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中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中:中蘇兩國的關系急劇惡化,蘇聯在我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對我虎視眈眈: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咄咄逼人,妄圖反攻大陸;中印邊境發生爭端以至中方被迫自衛還擊;美國在蘇兩國的關系急劇惡化,蘇聯在我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對我虎視眈眈: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咄咄逼人,妄圖反攻大陸;中印邊境發生爭端以至中方被迫自衛還擊;美國在臺灣海峽舉行了核戰爭演習,瘋狂擴大侵越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
如此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讓中國人喘不過氣來,毛澤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打壹場惡仗”的號召,於是“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響徹天南海北,婦孺皆知。每壹位中國人都感到大敵當前,同仇敵愾。在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全民備戰的浪潮壹浪高過壹浪。
為了抗禦外敵,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壹線、二線和大三線。 所謂大三線,是指中國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嶺的廣大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陜西、青海、甘肅的全部,加上京廣線以西、長城以南的粵北、桂西北、湘西、鄂西、山西、豫西和冀西等廣大地區。這些地區,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裏,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裏以上,加之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後方。
文化大革命前壹年,“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這壹偉大工程正式啟動,其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投入之多、行動之快,在我國建設史上是空前的。
於是,壹大批重要的工業項目動遷到崇山峻嶺中。彭德懷將軍被毛主席請出來,擔任西南地區大三線建設指揮部的第三指揮長。 大批英雄的建設者們,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號召,滿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情,迅速奔赴艱苦的大三線。
上海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擔負了支持大三線建設的重任,國家先後向上海下達了三百多個搬遷項目,其中大部分是國防軍工、基礎工業和短線產品,遷移方式主要是遷廠、調人、建新廠。
基於“立即要打大仗”的假設,最高當局的決策者,對軍工廠的規劃布局,實施了“靠山、分散、隱蔽、鉆洞”的方針,即把每個工廠、甚至每個車間都規劃建設得極為分散,有的竟沿著大山溝布置成“村落式”、“瓜蔓式”、“羊拉屎”、“圍山轉”等令常人看來近乎荒謬的做法。
文化大革命的動亂,給大三線的建設增加了很多困難,有些項目的建設工期被拖得很長,有些項目造成了很大的浪費。但是,當年的三線建設者,紮根山溝,艱苦創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為三線建設“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他們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艱苦建設,經歷了物質條件匱乏的漫長歲月,壹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包括壹大批國家重要的鋼鐵、常規兵器、航空、航天、能源、電子、重型機械、發電設備制造工業基地終於在大三線建成,三線建設給內地的壹些城市帶來了發展機遇,促進了內地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攀枝花、六盤水、十堰、金昌等,過去是荒山野嶺,現在成了著名的以鋼鐵、煤炭、汽車和有色金屬為主導產業的新興工業城市。 三線工程從壹九六五年開始,並持續到七十年代末期,歷時三個五年計劃,投資高達二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