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平天國運動: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洪秀全借鑒了西方的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農民平均主義,創立了拜神教。神崇拜認為“帝神”是唯壹的真神,神面前人人平等,號召人民起來消滅“閻羅妖”(清朝統治者)。其特點是用宗教理論表達中國農民的平等自由理想,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首都天津後頒布的《中國土地制度》,凸顯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千千萬萬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其目標是建立“四同兩無”的理想社會。洪仁和王幹通過《資政新篇》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計劃,但這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根本無法實施。
(2)義和團運動:“助清滅洋”的口號是反帝愛國,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但是,這個口號要辯證看待。“扶清”有利於拉攏官軍,但容易讓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可以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反帝鬥爭,但壹般是排外的。
2.地主階級改革思想
(1)新思想的萌發:隨著封建統治危機的加深和民族危機的出現,龔自珍等人主張“經世致用”,為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堅船利炮,使壹些愛國知識分子從“去中國化”的美夢中清醒過來,積極尋求強國和抵抗侵略的途徑。林則徐在廣州設立翻譯館,編纂四大洲誌和各國法律,直接服務於抗英鬥爭;他還積極模仿西方軍艦,提出了建立新海軍的主張。魏源在《海國誌》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新思想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還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2)洋務運動:其指導思想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制度為主體,技術為工具)。其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鎮壓人民反抗,抵禦外侮,維護清朝統治)。之前的橫幅是“自強不息”;後來打著“求財”的旗號。
3.資產階級思想
(1)早期維新思想: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啟蒙思想的傳入,洋務派中出現了早期維新派,以王韜、鄭為代表。他們在經濟、文化上的理念與洋務派相似,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本質上,它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變法思想:其特點是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理論(君主立憲制)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康有為對新學的考證和對孔子變法的考證,奠定了變法思想的理論基礎。梁啟超在《泰晤士報》上發表《變法通議》,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必由之路。《公車上書》將維新思想轉化為愛國救國的政治運動。維新派與封建頑固派的論爭圍繞著是否變法、是否提倡民權、是否提倡西學等展開。實質上,這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直接對抗。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第壹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起到了啟蒙作用。
(3)辛亥革命:20世紀初,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中心是上海和東京,張、鄒容、陳天華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在“三民主義”綱領中,“民族主義”著重於推翻封建統治;“民主”(核心)重在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生”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革命派與保皇派(維新派=保皇派=立憲派)(近代中國第二次思想解放思潮)的論爭,圍繞著是否以暴力推翻清政府、是否實行民主政治、是否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問題展開。實質是資產階級內部不同派別之間關於鬥爭方式和政權形式的鬥爭。辛亥革命後,民主和諧的理念深入人心,“民主和諧”和“實業救國”成為當時兩大社會思潮。
(4)新文化運動: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壹步發展,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要求實行民主政治,袁世凱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西方啟蒙運動進壹步傳入中國,新文化運動(近代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產生。前期的指導思想是民主和科學。《新青年》是主陣地;北大是主要基地。前期主要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倡導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它對封建正統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但沒有辯證地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思想,更沒有將其與工農鬥爭實踐相結合。
(5)新三民主義:1924年,國民黨第壹次代表大會通過《中國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民族主義方面增加了反帝和中國各民族平等,在民權方面增加了反帝的個人和團體享有壹切自由和權利,在民生方面增加了控制資本的內容,實際上確立了“聯俄”
4.無產階級思想: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新文化運動後期,李大釗發表了《法俄革命比較觀》、《平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第壹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旗幟;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 * *產黨的建立準備了思想基礎。地方* * *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後,有計劃、有組織地宣傳馬克思主義,進壹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2)《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毛澤東通過《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長期存在、“井岡山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闡述了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它把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3)65438年至0942年的延安整風運動,既是壹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壹場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這次整風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這場整風運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全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4)毛澤東思想:它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包括土地革命、武裝鬥爭、遊擊戰爭、工農聯盟、統壹戰線、長期抗戰、群眾路線、黨的正確領導等許多方面。但其思想精髓是:實事求是,壹切從實際出發。
(五)“兩個務必”思想: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同誌們必須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必須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6)1957年整風運動:背景是國內敵後矛盾在三次改造完成後基本解決;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要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按照“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進行;內容是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反主觀主義;目的是讓全黨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
(7)真理標準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壹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8)鄧小平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發展過程包括:光復工作正在醞釀;十壹屆三中已經產生;十二大提出了特色理論;十三大開始時的基本路線;第十四條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的基本綱領和鄧小平理論是黨的指導思想。它還包括“壹國兩制”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