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華(1919.3-2015.1.30),湖北武漢人。湖北漢劇旦角,壹級演員。中共黨員,第三屆、第五屆政協委員。歷任武漢漢劇院院長、湖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導演助理。
榮獲“漢劇藝術大師”稱號,中國文聯榮譽會員金獎。他的代表作有《宇宙前線》、《兩個李子》、《櫃子的邊緣》、《三次邀請樊梨花》等。他是《陳伯華選集》、《陳伯華的舞臺藝術》和《陳伯華回憶錄》的作者。
2015 65438+於10月30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中文名:陳伯華。
別名:新華柴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北
出生日期:1965438+2009年3月
死亡日期:2065 438+05 65438+10月30日。
職業:戲劇演員
主要成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會員金獎
代表作品:《宇宙鋒》、《兩個李子》、《櫃子的邊緣》等。
角色的生活
1919,陳伯華出生在武漢,在陳伯華家境殷實。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經常和他媽媽壹起去劇院。他是個小戲迷。
1927年,八歲的走上了學藝之路,進入“新華班”學習花旦,藝名“新華柴”,受劉本禹啟蒙,拜“牡丹花”大師董耀傑為師,壹畢業就聲名鵲起,人稱“小牡丹花”。
1934年,15歲,以小牡丹的藝名出演《霸王別姬》、《風塵三俠》。
1936之後,陳伯華結婚,退出舞臺,很少在16出現。
1960年秋天,周總理準備了壹次家宴,邀請參加過全國著名女演員講習班的、袁雪芬、辛努紅到家裏做客。總理對陳伯華說:“漢劇歷史悠久,對京劇和許多戲曲都有很大影響。全國13個省都有漢劇,這個古老的劇種大有可為。”
1962 1湖北成立武漢漢劇院,陳伯華任院長。武漢漢劇院的成立,使全國漢劇有了壹個藝術中心,對推動和促進全國漢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5 65438+10月30日,陳伯華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2015年2月3日上午9時,陳伯華遺體告別儀式在武漢舉行。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副主席CPPCC。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和武漢市CPPCC副主席。
藝術生涯
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壹系列個性鮮明、風格各異的藝術形象,對中國歌劇《旦角》的演唱藝術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革和創新。
1927年入漢劇“少女社”第壹期女班學習戲劇,藝名“新華柴”。劉本禹大師是精通中國十大戲劇的全能藝術教育家。得益於名師指導,聰明勤奮,陳伯華近年來大放異彩。後來她以中國戲劇《牡丹花》(董耀潔飾)為師,與父女成婚,於是將藝名改為“小牡丹花”。詩人徐遲在其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前的另壹部力作《牡丹》中,稱贊陳伯華是“壹朵鮮艷無限的紅牡丹”。
1929年,婦女會第壹次去九江。在壹場“打死我侄子”的演出中,扮演蕭聲的演員生病了。就在大家著急的時候,經常在臺上“偷藝”的陳伯華主動請纓:“我來演!”當時情況緊急,老板雖然不放心,但也不得不讓她出來。陳伯華大步走向講臺的入口,在她讀第壹行之前,她生動的眼睛贏得了觀眾的掌聲。陳伯華的第壹次變裝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陳伯華從理科畢業後,並沒有陶醉在壹系列的成功中。隨著她藝術經驗的增長,她逐漸感到壹種新的不滿。傳統青衣因為約束多,僵硬老氣,經常捂著肚子唱歌,遠遠沒有塑造舞臺的藝術形象。陳伯華開始有意識地與漢劇革新前輩合作,與當時紅極壹時的戲曲改革家朱洪綬在長樂戲曲園組織了壹個新的學習班,提出了“復興漢劇”的口號。他們邀請資深劇作家劉壹舟為陳伯華寫了兩個新劇《霸王別姬》和《紅拂的故事》。這兩部劇格調高雅,既能充分發揮中國戲劇的特色,又富有時代新意。每次陳伯華演出,劇場裏都擠滿了人,漢口更是徹夜不眠。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南管委派著名電影戲劇藝術家崔燮、陳伯華對傳統戲劇《宇宙戰線》進行了修改加工,並作為漢劇重點劇目進京參加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
1952,新成立的武漢漢劇團歡迎陳伯華的加入。由其主演的中國傳統戲劇《宇宙前線》赴北京參加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該劇由中國著名戲曲演員李彩雲表演,也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代表作。然而,今年6月3日,10,陳伯華在首都劇場的表現與她的前輩們完全不同。她把青衣和花旦融為壹爐,根據特定環境下人物表演的需要,借用了壹個彩繪臉、壹個小生甚至壹個鬼的人物,唱腔更加完美,與人物表演融為壹體。陳伯華的表演在北京引起了轟動,獲得了演員壹等獎。她的藝術,像壹朵芬芳奪目的牡丹,綻放在新時代的人藝舞臺上。《宇宙前線》的成功給了她信心和勇氣,她接著排練了《秦香蓮》、《櫃邊》等傳統劇目。
從65438年到0957年,陳伯華帶著新劇目如《杜爾梅》、《宇宙前線》、《秦香蓮》、《櫃邊》等在滬、京等地巡回演出。“第二梅”開幕當天,上海戲劇圈名人雲集,壹批外國專家也慕名而來。專家們拿著比人還高的花籃走上舞臺。絲帶上用中外文字寫著“壹串閃亮的珍珠——獻給陳伯華”。熱情的觀眾擠在站臺入口處,久久不肯離去。京劇大師周稱贊了的表演,並特意為準備了家宴。不久,繼《宇宙前線》和《內閣邊緣》之後,杜爾·梅再次被搬上銀幕,的表演藝術享譽海內外。
1962年元旦,由周總理親自命名的武漢漢劇院隆重落成。副院長董欣然題詞建院,出任院長,漢劇迎來輝煌鼎盛時期。先後排演了《宮女醉酒》、《馬上上墻》、《狀元傳媒》、《穆的破天門陣》、《三邀》等多個劇目,以及《江姐》、《趙》、《秋瑾》、《太陽出山》等現代戲,逐漸形成了《宇宙鋒》所奠定的風格特征:追求高雅趣味和意境。它既保持了漢劇的濃郁特色,又散發了清新的時代氣息,將古老的漢劇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豐富完善的陳派藝術體系。
在陳伯華的心目中,藝術高於壹切。晚年,她仍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漢劇事業中。為了培養接班人,她竭盡全力當梯子。十幾年來,她的學生先後獲得“梅花獎”或被評為國家壹級演員。除了帶徒弟教學,她還經常下鄉為農民和邊防戰士表演。她不顧年事已高,率團赴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使中國古老的戲曲煥然壹新,走向全國。
1982年,年過六旬的陳伯華再次率團赴港演出,主演了《兩個李子》、《宇宙鋒》、《櫃邊》、《醉貴妃》等名作。香港各界稱贊她的表演“精彩”。
作品特征
陳伯華的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聲樂藝術的創新上,既保留了傳統的特點,又大膽地將它們結合起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嘆調都是根據不同的人物而設計的,她清脆、優美、富有彈性的嗓音,被音樂界譽為“優秀的花腔女高音”,展現出細膩、委婉、深沈的藝術風格,“陳派”唱法也因此享譽全國。
陳伯華從八歲開始學習藝術,至今已經活了76年,跨越兩個世紀,經歷數次。她在漢劇藝術的沃土上孜孜不倦、鍥而不舍,與越劇的袁雪芬、豫劇的陳素真、越劇的辛努紅、黃梅戲的嚴鳳英壹樣,是漢劇藝術的象征。陳伯華不再是個人的象征,她是現代漢劇藝術發展的裏程碑
陳伯華非常講究身材、眼神、手勢、步伐等。李記得,在從縣城演出回家的路上,告訴他練基本功的真諦。昨天他特意把這些內容整理成二十個短語,光是眼睛就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平視必穿墻。”把眼睛周圍沖洗壹下,眼睛就溜了。眨眼睛如拔火(閃電),瘋眼驚愕。眼中無神,眼中無物。
陳伯華出生於1919。她8歲學美術,早年以《小牡丹花》在劇場成名。她的表演文武雙全,集青衣與花旦於壹爐,演繹了《宇宙鋒》、《兩個李子》、《狀元》、《馬上就上墻》、《三邀樊梨花》、《內閣邊緣》、《秦香蓮》、《斷橋》等多部經典劇目,形成了華麗細膩的現代戲。
南京大學著名文史作家胡小石教授在上世紀50年代看過中國話劇《宇宙戰線》後,稱贊陳伯華的才華:壹串新的聲音轉過來,韓彬就像壹個耍珍珠的人。趙女來秦廟,梅家為何有羅申?
成就榮譽
1952年,陳伯華主演的《宇宙前線》獲得首屆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表演壹等獎。
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陳伯華“漢劇大師”稱號。
1992,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3,兩院合並後,任漢劇院導演。
1999年,陳伯華迎來了她的80歲生日,在舞臺上生活了70年。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再次為她慶生,授予她“德才兼備的人民藝術家”。
2004年,陳伯華獲得中國文聯榮譽會員金獎。
2006年,漢劇被國務院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陳伯華被文化部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個人生活
孝順的女兒自己嚼東西餵媽媽。
很多人知道陳伯華是中國戲劇大師,但很少人知道陳伯華其實是壹個不可多得的孝順女兒。
胡曼克慶老人介紹,由於工作原因,他曾多次采訪過陳伯華,印象中陳伯華對母親非常孝順。在家的時候,他會親自給媽媽梳頭,陪媽媽聊天,即使工作很忙,也從未間斷。
成,湖北漢劇團表演藝術家,1981第三代弟子。程回憶說,在她學習藝術的時候,她經常去師傅家。“因為媽媽沒有牙齒,喜歡吃煎包,師父就用嘴把包子嚼爛,再餵給媽媽吃。師父對母親的愛,讓我們晚輩汗顏。”
導師85歲還在教中戲。
2004年,85歲的陳伯華在病房裏,但她對中國戲劇感興趣。當時她招了武漢漢劇院青年演員畢為關門弟子,為再傳弟子。
余少群說,得知泰鬥去世的消息,他非常難過,前年還專程回武漢看望泰鬥。“無論在我學中戲的那十年,還是轉行影視的那幾年。太爺對我的關心就像當初收我為徒時壹樣!每當看到她老人家,有壹句教導總掛在嘴邊:‘要乖!不管在哪裏,都要好好演戲,好好琢磨好劇中的角色。老師,壹路走好!永遠記住老師的恩情!師德永存!”
社會評估
當代京昆大師俞振飛曾評價:“京劇二百年,誕生了梅蘭芳;漢劇三百年,出了個陳伯華,陳伯華是中國漢劇的驕傲。”
梅派傳人、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很傷心。“她的《宇宙前線》絕對經典。我父親喜歡聽她的宇宙鋒和第二梅,她的唱片都放在家裏。”梅葆玖在表示深深惋惜的同時,也表示希望陳大師的漢劇藝術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著名京劇資深演員、潭門第六代傳人譚孝曾說,他們這壹代人很幸運能趕上陳伯華老師的表演。“幾十年前,我有幸在北京看過她的演出《宇宙鋒》。非常精彩。雖然過去沒有和她交流過,但看表演,看傳記,我很佩服她深厚的藝術造詣。”
“東方美,絕對的美。”81歲的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小方慧這樣描述她心目中的陳伯華。小方慧說,當陳伯華年輕的時候,她被稱為東方美人。最重要的是她把青衣、花旦甚至烏丹的表演合二為壹,讓漢劇的聲音更加細膩動聽。陳伯華離不開漢劇,漢劇作為武漢的城市記憶,也離不開陳伯華。
武漢漢劇院執行院長劉止庸說:“漢劇的輝煌始於陳伯華。她是漢劇的壹面旗幟,培養了壹代又壹代優秀的藝術人才。她不僅是漢劇的楷模,也是整個文藝界的楷模。”
作為漢劇藝術的象征,陳伯華成功地塑造了壹系列個性鮮明、風格各異的藝術形象,對漢劇唱腔藝術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革和創新。
陳伯華最好的朋友、湖北鼓手張明智感嘆道:“她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這些年來,只要有演出,她就堅決不在上臺前吃東西。老話說,吃飽了餓肚子,吃飽了就喘不過氣來。她壹直要求自己只要上臺,就要以最好的狀態面對觀眾。如果她沒有堅持到現在的中戲,也不會是現在這樣。”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朱世慧說:“陳伯華大師的去世標誌著中國戲曲壹個時代的過去。”“陳伯華大師的去世是中國戲劇不可挽回的損失,中國戲劇的壹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朱世慧崩潰了。朱世慧十幾歲時就考入了省戲曲學校。那時,陳伯華被邀請給他們講課,朱世慧經常觀看陳伯華的戲劇。“她的戲特別光彩,好看,好看。”朱世慧說,當她多年去全國各地演出時,她的同齡人經常問起陳伯華。她是湖北的代表,是湖北的榮耀。
後人的紀念
告別儀式
2015年2月3日上午9時,中國戲曲大師陳伯華遺體告別儀式在武漢舉行。近千名海內外各界人士含淚送大師最後壹程。
靈堂內,陳伯華靜靜地躺在花叢中,神情安詳。壹掛挽聯:“鴻軒江漢盛,兩次梅花,競與京昆;優靈路的新延伸,人才輩出,正如Elo的傳記壹樣,高度概括了她迷人的藝術人生。
歌劇迷收集了數百件他們的物品。
閔延慶家中的小房間裏堆滿了63年來關於陳伯華的數百份“記憶”:電影票、演出清單、陳伯華的照片、關於陳伯華的新聞報道,甚至陳伯華90歲生日宴會的菜單。琳瑯滿目的東西,整齊完好。
在所有的收藏中,有兩張剪報特別舊,裏面有83頁從1950開始各種報紙關於陳伯華的新聞報道。紙又舊又黃,稍壹用力就會碎,但卻是閔延慶的傳家寶。
兩個剪報的制作人是閔延慶的叔叔。他還是中國戲劇的粉絲,也是大師陳伯華的粉絲。1950年,閔延慶的叔叔開始在壹家大型企業的工會當幹事。他利用每天回收廢棄報紙的機會,做了壹個剪報集,在每張報紙的底部標註日期和頁碼,方便查閱。這是16的整整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