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華為x滬江:鄉村娃娃的智能世界

華為x滬江:鄉村娃娃的智能世界

10月16號,華為倫敦發布會,正式發布了預熱已久的Mate20系列,設計與工藝制造創造新的口碑,科技媒體TechRadar第壹時間發布了測評體驗,稱華為Mate20 Pro是“世界上最好的智能手機”。

10月24日,迎著華為Mate 20系列的中東非洲發布會,哈利法塔上播出了長達3分鐘的燈光秀表演,中國商業符號登頂迪拜塔,民族榮耀感刷爆華人朋友圈。

10月26日,上海體育中心,科技感、未來感、智能感十足的發布會上, 主持人胡壹虎問華為手機何時能“站在世界中心”時,余承東表示華為現在更關註用戶體驗第壹。 華為在去年底的時候,更新了自己的願景: “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

同樣是在這個10月,華為與滬江攜手打造的“ 互加村小華為平板實驗班 ”正式啟動,首批班級來自全國7個省級行政區域、13個區縣、36所村小教學點,在村小教學點探索未來教育新生態,讓鄉村娃娃有更多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這個智能世界!

2018年11月8日,中國教育電視臺以《滬江互+計劃寧都模式 助力鄉村教育復興》為題報道寧都教育。在小布徐會教學點已經二年級的“小布娃娃”們用起平板來遊刃有余,從倫敦迪拜到村小課堂、從黑板到平板,壹個鄉村教育新時代正在開啟。

科技正在極速發展著,在線教育或許能給予這些山區孩子們新的希望。滬江旗下的教育公益項目“互+計劃”與華為於2018年***同發起“互加村小華為平板實驗班”,為孩子們送去了平板設備。壹臺設備,壹條網絡,壹個平臺,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全國各地。鄉村老師也從線上培訓課程給自己充電賦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為鄉村教育事業儲備能量。困擾鄉村教學幾十年的師資缺乏問題,迎來了曙光。( 華為《滬江教育:線上課堂,為鄉村孩子帶來希望》 )

回顧今年六月“DigiX2018華為終端·全球合作夥伴及開發者大會”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今天,滬江教育分享了通過互聯網進行鄉村教育的“互+計劃”,滿滿的正能量!在信息社會中,我們既需要個體智慧,也需要群體智慧,移動終端智慧化就好比個體智慧,但當無數的終端以及知識在雲端匯集的時候,它又具備了雲端的群體智慧能力。為滬江教育點贊!堅決支持鄉村兒童教育!”

百日之後,華為攜手滬江,為鄉村娃娃打開了壹個充滿魅力的智能世界。

記者曾好奇,寧都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是如何在教育信息化上卓有成效。溫英俊局長說,寧都教育信息化是在花最少的錢、取得各方都肯定的成效。當今天,互加村小華為平板實驗班落地寧都,為什麽是寧都,正是因為有壹批鄉村教師已經基於過去兩年的助學經驗有了非常好的網絡信息素養與雙師管理能力、是因為寧都縣教育局搭建了壹批網絡助教“鐵軍”,所謂寧都模式,人是核心。從全國網絡扶貧工作會議,兩年來從未有壹天停止過革新的努力,這努力來自寧都縣教育局領導班子、來自各鄉村學校教育點壹線教師、來自互+計劃與各界合力,攢成壹股勁全力以赴。教育扶貧太難了、教育信息化太難了,這遠非壹套設備、壹個系統、壹批硬件,而關鍵是這壹群人。

互加村小華為平板實驗班第壹講正式啟動,包括寧都7個村小教學點在內的7個省份36所學校520位學生成為第壹批學員,為什麽是這些區縣、為什麽是這些學校——

這些學校都是來自過去三年內在互加計劃美麗鄉村網絡課堂中持續積極參與、主動反饋並呈現出讓人驚喜改變的村小、教學點,這些村小教師的網絡素養與雙師課堂助學經驗讓他們在平板實驗班裏遊刃有余。特別讓人興奮的是,當這節課後孩子們咧著嘴展示著他們的創意畫、跟老師說著“原來我的手指也能畫畫”的時候,村小娃娃正式走進新時代了!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任友群教授在《“十三五”貧困縣教育信息化推進模式研究》中指出:“ 教育信息化是推動農村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推進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是壹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找準模式、找對策略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也會步入快車道,教育發展的‘彎道超車’亦會隨之而來。 ”

“三個孩子照相的情況互不相同,史振剛性格內向壹點,他確實按照我說的照了,常文軒就不壹樣了,他是照墻上的圖片了,但他自己進行了選擇,顯然,他想讓他照的畫的內容更豐富更斑斕。杜永勝幹脆來了個自拍。做為教師,發現學生的個性,並創造釋放孩子個性的場所至關重要!”甘肅定西安定鹿馬岔小學的馮平校長這樣寫道,文中的史振剛、常文軒、杜永勝三個鄉村娃娃已經是全校學生了。像鹿馬岔小學這樣的“麻雀學校”——10人以下的村小教學點全國有2.58萬個,2016年全國鄉村教學點有8.68萬個、不足百人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有10.83萬所,占鄉村小學與教學點總數的56.06%。( 數據來自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發展研究院《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 )

村小與互聯網,兩個在若幹年前可能很難出現在同壹版面的詞匯巧妙地融合在壹起,並且在這個時代對鄉村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壹個人的學校、兩個人的課堂還是10人以下的鄉村教學點、百人以下的鄉村學校,互聯網都正在為村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功的經驗,逐漸打消著圍觀者“行不行”的質疑,並且正在改變著“重硬輕軟”的應用思路。

李惠恩,吉林龍潭二道小學唯壹的學生,曾經壹個人的課堂如今同學已經遍天下,她也成了“小網紅”,特別愛在每壹次的活動中主動展示,“互加老師們壹直的關註、支持、及時的鼓勵、表揚讓惠恩得到了壹輩子享用不盡的寶物——自信”( 崔秋英《遇見妳,真好》 ),壹個人的村小,生命同樣如此燦爛。 鄉村小規模學校有其存在的客觀必要性,而更大地,鄉村學校承載著中國基礎教育底部攻堅的重任,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版塊 。未來,從物理空間而言依舊會存在壹個人的村小,然而當互聯網將“珍珠似的村小”串聯起來,鄉村教育不再是孤單的個體,而將成為壹幅完整的、小而美的畫卷,每壹牘都閃爍著不同光芒。

2018年10月28日,華為公益廣告片《基礎研究與基礎教育》在CCTV-1首播。在這部3分鐘的短片裏,出現了很多中小學課本裏的科學大咖,他們厚積薄發而取得的劃時代突破和腳踏實地、不懈探索的精神,今天,仍在造福社會,影響著我們每壹個人。短片以這樣壹句話總結:“ 基礎教育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壹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讓教師成為最偉大的職業,成為優秀青年的向往,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

同樣是2018年10月28日,互+計劃正式發起三周年。三年前,滬江發起互聯網教育公益項目互+計劃,探索解決教育資源不平衡的道路;三年來,越來越多單位跨界合力、***建***享,圍繞教育公平的藍圖和方向,踐行改變教育的使命和追求,越來越多的村小課堂改變了、鄉村教師改變了、鄉村娃娃看見了更遠的未來。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每壹個人都不再是孤立的個體、每壹次行動都擁有改變世界的能量,教育也因此變得更簡單、更公平、更快樂。

“我們國家百年振興中國夢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老師。教育要瞄準未來。未來社會是壹個智能社會,不是以壹般勞動力為中心的社會,沒有文化不能駕馭。……我們要爭奪這個機會,就要大規模地培養人。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後沖鋒的博士、碩士、專家、技師、技工、現代農民,代表社會為人類去做出貢獻。因此,發展科技的唯壹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這段話是任正非於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講的。呼籲發展基礎教育,呼籲把基礎教育作為中國的基本國策,這是任正非出於對未來世界發展的判斷,基於深深的憂慮而發出的壹聲聲吶喊。 “我們要更多關心農村教師與孩子。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成為優秀青年的向往。”

93年的陳權、95年的林平畢業後就成為寧都縣小布鎮徐會教學點的兩位教師,兩個大男孩與八個“小布娃娃”就是是壹所學校,為什麽選擇成為壹位鄉村教師,他們倆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句“老師好”就是最自豪的向往。“孩子是我們的學生,我們也是孩子們的學生,壹起成長的畫面,大山孩子也不再只是封閉的世界,更是多方面成長的見證。”

正如華為在《滬江教育:線上課堂,為鄉村孩子帶來希望》傳達的那樣:“滬江互+計劃,為鄉村教育提速,有限的教育資源在華為雲的加持下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時間和空間的桎梏被悄然打破,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也能將知識傳達到位。老師也不再是孤島式的群體,而是有能力聚集更多資源的教學者。在線教育讓農村的孩子們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世界,也希望他們能夠看見:生活的濃霧散盡之後,會是未來的無限種可能。”

回到故事的起點,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伏彩瑞在“DigiX2018華為終端·全球合作夥伴及開發者大會”分享了滬江和華為軟硬件結合、用互聯網精準扶貧鄉村教育的公益故事,“在遙遠的偏遠鄉村,有壹些學校只有幾個學生、壹位教師,老師只能既教語文又教數學,學校完全沒有英語課、音樂課、藝術課......這樣的學校,中國還有十幾萬所。後來,我們的互+計劃為鄉村學校引入了互聯網+教育的概念,把城市優秀的課程帶到大山深處。現在,在華為的支持下,我們為鄉村學校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智能世界,更美好的數字生活正讓教育變得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