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什麽意思呀?有何典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教宣傳最廣的兩句標語,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現在就以原子核來說明這個理論。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間,有著顯著的進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彈的發明。壹個原子的質量是集中在原子核。電子的質量只有原子核的壹千八百四十分之壹。由於原子彈的發明,才證明物質可以變為能力。依照舊說的物理學有兩個重要的定律:壹是物質不滅律,壹是能力不滅律。物質與能是兩個家族,永遠常住不滅。這個觀念是和佛法違背的。因為佛教是說壹切法無常的,現在這個違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質和能力已成壹家。 物質就是佛經所說的色,由物質可變為非物質的能力,那不是物質的本體的說是空的嗎?再看變成能力之後是怎麽壹回事吧,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之後,這少量的鈾變成工作的能力,把廣島的生物變成死物,把壹所建築變成無數的微塵,把壹塊大石從東邊移到西邊。簡單的說,就是活變成死,壹變為多,東變為西。再簡明的說,就是變了壹個概念。又查物理學上對於能力的定義,原是力和距離的乘積,力是物體行動的表現。動是空間與時間聯合起來的壹種概念。時間是從物體行動而生的概念。以上所謂的時間、動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顯發,沒有壹個是獨立真常,可以拈出來給人看的。 但是空又為什麽就是色呢?物質變為非物質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質的能力變為物質就是空即是色了。現在英國科學界已有確實的證明,能力可以變為物質,但從那壹種能力變為那壹種物質,用那壹種方法步驟,卻是到現在還不得而知。將來或者可能從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壹)造成糧食、衣服和人人所歡喜的黃金。或者利用長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轉的能力,或地球對於日球的位能,都沒有不可能的理由。 我說到這裏,不能再往下說,恐怕人家會疑我癡人說夢。但這都是從科學實驗得來的理論,即妳不信佛說,難道連科學都不可信嗎?如果科學可信,那末《法華經》所說從地湧出多寶塔高五百由旬、(壹由旬等於四十裏),又湧出百千萬億諸菩薩眾,也沒有不可信的理由,因為空即是色,壹切物質是可以從空無所有處隨緣變現的。我用物質變為非物質的能力的例子來說的色即是空的意義,恐怕有人會誤認現象的變滅作為本體的斷滅,我們必須認識到物質的毀滅只是現象滅,本體不滅,因為就在物質毀滅的同時,能力產生了。壹滅壹生,只是轉變,因此滅不是真的滅,生不是真的生。因為物質能夠轉變為非物質,所以它決不能有固定不變的本體,同時也不能說它沒有本體。因此,佛說物質的本體是空。那空並不等於無,乃是說本體不可以言語文字來描述,它可以自由靈活地應付壹切的轉變,不受任何限制、損壞和汙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識(即人們的思想意識)所認識,只能用智慧來觀察,因此,這個本體並不是像哲學家康德所說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這個色即是空的口號,壹向被認為是不科學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這是我所以要用物質變滅的例子來說明它符合於現代科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