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背景
袁庚是壹個理想主義的政治家。在蛇口這個2.14平方公裏的“實驗室”,他攻擊了當時的兩個禁區:市場經濟和行政體制。每壹次沖擊都觸動著人們敏感的神經。雖然1978年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雖然1980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但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選擇,
當時還是有很大爭議的。表面上看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政治鬥爭。當時沒人敢提市場經濟,更別說政治體制改革了,它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象征。1992之前,特區壹直處於“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漩渦中...袁庚對市場經濟的解讀被濃縮在“時間”和“效率”的概念中,並通過“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大聲喊出。
其實袁庚最初提出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客戶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壹切有人管,人人有責。”袁庚的助手熊秉權考慮到當時社會的承受能力,提出刪除中間壹句,袁庚同意了。施工隊用膠合板做了壹個木制的牌子,豎立在太子道旁顯眼的地方。兩天後,壹個不識字的農民工把牌子拿下來當柴火燒了。袁庚又訂購了壹件,這次只提了壹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有人說,中國是從這個口號開始走向市場經濟的。然而,這個口號壹度成為“姓氏社會與姓氏資本”爭論的焦點。袁庚說:“我寫這個標語的時候,是要戴帽子的。”在計劃經濟思想還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時候,袁庚借用資本主義社會的概念,引入社會主義建設,無疑是有勇氣的。這個口號在中國爭論了很久,影響很大,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1984 65438+10月,鄧小平在蛇口考察時肯定了這個口號。後來,這個牌子被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博物館,成為壹個時代的文化坐標。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新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