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代運營其實就是扮演著類似於網絡渠道代理商的角色。幫沒有精力運營的店鋪管理及運營線上商鋪。壹般這種服務各地區都有,但是分辨好的運營商是重點1代運營的歷史
最知名歷史也很永久的專註電商代運營的公司是美國的gsi,95年成立,最開始為幾個體育品牌代運營,主要合作平臺是ebay,99年就上市了,後面平臺拓展到了amazon,類目從體育用品拓展到了消費電子/化妝品/碟片,並且提供庫存配送服務,建成了自己的callcenter,以及全套訂單處理系統,口號是“提供整套電子商務解決方案“,2011年被ebay收購。
ok,從這裏可以知道,壹個專業完美的代運營需要:
a5年+的電商從業經驗,並且對所涉及的商品類目有充分的了解和積累
b能提供倉儲物流服務
c全套前後端的系統,包含:商品處理/訂單處理/多渠道下單(如果是接多平臺的話必須自建系統,這也是價值鏈中非常重要的壹環,而且壹個成熟的代運營必然要接多平臺的,不會所有的雞蛋放壹個籃子吧)
dcallcenter
e強大的前端包裝與營銷能力/用戶運營能力/深入了解品牌商的需求
目前國內還看不到這樣的巨頭公司存在,具體原因下面會說
國內代運營的歷史與現狀
隨著以淘寶為代表的國內電商的逐年發展,引發無數的傳統企業試水電商,但苦於不懂互聯網也不懂電商,沒有相關的人才梯隊做支撐,迅速的引發大量的電商代運營外包需求,若幹代運營公司就此誕生。
代運營公司和品牌商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先說壹下盈利來源,大概就是基礎服務費+傭金,基礎服務費這部分在行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還有,隨著代運營公司的泛濫市場飽和後,這部分費用現在基本也沒有了。
主要的來源就是傭金了,傭金壹般和流水掛鉤。
也有的會有保底協議,如果沒有達到最低的流水,可能壹分錢都拿不到。
目前國內95%以上的所謂代運營公司,其實嚴格意義不能叫代運營,經銷商都算不上,叫客服外包商比較合適,a對貨源沒有話語權
b沒有物流,不負責供應鏈,c他們經常為了銷量打價格戰,拉低品牌商的品牌形象,且讓品牌的價格體系更加混亂
他們做的也就做做簡單的前端展示,客服做壹下引導,遇到壹些突發問題也沒有解決方案,把問題都拋回給品牌商。壹般這樣的公司要不壓根就沒品牌商願意合作,要不就是合作很短的時間後就被品牌商所拋棄。
d很多人都是對電商略懂皮毛,3-5個人拍拍腦袋就開始搞了,最基本的數據挖掘能力都沒有,專業度上需要打問號。
目前國內活得還不錯的幾家專註電商代運營的公司為:五洲在線/寶尊/興長信達等幾家,具體名字我也不太記得了。
這幾家做得不錯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納為:
a對品類足夠了解,比如做服裝品牌,會出專業的方案給到品牌商,1在什麽時候推什麽產品,2不同的平臺用戶群屬性不同,要推相匹配的產品,需要有選擇的能力。
3推出來的商品是新品,庫存,還是網絡專供,都需要有壹套非常嚴密而專業的邏輯。這裏需要時間的沈澱和積累,不交學費估計玩不轉這個。
4不打價格戰,維護品牌商的價格體系。(這點比較難,很多時間到了壹定階段就不得不打了,流水上不去拿不到傭金,拿不到傭金公司活不下去,這是個技術活-_-)
5強大的營銷策劃能力,代運營的位置比較特殊,後面有品牌商,前面有平臺,終端有客戶,既要滿足品牌商對活動/廣告/文案的品牌要求,又要滿足平臺商的各種規範,還要適應用戶的各種口味,又是個技術活,呵呵
b選擇的品牌商靠譜,確實誠心發展電商渠道,且有比較強大的渠道控制能力,比如在線上線下打價格戰的時候,第壹時間是去溝通各方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為了份額更大的線下市場直接放棄線上,或者把原本屬於線上的資源挪走。
c需要有強大的渠道能力
1在最短的時間內,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接入大的平臺,比如淘寶,京東,亞馬遜
2能迅速的搞定大平臺的關鍵接口人,這裏前端是需要比較強的銷售和公關的能力,比如妳做淘寶女裝,弄半天淘寶女裝的關鍵負責人都不知道妳是誰妳還混個啥?
3能深入的了解平臺側的未來業務方向和重點,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案與之匹配,坐順風車。
d存儲物流能力,必須發展自己的倉儲物流。
eit能力,有能力開發和維護各種前後端的it系統保證業務能無縫的運轉起來。比如家電代運營,妳就需要把淘寶京東亞馬遜庫巴的平臺都打通,才能把訂單分配給當地的服務部門進行上門服務。
f整體規劃能力,有比較多的精力去做在線服務的標準與規範,並不斷完善它。
好了,上面說的這些已經很多,而且比較難做到。即便妳真的做到了,也有被品牌商甩開的風險,因為通過幾年的電商發展,電子商務已經深入人心,傳統企業明裏暗裏也稍微能摸到壹些門道了,而且大品牌在整個頁面展示風格/文案/品牌推送的方式方法上都有自己的想法,隔了壹層效果畢竟要打折,久而久之矛盾就會激化,激化到極限就是哥們自己幹了,妳走吧:)(這個問題連最開始談到的gsi都遇到過,更別提其他代運營公司了)
代運營也就開始的時候錢好賺,現在越來越難,這2年死了好多代運營的公司。
國內大部分的公司最多只能稱之為經銷商,運營還談不上。
另外國內的品牌商對電商這個東西已經逐步回歸理性了,不像以前那麽熱情高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