科索沃的民族多樣性以及其對歐洲和歐盟的渴望。

在科索沃首都普裏什蒂納的獨立慶典上,人們揮舞著的,是阿爾巴尼亞國旗。黑色、紅色和雙頭鷹是阿族人古老的象征。

科索沃國旗下方金色地圖表達了科索沃議會和政府希望北部米特羅維察和塞族飛地以北地區不會分裂。

科索沃國徽大體與國旗相似。

關於國歌,作曲家正設法想出了壹首新國歌,立法者也將開始設計憲法草案的副本。

人口與經濟

科索沃有200多萬居民,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其余是塞爾維亞族、黑山族和馬其頓族等。科索沃的人口出生率極高,因而人口增長非常快。1988年科索沃人口增長率為2.4%,而同年南斯拉夫全國人口增長率只有0.62%,其出生率之高,可稱得上南斯拉夫乃至整個歐洲的“冠軍”。 1948年科索沃自治省只有73.3萬人,只相當於斯洛文尼亞***和國的50%,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44%,但到了1990年,科索沃人口已遠遠超過了斯洛文尼亞和伏伊伏丁那。

在科索沃,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特別在農村,有許多虔誠的穆斯林。目前在科索沃農村阿爾巴尼亞族聚居區,—夫多妻制還很盛行,有的男人可以娶四、五個妻子,生育幾乎沒有節制,有的家庭四代、五代同堂,這也是造成科索沃經濟十分落後的壹個重要原因。科索沃人口占原南斯拉夫的7.9%,但社會生產總值只占南斯拉夫的2.2%,出口只占1.4%,是原南斯拉夫經濟最落後的地區之壹。

科索沃是壹個內陸省,是南斯拉夫最貧窮的省之壹,也是歐洲最窮的地區之壹。科索沃碳、鉛、鋅、鉻和銀含量豐富。戰爭中,大部分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只有農業有望收獲。

歷史

科索沃的歷史悠久,據克羅地亞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斯迪帕切維奇考證,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區的是40多個伊科裏.特拉切好戰的遊牧部落,他們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紀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過多瑙河到達巴爾幹並定居下來。他們修建城堡、教堂,開墾荒地,把從事放牧的伊利裏人趕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到公元14世紀,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統治下,塞爾維亞王國進入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壹度擴大到馬其頓和希臘,而科索沃則是王國的中心。當時的地緣政治學認為,統治科索沃就統治了巴爾幹,可見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蘇丹穆拉特率領奧斯曼大軍,在科索沃的梅爾勒平原同塞爾維亞王子拉薩爾率領的基督教聯盟軍隊進行決戰,結果,穆拉特與拉薩爾雙雙戰死,科索沃從此被土耳其人占領,整個巴爾幹地區逐漸被奧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軍隊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貝爾格萊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爾維亞王國正式滅亡。

土耳其的占領導致巴爾幹地區壹分為二,南方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和壹部分波斯尼亞人,北方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拉渥尼亞人和伏伊伏丁那人。當時奧地利的維也納是歐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亞洲專制主義則是愚昧、腐敗、混亂和暴戾的同義詞。許多塞爾維亞人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奴役,紛紛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別是克羅地亞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則移居科索沃,填補了塞爾維亞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實施壹種改變當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當地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人則販依天主教。奧斯曼帝國雖然沒有采取強制性措施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這些教徒沒有規定非信伊斯蘭教不可,他們允許東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須向當地政府繳納人頭稅,而這種稅款相當高,幾乎使壹般東正教、天主教教徒無力承擔得起。而如果有誰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項稅款。故而許多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塞爾維亞人紛紛遷徙到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這種長途跋涉在17世紀達到高潮。歷史資料表明,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約有三、四萬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地區或亞得裏亞海的克羅地亞地區。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來的土地與房屋分給了改變了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把居住在相鄰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成為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據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當時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已占當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

從18世紀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塞爾維亞經過兩次起義,於1815年成立了公國,1852年黑山公國建立。1876~1878年塞土戰爭後,阿爾巴尼亞的民族復興運動不斷高漲。日益沒落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由於擔心塞爾維亞的強大而開始支持阿爾巴尼亞人了。在1880~1889年間,有6萬科索沃塞爾維亞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爾幹國家聯盟向土耳其宣戰,推翻了土耳其的統治,處於奧斯曼帝國奴役下達5個世紀之久的科索沃重新並入塞爾維亞,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經是阿爾巴尼亞人了。為了恢復多種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國沒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莊園,將土地優先分給有戰功的塞爾維亞士兵,大批在莊園種地的阿爾巴尼亞人和土耳其人壹起移居土耳其,這樣,定居在這裏的阿爾巴尼亞族人急劇減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約50萬,占科索沃總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軸心國瓜分,科索沃被墨索裏尼拼湊的“大阿爾巴尼亞”並吞,有近10萬塞爾維亞人被迫逃離家園。由於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於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時期,占領者並未遭到阿爾巴尼

亞人的反抗,相反當地居民對於加入統壹的大阿爾巴尼亞感到格外興奮。

當時並肩抗擊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兩國***產黨領導的遊擊隊對科索沃的歸屬各執己見。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爾巴尼亞舉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上,決定將科索沃並入阿爾巴尼亞,但該決定隨即被南***中央反對。1944年 l1月,南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阿爾巴尼亞族起義者在科索沃成立了軍政府。3月16日,軍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稱他們是大塞爾維亞專制政權的擁護者。4萬名南斯拉夫軍人同1萬名阿族軍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結果是塞爾維亞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萬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議會決定將科索沃並入塞爾維亞***和國。這樣,戰後科索沃又回到了當時由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版圖。不過,雖然阿爾巴尼亞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並沒有像塞爾維亞、黑山等壹樣獲得自治***和國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憲法將科索沃規定為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省,隸屬塞爾維亞***和國。塞爾維亞人對阿爾巴尼亞人中的親法西斯分子進行了清洗,但這又激起了阿爾巴尼亞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進壹步激化。

正因為上述如此長期復雜的歷史變遷,使得塞爾維亞族人與阿爾巴亞族人都認為自己是科索沃地區的主人,沒能成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和國更使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認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舉行要求獨立的遊行示威活動。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和國成立後,強調“獨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決權”,在塞爾維亞***和國內建立了壹個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省。在60年代,大約有7-30萬阿爾巴尼亞人逃到科索沃來。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和國的民族主義傾向逐漸擡頭,發達地區要求取消國家控制,而塞爾維亞則堅持中央集權和聯邦掌握投資基金。由於歷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貧窮的地區,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總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統治的發達地區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後於塞爾維亞人,但出生率卻大大高於塞族人,人口過多又反過來加劇了貧困狀況。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降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長率為3.79%,阿爾巴尼亞族的人數增加到 100萬,而南斯拉夫全國的人口增長率僅為1%。1968年,科索沃的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活動,首次要求自治,並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和國的要求。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同意讓科索沃實行某種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占了總人口的73.7%,阿族人的民族自決要求日益強烈。 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憲法賦予科索沃廣泛的自治權,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和國差不多的權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語教學的學校,這些學校培養了大量的阿族知識分子。由於科索沃地區經濟文化的落後,許多塞爾維亞族人紛紛離開科索沃到其它地區尋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識分子因無法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懷不滿,成為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核心。

1980年5月,鐵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個人權威的領袖,各***和國的分離傾向不斷加強。1981年3月至4月,由阿爾巴尼亞交流教授在普裏什蒂納大學培養出來的阿族大學生舉行遊行示威,要求建立獨立的科索沃***和國,示威群眾首先同警察發生沖突,許多學生被捕,塞爾維亞當局派軍隊對科索沃臨時實行軍事管制。這樣導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常常醞釀成流血沖突。塞爾維亞人認為,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聖地,是塞族文明的搖籃,出於歷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爾維亞不能放棄科索沃。而從種族的角度來看,科索沃已越來越阿爾巴尼亞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只占總人口的11%,而1961年時塞爾維亞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維奇訪問科索沃時,呼籲當地塞族居民不要因為生活困難而離開這塊土地。

占人口少數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則努力爭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斷加劇。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指責阿族人對他們進行騷擾,並舉行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要求廢除憲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於民族矛盾和經濟危機而走向四分五裂,塞爾維亞***產黨領導人米洛舍維奇利用民族主義情結來爭取群眾,提高自己的威望。塞爾維亞無力阻止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波黑從南斯拉夫聯邦分離出去,但它決心不借壹切代價阻止科索沃的獨立。之所以如此,從民族感情上說:“科索沃作為歷史上第壹個塞爾維亞王國的誕生地,誰放棄了它,誰就會在塞爾維亞人心目中成為千古罪人”。米洛舍維奇正是利用了塞爾維亞人的這種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提出了“大塞爾維亞”的口號。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維奇不顧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議活動,宣布實行緊急狀態,派軍隊平息阿族礦工的罷工和學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憲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學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組織機構,包括新聞機構都被取締。阿族人同警方發生了暴力沖突和槍戰,20多人死亡,許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爾維亞警察用催淚彈、警棍和高壓水龍頭鎮壓阿族示威者。面臨著塞族的“大塞爾維亞主義”,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聯邦內部建立科索沃***和國的希望破滅了,塞、阿兩族之間的對抗情緒越來越激烈,騷亂越來越嚴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駐軍隊、警察、坦克和飛機,並在科索沃實行宵禁。但此舉並未消滅阿族的民族主義情緒,塞、阿之間的沖突日益升級,矛盾日益惡化了。

由此可見,科索沃問題是歷史形成的壹個難題,它既經歷了上下兩幹多年的曲折演變,又遭受過列強的蓄意擺布,至今在許多爭端上仍難辨是非。關於科索沃的歸屬問題,塞爾維亞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說法。塞視科索沃為塞爾維亞民族的發祥地和文化搖籃,因為塞在12世紀就在這裏建立了自己最強盛的國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奧斯曼帝國入侵和塞軍敗退北方後才大量遷入的。阿族人則堅持認為,公元前4—5世紀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裏亞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族的領土。這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獨立,而塞爾維亞人又不會輕意舍棄他們十分珍愛的“故土”。科索沃這顆巴爾幹的“定時炸彈”時刻存在著爆炸危險!

科索沃危機

1998年10月13日,科索沃危機爆發。

科索沃原來是南聯盟塞爾維亞***和國的壹個省,人口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阿族人於1991年單方面成立了“科索沃***和國”,近兩年又組建了“科索沃解放軍”,試圖通過暴力手段獨立,當然南聯盟是不會接受的。1998年2月28日,阿族武裝分子同塞族警察發生流血沖突。從此,阿塞兩族的矛盾升級,武裝沖突不斷。

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急了,他們認為,如果科索沃局勢失去控制,將在巴爾幹地區引發壹場比波黑戰爭更可怕的戰爭,從而甚至威脅到整個歐洲的安全,因此,西方國家介入了科索沃危機。 7月5日,美國特使霍爾布魯克與科索沃阿族政治領導人魯戈瓦會談,表明美國政府堅持科索沃在不獨立的前提下恢復自治權的主張,然而,南聯盟在北約軍事威脅面前並未罷手,反而加強了武裝打擊和圍剿。

有戰爭就有難民。到了8月,科索沃難民已達20多萬,西方國家擔心會引發難民潮。安理會再次要求科索沃沖突雙方立即停火,北約甚至威脅要對南聯盟動武。10月11日,迫於北約的軍事壓力,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宣布全面履行安理會有關決議,南聯盟將從科索沃撤軍,由國際社會派員監督,並盡早與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問題開展談判。10月27日,北約宣布暫緩對南斯拉夫發動空中攻擊。

科索沃戰爭

當1996年建立的科索沃解放軍向塞爾維亞官員和阿爾巴尼亞人發動攻擊時,沖突開始白熱化,塞爾維亞警察在1998年3月開始大肆搜捕德雷尼察地區的科索沃解放軍,沖突更加激烈,安理會對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實行武器禁運,但境況愈演愈烈,直至爆發戰爭。

1999年3月,在向南斯拉夫提出警告並在科索沃塞爾維亞人進行進攻的情況下,北約對南斯拉夫實行空襲轟炸,秘書長說這是外交失敗造成的悲劇,雖然有時候“為了和平而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但安理會在任何這樣的情況下都必須參與進去。

南斯拉夫對科索沃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攻擊並開始大量驅逐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造成了史無前例的85萬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和其他人道主義機構在阿爾巴尼亞和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和國對難民進行多方面的幫助。

聯合國維和

在六月,南斯拉夫接受了由八國集團提出的壹個和平計劃(八國集團包含七個西方工業國和俄羅斯)。安全理事會支持這壹計劃,授權南斯拉夫各加盟成員國建立安全存在以制止敵意、解除科索沃解放軍的武裝、促進難民的回返。計劃還請求了秘書長建立暫時的國際平民行政局,使人們可以享受實質上的自治,擁有自治政府。在南斯拉夫軍隊從科索沃省撤退之後,北約中止了它的爆炸行動,有50萬駐科索沃國際安全部隊進入了該省保障安全。

在科索沃省的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立刻建立了壹個安全存在。該任務的復雜性和其範圍之廣是空前的。安全理事會授予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在科索沃省享有特權:包括所有的立法和行政權力,以及司法管理權。該任務有四個主要方面:聯合國直屬的民政、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負責的人道主義者援助、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引導的民主化和機構組建、以及由歐盟管理的經濟重建問題。在聯合國的名義下,這是壹個獨特的團隊合作,也使四個國際組織走到了壹起。

在戰爭期間逃亡的85萬難民中至少有84.1萬人回了家,首要問題是幫助他們度過嚴冬。完成這項任務以後,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在重建正常生活,確保長期經濟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特派團頒發了壹系列法令,涉及到法官的任命和罷免,銀行業,許可證發放,建立壹個財政權力中心和科索沃預算中心等等。同時,特派團還與族裔社團的領導建立了對話關系,重建公***設施,開辦學校。

壹個聯合臨時行政結構成立,成員包括各民族團體的代表。在整個區域,布置了3000來名特派團警官,建立了壹個包括所有科索沃少數民族代表的科索沃警察服務局。科索沃解放軍於1999年9月全部解散,人員編入民間社會。停火後的幾個月中,約有21萬非阿爾巴尼亞族的科索沃人離開了科索沃去塞爾維亞和黑山(現已獨立成為塞爾維亞***和國和黑山***和國兩個國家),壹個聯合委員會確保他們的安全返回。

在2000年6月底,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逐漸被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所替代,盡管該組織在當地起了積極的作用。2001年5月,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建立了壹個新的機構用以強化他的警察和司法能力——原先從屬於民事管理部門。新的“警察和司法”機構直接受聯合國的領導。

對非阿爾巴尼亞民族的安全保護仍是壹個棘手的問題,進展雖然巨大,但總體局勢尚為緊張,對非阿爾巴尼亞人的威嚇、謀殺、暴力在繼續進行,其他的壹些少數民族在駐科索沃國際安全部隊的保護中被隔離開來,為了打破有罪不受懲罰的圈子,鑒於司法系統的惡化,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開始任命國際法官和檢察官。

在2001年4月,針對前南斯拉夫的國際刑事法庭控告前南斯拉夫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和其他4人在“對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平民進行壹系列攻擊”中犯有反人道罪,並在6月被送上了法庭。9月,安理會取消了對南斯拉夫聯盟***和國的武器制裁。11月,舉行了全科索沃選舉,選出了120名立法大會成員。2002年3月,大會選舉了該省的首任總統和首相。

盡管如此,在發展臨時民主機構,確保和平正常生活方面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兩個議題,聯合國特使團領導覺得被迫否決科索沃大會的議案——壹次是關於邊境問題;另壹次是他們未能保證少數民族的權利,安理會完全支持這些決定。

近2003年底,高級官員為聯合國協管的科索沃制定了壹套標準,包括自由、公平、正常的選舉活動;自由新聞媒體報道;公正高效的司法系統。12月30日,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把壹些特別責權轉交給地方臨時政府,保留了壹些權力,包括安全、外交、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和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