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相信大家對即將開始的工作是有信心的!讓我們做好職業規劃,在以後的工作中爭取第壹。為了讓妳的規劃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機電專業職業規劃書,歡迎妳學習和參考,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機電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書1第壹章:認識自己。
壹.自我意識
從個人性格和能力來看,我認識到自己活潑開朗,善於與人溝通;有壹定的學術能力,喜歡實踐和動手操作;是壹個喜歡並且適合做壹些運營工作的人。
二、他人的評價:
1.父母:積極,懂事聽話,顧家,但在與人交往時膽小,有時不成熟。
2.師兄:認真,積極負責,細心,有禮貌,不善於處理突發事件。
3、朋友:生活樂觀,充滿激情,愛笑,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強。
總結: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看到自己對優點和缺點的評價。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進壹步改正自己的不足,培養壹個工程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三。評估工具:
自我分析和別人的評價還是比較主觀的。現在,我將通過科學的評價工具,再次全方位地認識自己。
1.性格評估報告:我這種類型的人外向、風趣、自發、精力充沛、合群、客觀、善於構建生活的藝術。
2、職業興趣評估報告:
分數前三名分別是:寫實37分,研究/探索32分,藝術33分。
1,現實:主要指各類工程技術類工作,農業類工作。通常需要壹定的體力,使用工具或操作機器。
2.研究/探索型:主要指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工作。
3.藝術風格:主要指各種藝術創作。
測評結果解讀:本人適合需要壹定技術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常規穩定工作!主要職業有:工程師、技師、機械操作技師;戲劇演員等。
3、職業能力評估報告
能力水平描述:推理能力、數學能力、創新能力強。
評價結果:根據能力模型與職業類型對照表,我適合的職業類型有:技術員、測量員、制圖員、建築與工程技術師、物理科學技術師、植物學家、演員、電氣修理工、放射技師、電工等。
第二章:職業環境分析。
1.就業形勢分析
1.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495萬,比20xx年多85萬。2008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人,預計未來三年將以每年50萬人的速度遞增。
2.淺析夢想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需要大量的高級技師(工程師)。現在機械工程師是壹個比白領工資還高的比較吃香的職業!它正在成為令人羨慕和有吸引力的職業之壹。高級工程師會排全國十大最缺崗位的壹二名!但調查也指出,許多求職者並沒有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
總結:我的目標職業前途光明,但道路也是曲折的,這就要求我有壹定的專業知識,所以我要加倍努力學習專業知識!
二、目標職業需求分析
基本要求:作為壹名合格的機械工程師,應積極適應當今世界制造業全球化、信息化、綠色化、服務化的發展趨勢,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具有優秀職業道德和創新理念,掌握機械制造技術,了解經濟、管理知識和相關國際原理的新壹代機械工程專業技術人員。
大綱中所列的考試內容反映了壹名合格的機械工程師在各方面應具備的基礎知識、相關知識和技能。我們不僅要在大學裏學習主要的基礎和專業知識,而且要在畢業後拓展新的知識。所以我壹定要有紮實的大學基礎,畢業後有實際的工作實踐,在工作的同時有繼續教育的不斷積累!
總結:
通過對就業形勢和目標職業(機械工程師)的分析,我清楚地認識到高級機械工程師是壹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職業,機械工程師的工作環境和內容也符合我自己的興趣;從整體情況和未來趨勢來看,我選擇行業作為自己的目標,任重而道遠。未來八年,這將是我的目標!
機電專業職業生涯規劃第二冊總體思路;
未來三年,我們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綜合實力、全面加強教育教學方面的總體思路是: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任務,以全面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永恒主題”的理念,下大力氣推進教學建設和改革;統籌規劃,協調推進,重點推進,全面完成二次創業目標,把我院機電工程綜合實力提高到壹個新水平,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壹)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繼續加強校企合作,在社會調研的基礎上確定本專業的崗位群,通過對崗位群工作任務的分析,明確專業崗位群的主要任務,確定專業基礎能力、專業專項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和專業素質要求。大力推行“1+1+1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工作任務分析圖劃分課程,按照課程體系的邏輯主線進行課程排序,選擇項目載體,分配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
加強職業素質和人文素質培養,充分發揮學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培訓教學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科學創新精神和獲得熟練的專業技能。
(二)以專業建設為主導,全面推進教學建設與改革。
專業建設是學校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堅持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推進教學改革與建設。
不斷完善專業結構。從連雲港地方產業結構的實際出發,形成適應地方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的專業體系。推進專業培育,實行向重點建設專業適度傾斜的政策,使之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搶占行業制高點。
優化課程結構,形成新的課程體系。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重組課程體系,突破傳統學科體系,構建以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解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矛盾。遵循辦出特色、出精品的指導思想,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目標,更加註重重點課程建設;鼓勵和支持教師編寫壹批水平高、特色突出的教材。建立和完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較強技術應用能力的必然選擇,關鍵在於根據崗位技能需求構建系統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解決實踐教學“零敲碎打”的問題,確保實踐教學卓有成效地運行。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支撐。要下大力氣鞏固現有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積極建立校外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爭取企業、行業參與模擬實訓中心建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環境。同時,要積極改革和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加強實踐訓練。
專業改革與建設的設想:
1)專業發展水平
根據專業建設現狀、精品課程建設情況和師資情況,擬將現有七個專業分為三個層次:
第壹層次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和數控技術應用專業;
第二層次是機電壹體化、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和港口物流設備及自動化;
第三層次是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和輪機工程技術(造船)專業。
並針對不同層次的專業提出了不同的建設目標和內容。
2)各專業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第壹層次-模具設計與制造及數控技術專業
專業建設重點:(打造省級特色)認真實施專業建設規劃,完善“產學結合工廠”人才培養模式,以基於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和“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為抓手,整體推進專業建設,實現全面收益。
(1)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
改革總體情況:數控與模具專業從05級開始實施“理實壹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數控與模具專業分別從07級和08級開始全面改革培養模式,按照1+1培養模式組織教學活動。未來三年,要進壹步加強理論與技能課程的融合,完善基於工作過程(任務)的新型課程——模塊化課程,完成省級“1+1+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全面完成省級項目申報),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主要任務是對模塊化教學各環節的教學文件提出規範性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文件。
預期效果:我們認為基於工作過程(任務)的模塊化教學改革是專業內涵建設的起點。通過這壹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得以有效實施,促進課程、教材、教學團隊和實訓基地建設,從而全面推進專業建設,全面收獲專業建設成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三年的改革實踐,建立符合高職人才培養要求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2)校企深度合作
模具與數控專業與當地許多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要在現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對近三年的重點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創新合作的內容和方式。
(3)教材建設
積極參與高職院校“十二五”教材的編寫。其次,以教材開發為與企業工學結合的切入點,與企業合作開發基於工作過程的教材。嘗試壹些專業核心課程,從講義和案例入手,逐步開發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強的自制教材,形成自己的特色。專業核心課程力求使用自己獨特的校本教材。教材要爭創省級精品工程。
(4)基地建設、培訓和實習
數控與模具專業依托具有企業資質的校內實訓基地——金邁特公司。數控專業已經建成了省級實訓基地,要繼續完善其功能,發揮其作用。
頂崗實習:制定畢業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由就業辦牽頭組織實施。力爭變分散的畢業生實習為統壹的就業實習,邀請當地首批優秀企業選派優秀畢業生實習,推薦畢業生到蘇南地區企業就業實習;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指定專職教師擔任頂崗實習管理教師,加強對頂崗實習的指導和管理。
(5)師資力量。
通過培訓和學習,進壹步提高模具教師的能力。數控專業教學團隊通過了省優秀教學團隊初評。未來三年,要重點引進數控技能型人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結合,進壹步加強數控專業的教學隊伍。
第二層次——機電壹體化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和港口物流設備及自動化專業:
(1)機電壹體化專業
加快專業改革步伐,全方位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借鑒和應用數控模具專業“1+1+1”培養模式。
利用專業自動化生產線等新設備,改革課程教學模式,整合專業核心課程,采用理論與實踐壹體化教學模式。
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制定畢業生實習管理辦法,由就業辦牽頭組織實施。力爭將分散的畢業生實習變為統壹的就業實習,進壹步加大改革力度,增加實習時間,強化學生工作能力。
積極參與策劃教材的編寫。
把握行業技術發展,占領技術前沿,以關鍵技術培育,打造專業特色。
(2)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與電氣自動化專業建設重點。
加快基地建設,依托“電工電子實訓基地”,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基地整體功能;明確專業方向,培養實用型人才。
加快基地建設:目前電工電子實訓基地新購設備已全部到位。要成立驗收小組,做好設備驗收和實訓場景布置,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功能,積極探索實現教學、培訓、科研、技能鑒定四位壹體功能的有效途徑。
加快專業改革步伐,全方位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借鑒和應用數控模具專業“1+1+1”培養模式。
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突出基於工作任務的實踐教學,形成“理論-實驗-實踐”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註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加強校企合作,進壹步完善實習安排。
專業方向明確:電子專業及其自動化是壹個涉及面比較廣的專業,學生的專業崗位比較廣泛。目前我們學校的電子專業方向集中在電氣自動化方向。電子專業和自動化專業的教研室要深入市場調研,拿出強有力的調研論證報告,根據專業崗位要求制定培養目標,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