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動亂期間,伯仁和王敦王導兩兄弟壹同輔佐晉元帝司馬睿,當時伯仁和王敦的關系非常要好。而此時王敦兩兄弟在朝中權力非常大,而且王敦的性格很暴躁,別人都不敢得罪這兩兄弟,而伯仁卻因為性格好房直爽,加之與王氏兄弟私交甚好,所以敢於公然批評兩兄弟,久而久之,司馬睿就把朝政大權慢慢交給了伯仁,而疏遠了王氏兄弟。王敦是非氣氛,時常在王導面前說伯仁的不是,所謂說著無心聽者有意,王導開始記恨伯仁。
後來,王敦從武昌發兵打建康,並喊出滅劉隗的口號,劉隗就請求司馬睿誅殺也住在建康城中的王氏家族,當時王導也住在城中。此時,王導是非害怕,便日夜跪在宮門外,伯仁上朝時大聲呼喊求救於伯仁,然而伯仁視之不存在,昂首走過。其實,司馬睿久久沒有處死王氏壹族就是因為伯仁的求情,然而他卻沒有告訴王導。不久,王敦攻破石頭城,司馬睿被迫下詔說王敦無罪有功,加官進爵,並任憑處置朝內大臣,王敦最痛恨伯仁,但他也知道伯仁名望很高可以任命為重臣,就問堂弟王導該如何處置,王導學伯仁不作回答。王敦就打死了伯仁。
直到有壹次王導清點大臣給皇帝的奏疏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伯仁救了王氏壹族,就哭著說了那句話。
這樣看來,伯仁之死十壹個悲劇,可是這個悲劇是誰釀成的呢?怪王敦不念舊情,怪他心胸狹窄?怪王導不明事理,怪他落井下石?不,在我看來主要責任應該在伯仁身上!
伯仁這個人有四個致命缺點:
壹則自以為是,不講兄弟情意。當時他和王氏兄弟很是要好,他卻壹次次不顧兄弟顏面,公然批評王氏兄弟,王氏兄弟卻待之若諍友,並不怪罪。沒想到卻因此丟掉了朝政大權。在我看來伯仁此人有些沽名釣譽,不進情理。
二則做人迂腐,不會靈活變通。那是壹個動亂的年代,是個根本分不清楚國家社稷到底姓甚名誰的年代,在將死之前居然說出了“亂臣賊子,壞了社稷,殺了忠臣”的鬼話,殊不知那個他壹生追隨的也是變相害死他的司馬家又是奪得誰的天下呢?
三則心高氣傲,不會為人處世。奪了朋友的大權,也不去補救安慰,而是任其惡性發展,這給他的死種下了惡因。明明救了王氏壹族,卻假裝高傲,在人看來此人很正直且不貪功,然而卻加深了王導的恨意,而伯仁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
四則迂腐至極,不會審時度勢。司馬壹家此時已經處於弱勢,而且本來也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加之對伯仁也沒有盡到應有的保護,這樣的皇帝還保他做甚,但是伯仁卻沒有看到這壹層,最終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伯仁之死,應該怪他自己,是不應該怪別人的。在生活中,在交往中,我們這些剛剛走出大學門口的年輕人,應該忌做伯仁,既不要驕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認真做好自己的人和自己的事。否則,壹不小心,可能由於自己不經意間埋下的苦果,最後就只能自己品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