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仙館的名字源於李白的詩句:“廬山東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五峰仙館南面的庭院中有壹組湖石假山,正是按照廬山的五老峰的意境來堆建的。其間有五個山頭,暗喻館名中的“五峰”。在古人心中,廬山是仙人和隱士居住的樂園,是歸隱和成仙得道的代名詞。這和館名中的“仙”緊密相連。這組廳山也是江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廳山。
其次,五峰仙館的建築體量比較大,這也許和留園第壹代主人徐泰時有關,徐泰時曾官拜太仆寺卿,參與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修建。常年為皇帝修建宮殿的人,出手自然會比較大。
廳堂面闊五間,中間用紗隔屏風隔出前後兩廳。其中前廳約占了整個建築的三分之二的面積。正廳中間朝南設供桌、天然幾、太師椅等家具,左右兩邊分設幾、椅。眾多家具將正廳空間分隔成為明間、次間和梢間等空間系列,這樣的空間分布較壹般的江南廳堂更加錯綜復雜,典雅繁美。歸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五峰仙館的占地面積比較大。仙館東西墻上分別設了壹列開合非常大,但是裝飾卻簡潔精雅的窗戶。這樣的做法是要把窗戶外的兩個小庭院的風景借鑒進來,拓展廳堂的視覺空間,保證建築中有充分的光線。所以我們走進五峰仙館沒有像以往走進其他老房子那樣,感覺陰暗、壓抑甚至還有點陰森森,相反感覺這個廳堂寬敞明亮,宏麗而大氣。
五峰仙館的建築用材非常奢華,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間也全部采用紅木銀杏紗隔屏風。使用如此貴重的木材可見五峰仙館在留園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留園簡介
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齊名。坐落在蘇州市閶(音:chāng)門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另壹資料:留園修建於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占地約30畝(另兩資料:2頃、約30000平方米),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墻、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壹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壹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臺、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留園(The Lingering Garden )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歷年間太仆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壹新,取留與劉的諧音改名留園。科舉考試的最後壹個狀元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為全國“四大名園”。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整體介紹
留園占地30余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壹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壹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重檐叠樓,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
留園的建築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每壹個建築物在其景區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局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壹個連續、整體的概念。
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有 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築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壹。建築結構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範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築,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
明徐泰時創建時,林園平淡疏朗,簡潔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劉氏時,建築雖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布局和現在大體相似,部分地方還保留了明代園林的氣息。到盛氏時,壹經修建,園顯得富麗堂皇,昔時園中深邃的氣氛則消失殆盡。
全園曲廊貫穿,依勢曲折,通幽渡壑,長達六七百米,廊壁嵌有歷代著名書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歷時二十五年,至萬歷十三年方始刻成。
留園三絕
冠雲峰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太湖石中絕品,其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壹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 北宋末年,雖然北面戰事吃緊,金兵壓境,但宋徽宗卻在東京城內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萬壽山”。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奇花異石,誇口要搜羅天下珍品於宮廷之中。 徽宗祟寧四年特地在蘇州設立了蘇杭應奉局,專門負責搜羅名花奇石。蘇杭應奉局的主管叫朱緬,此人最善巴結上峰,自當上了此官後,有采辦“花石綱”的大權在手,於是放開手腳,拼命在民間收刮。只要民家有壹石壹木被他打聽到並看中,立刻派兵、上門搶奪,誰敢反抗,即以對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時為了搬樹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圍墻甚至房子,當時朱緬從民間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終於激起了方臘農民起義,當時方臘起義軍的壹個口號就是殺“朱緬”,與方臘起義軍相呼應,蘇州地區也爆發了以石生為首的,農民起義。 不久,北宋政權由於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終於為金所滅,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虜。冠雲蜂就是未來得及運的花石綱的遺物。
楠木殿
楠木殿柱子原來是上好的楠木加工而成,但是在抗戰時,楠木殿成了馬棚,饑餓的行軍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樣子。後來抗戰勝利後修葺園子時,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
魚化石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壹件號稱“留園三寶”之壹的大理石天然畫“魚化石”。只見壹面大理石立屏立於墻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壹輪白白的圓斑,就像壹輪太陽或者壹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壹幅山水畫,這塊直徑壹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真奇怪這麽大尺寸的壹塊大理石是如何完好無損從相距千裏之外的雲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真是壹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