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蔣築英,這位在事業上追光的人,在壹生中從未追求過個人利益

蔣築英,這位在事業上追光的人,在壹生中從未追求過個人利益

蔣築英,中國著名光學科學家,全國勞動模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壹,是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這是壹位 在事業上追光者,但是,他在壹生中從未追求過個人利益。

下面就來分享壹下他的感人事跡。

壹、事業上努力追光的人

蔣築英,於1938年出生在杭州市壹個舊職員的家庭中。195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由於家庭困難,他靠國家助學金完成了學業。

蔣築英以努力學習來報答祖國。 大學期間的十個寒暑假,他有八個是在圖書館度過的。除了學好專業課以外, 他 同時還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門外語。

1962年大學畢業前夕,母親來信催蔣築英回上海或杭州工作。他理解母親的苦衷,卻也知道中國最大的光學基地和最著名的光學科學家都在東北。

於是,蔣築英寫信說服了母親,來到長春,成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從此開始在該所從事光學傳遞函數研究工作。

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二十年裏,蔣築英從壹名學生成長為壹名副研究員,他在科學研究中勇於 探索 ,刻苦鉆研,任勞任怨,在光學機械檢測等領域做了大量工作。

1965年,他年僅26歲,便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第壹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令日本學者大為驚奇不已。此後,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壹個又壹個重要成就,先後解決了國產鏡頭研制工作中的壹些關鍵技術難題。

70年代,中國彩色電視的復原技術十分落後,導致顏色失真嚴重。蔣築英就與導師王大珩壹起攻關,提出了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最後攻破了這壹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此後,蔣築英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壹個又壹個重要成果,發表了十篇學術論文;先後解決了國產鏡頭研制工作中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編寫了《彩色電視變焦距鏡頭技術標準方法》,設計了中國第壹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

在顏色光學方面,蔣築英發表了五篇學術論文,其中《顯像基色坐標變動對彩色電視復現的影響》壹文,被列為國內確定熒光粉色度值標準的參考文獻之壹。

蔣築英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後,還撰寫了《關於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這壹論著,對中國電影、電視事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他的研究成果使x光射線的檢測精度達到壹根頭發絲的十萬分之壹,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獨創性,受到同行們的高度評價。

就是這樣,每次在關鍵時刻,蔣築英總是能急國家之所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解決了壹個又壹個困難,而且創造了巨額的財富。然而,他時刻為國家著想、為他人著想,卻很少想到自己。

二、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風格

蔣築英以飽滿的進取精神,成長為中國光學界的優秀人才,並且為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在對待同誌、榮譽和個人利益時,他卻有著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風格。

“我就是壹塊鋪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鋪路工作,為祖國的 科技 現代化,為更多的年輕 科技 人員攀登高峰創造條件。”這是 蔣築英 常說的壹句話。他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蔣築英掌握英、德、法、俄、日5門外語,他翻譯過大量外國資料,但從不占為己有;他幫助同事壹遍又壹遍地修改論文,可是發表時卻不讓提他的名字;他和別人***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學界的重視,被邀請出席學術會作報告時,他讓壹起合作的同誌去,把榮譽讓給別人;研究所評職稱、分房子、提工資,他都多次主動讓給別人。

改革開放後,蔣築英曾兩次出國。第壹次是1979年在德國進修,他用省吃儉用積攢的外匯給所裏買了壹臺英文打字機、壹部錄音機、20臺電子計算器和壹些光學器材,自己只買了壹臺黑白電視機。1981年第二次出國時,蔣築英他自帶了壹大包四川榨菜,決心從自己口裏摳出更多的外匯,給所裏增添更多的光學器材。

在榮譽和待遇面前,蔣築英總是壹推再推。1979年所裏根據他的才能和貢獻,決定晉升他為副研究員,但他卻讓給了壹些老同誌。直到1982年所裏又壹次推薦他時,他才接受。

蔣築英勤勤懇懇壹輩子,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當 腹痛越來越厲害時,愛人多次催促他去醫院,他卻總是說“等明天吧”。1982年6月12日,蔣築英赴成都驗收X射線天文望遠鏡空間模擬裝置時,由於工作勞累致使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6月15日在成都去世,年僅43歲。

三、筆者感悟:

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蔣築英, 是壹位 在事業上追光,但是,壹生中從未追求過個人利益的人,他在榮譽面前非常淡泊;在個人利益面前總是謙讓。甚至不顧自己身體有病,還要堅持工作,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

蔣築英 飽滿的進取精神和淡泊、坦蕩的高尚人格,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年, 蔣築英的感人事跡在全國報道後 ,還引發了對 優秀知識分子 英年早逝現象的大討論,並因此 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待遇得到提高的分水嶺。

中央出臺了壹些改善知識分子待遇的政策,提高工資和補貼,註意知識分子的 健康 檢查等。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對知識分子做了新的定位,明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壹部分”。

鄧小平同誌多次表達了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口號的提出,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定位都表明,知識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不再是受歧視的階層,知識分子開始得到應有的尊重。

中國知識分子作為壹個 社會 的精英階層回到本該有的正常地位,這也許是對已經英年早逝的 蔣築英 和羅健夫(被稱為“中國式保爾”, 生前系原航天工業部771所工程師, 47歲逝世)等,最大的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