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政權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否定“文革”和當代“歷史”,很快得到了具有強烈啟蒙意識的作家們的呼應。
2.文學批評的制約和導向作用,如小說《飛》和《在社會檔案中》的討論和批評,提出了批評題材創作應遵循的邊界。
3.70年代末建立的評獎制度,雖然在評價標準上經常表現出矛盾和混亂,但也相當有效地參與了“方向”的選擇。
特點:
1,從小說的藝術性來說,大部分屬於20世紀中國發達的問題小說。圍繞所提問題分析論證的“概念結構”被許多小說所采用。
2.借助人物或敘述者表達對當代社會、政治、生活問題的看法也很常見。
3.堅持小說敏銳的“問題”意識,但盡量避免演繹概念的刻板印象。
他們壹般將“新中國”不同時期的重要社會政治事件與中心人物的人生軌跡聯系起來,通過人物命運的表現來回答歷史反思提出的問題。
第三,80年代初王蒙小說的藝術特色。
1.運用類似西方“意識流”小說的方法,以意識流為主要任務來組織情節和結構。比如小說《布裏》、《蝴蝶》、《春聲》。
2.使用開玩笑和誇張的語言風格。如《名醫梁有智傳》、《來金》、《星球奇遇記》。
3.心理、情感、意識、印象的分析和聯想敘述,形成流動的敘事方式;詞語的變化和多樣組合,外行的不斷發展,誇張、機智、幽默的充分展現。
4.有時候過於陶醉於敘事中體現的知識優越感,也會走向無節制的濫交。
第四,張賢亮80年代初小說的特點。P263~P264
1,小說有“自稱傳記”的特點。
2.苦難書生的模式與中國古典戲曲、小說表達“落子”的模式不謀而合。
第五,知青小說的發展過程。
“知青文學”在“文革”時期就有,但這個概念是上世紀80年代才提出來的。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知青小說的繁榮時期,創作知青小說的作家包括孔傑生、葉欣、張承誌、梁、張抗抗、李銳、史鐵生、張煒、韓少功等重量級作家。
早期的知青小說更側重於揭露和控訴“文革”的悲劇。但隨後的壹些小說在觀點、情感處理、敘事方法上有所變化,與知青回城後的境遇有關,側重表達新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困惑。1981王安憶的《這列火車的終點站》和孔傑生的《南方的彼岸》是最早展現知青文學轉移的開端。
“知青文學”作為壹種潮流,從8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失去了實質意義,但文革對現實的影響仍在繼續,它為文學提供的“資源”仍在被發掘。80年代後期至今,仍有張抗抗的《看不見的伴侶》、陸天明的《桑那高原的太陽》等作品。
90後知青對自身經歷的回顧逐漸變成了對現實中成功人士的懷念,對過去“輝煌”結構的反思和批判色彩幾乎消失。
壹、尋根文學出現後,對它的評價包括哪些方面?
答:“尋根”在文學中的出現受到了熱烈歡迎,但也遭到了詰問和批評。
(1)被批判的壹個主要原因是指責其表現出“復古”傾向,會導致向需要批判反思的傳統文化回歸。在文學素材和題材上,他們擔心自己的創作可能會壹個接壹個地潛入偏僻、原始、蠻荒的地域和生活形態,而忽略了對現實社會生活中人性問題和矛盾的揭示。
(2)考慮到社會文化背景和當代文學的處境,應該說文學“尋根”的提出是必然的。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文革帶來的是“前現代”封建主義的復辟,於是重提科學民主的口號,向西方學習,反思“傳統”走向“走向未來”,使之成為文革後重要的社會思潮。
(3)20世紀80年代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文化比較和不同文化的價值評估重新出現。壹些作家不僅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壓力和其他現實的社會和政治問題,還遭受了現代化進程和文化沖突。他們以為,如果用“現代意識”重新關照“傳統”,把尋找自我與尋找民族文化精神聯系起來,這種“原始”的東西(事物的“根”)就會成為社會文化的東西。
2.尋根文藝有什麽特點?
1.對風俗和地域文化的興趣
“文革”時期的小說、地域、風俗等特點,使當代中國大陸趨於模糊和淡化。主流的文學觀念是,歷史運動是人類行為和情感的基本構成和決定因素,是階級地位和政治意識。其他壹切都無足輕重。這樣,小說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體現“歷史連續性”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因素自然會被視為弱化階級意識而被排斥。20世紀8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小說的概念是特定地區的風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藝術美的肥沃土壤,並有可能將個人命運與社會和國家歷史的深刻表達融為壹體。
2.復雜的思想傾向和價值判斷。
與“傷痕”和“反思”小說相比,“尋根”特征的小說在思想傾向和價值評價上具有明顯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主張“尋根”的知青出身的作家,少年時代是在文革中度過的。在有可能系統地獲取傳統文化的知識後,他們驚訝於自己過去的無知,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向往。但是,如韓少功、鄭毅、李航宇、阿城等。,他們更多的是排斥和批判他們所謂的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標準化”制度化的“傳統”;認為野史、傳說、民歌、邊遠地區的風俗,以及道教、禪宗哲學中有更多的文化“精華”。“文革”後的當代作家,壹般會很容易接受五四以來對“傳統文化”的激進批判,但在東西方文化的對話和“碰撞”中,也會沈迷於悠久而豐富的民族文化,轉而懷疑原有的批判態度。
3.小說藝術中尋根文學的探索有哪些方向?
答:1。借鑒外國文學。
有些作家受福克納和加西亞等作家的影響?受馬爾克斯的啟發,對生活的緊迫性和細節的真實描述與象征和語言因素相結合。敘事轉換的手法也運用在壹些作品中:用“現在時”和“過去現在時”的描寫來處理歷史,在敘述者與故事人物、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之間形成壹種復雜的關系,從而強化敘事意識。
2.學習中國古典文學。
這種藝術追求首先表現在小說整體意境和氛圍的再現上。其次,在小說語言上,或傾向於平實、內斂、簡潔的方向,或直接融進文言詞匯、句式,以強化所要營造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心理的古奧。此外,小說的構圖、結構、敘事風格,都可以從借鑒古代小說的情況看出來。
4.汪曾祺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麽?
答:汪曾祺被稱為“最後壹個京派作家”
1,汪曾祺擅長描寫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風土人情、異域風情和獨特的文化景觀和氛圍。
2.松散自由的結構是汪曾祺小說風格的主要特征。他打破小說、散文、詩歌的界限,把小說寫成抒情詩、散文,追求壹種類似散文的風格。他的小說沒有顯著的歷史背景和完整的故事線,往往采取淡化情節、改寫氣氛和情感的平淡手法。
3.汪曾祺的語言具有中國傳統文學的魅力。它輕盈無憂,樸實無華,卻有著深厚的功力,體現出幹凈、樸素、簡潔、典雅的特點。他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多使用線描和短句,用看似普通的鱷魚眼組織美好的意象,現實很容易逃避和淡化。
二、殘雪小說的藝術特色
1.她將現實與夢境“混淆”,用精神變種人冰冷的感覺和眼光創造了壹個陌生的世界。
2.殘雪在創造這個世界時,並沒有使用“寓言”的方式,而是訴諸於她個人的情感、潛在的經驗和記憶。
3.然而,殘雪的世界範圍和深度是有限的,尤其是從探索人類生活和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導致了她的小說中存在壹些單壹和重復的現象。
第三,簡述新寫實小說的發展背景。
1.內因:雖然先鋒小說的探索占有重要地位,但很多作家仍在現實主義的軌道上寫作。
2.外因:文學界有些人對被誇大的“先鋒小說”有些不滿。
第四,結合作品分析新寫實小說的藝術傾向。
1,註重寫普通人和小人物的日常瑣事。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雲的《壹地雞毛》,還是方方的《風景》。都是小人物,都是城市最普通的壹員。比如《壹地雞毛》裏的小林,單位最普通的員工,每天早起排隊買豆腐。
2、表現個人生存困難,個人孤獨。
3.零介入,采取“還原生活”的所謂“客觀”敘事方式,抱著少介入故事的態度,很難看到敘述者的評論或直接的情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