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歲時節令的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的歲時節令

農歷臘月三十謂“除夕”。因是壹年最後壹天,外出之人壹般回家團聚。在這天以前,即臘月二十三日晚設香案,祭竈神上天,到三十接回。二十四日若非“火日”,則打掃室內揚塵,以後幾日,除清理環境衛生,洗刷竈具、家具、門窗板壁及衣被,還要備足柴、油、米、面、餐具,殺年豬,宰雞鴨,生豆芽,打豆腐,熬糖(玉米板糖)、釀酒(玉米燒酒、柿子燒酒等),做甜酒(酒米、糯玉米粉)等。最後壹天,女的忙做團年飯,男的忙著掛畫貼對聯、掛燈,除舊迎新。中堂安“香火”,設“天地君親師位”(家神),側墻貼“不忌童言”等條幅,大門兩扇各貼“出門見喜、對我生財”。耳門貼上新春對聯,畜圈壹般貼“六畜興旺”,糧倉糧櫃貼“五谷豐登”等條幅。除夕之日,將熟豬頭或刀頭肉盛於盆內,插入燃香,由當家人敬奉山神和土地神。團年飯後,出門給祖墳送亮。

解放後,除夕之日除給祖墳送亮,其他敬土地神、迎送竈神等習俗已無。中堂的“天地君親師位”改貼當代領袖像,兩邊條幅上寫“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產黨”者居多。“文化大革命”中常用“左”的口號作對聯。1979年以後,春聯以反映人們對政策擁護、改革開放、勞動致富的喜悅心情者居多。

除夕的午餐稱“團年”、“團圓飯”。全家人盡可能不缺席,團聚就餐。就餐前,先點爆竹鞭炮、地炮(三眼炮),設香案擺酒菜,接祖先就餐。然後關上大門,全家人入席團年。滿桌佳肴,酒席豐盛。長者上坐,晚輩下坐,滿堂歡笑,緩吃慢喝,愈久愈好。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壹家人都要洗澡,穿上新衣或凈服、新鞋襪,圍坐火爐邊玩耍,通宵不眠,謂之“守歲”。深夜家長給小孩壓歲錢。有的人戶團年時間不壹。江南人習慣在臘月二十八團年,黃州人半夜團年,已出嫁的女子不在娘家團年的習俗至今尚存。 傳說農歷六月初六是龍曬衣之日。群眾習慣在這天翻箱倒櫃,拿出久存珍貴的布料、毛毯、棉衣、衣服在院內曬或晾,可防蟲蛀、黴變。此習俗延行至今。

月半 農歷七月十壹至十五日均屬七月半期。因習俗不同,具體時間不壹,惟七月十二居多。月半是亡人節,“七月半,鬼亂竄”,群眾祭祀時不入墳地,只在場院或道路旁用石灰或草木灰撒成圓圈,分別點請各祖先,焚燒紙錢,另外必須多畫壹圈,燒壹堆孤魂野鬼錢,以免其爭鬥搶錢。鎮坪群眾對“過月半”特別重視,素有“年小月半大,放牛娃三天假”之說。因此,必置酒席,家人或請親朋好友壹道享用。 農歷九月初九日,又稱“重九”。有登高、飲茱萸菊花酒。至今吃油炸芋包、薯包的習俗仍舊盛行。

以上俗稱“四時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