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水族的舞蹈主要有

水族的舞蹈主要有

水族善歌善舞,流行的民間舞蹈比銅鼓舞、蘆笙舞、角鬥舞影響更大。銅鼓舞歷史最悠久,蘆笙舞是向苗族學習的,鬥角舞影響最大。

銅鼓舞

銅鼓舞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由祭臺演變為民間日常舞蹈。據說它至少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段"節,"茅"節和豐收慶典,以及在婚禮和葬禮期間,水族人要跳銅鼓。

這種舞蹈融合了田間耕作活動的各種動作,如播種、種植、除草、脫粒等。隨著鼓點的節奏,表演者以雄壯的步伐旋轉起舞,鼓點由慢到快,由低到高,直至密如雨絲,舞步由緩及急,由快及密,再到馬上退後,令觀眾興奮不已。

蘆笙舞蹈

原為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向苗族學習,所以水族至今仍稱蘆笙蒲?5(月關)miu '(苗),即“苗月關”,稱蘆笙舞為“苗舞”。蘆笙舞在該地區廣為流傳。表演時壹般是三男六女(1949之前沒有女性參加水族的蘆笙舞,必要時男扮女裝。

苗族蘆笙舞是壹種男女共舞的舞蹈。舞蹈開始時,表演者雙手掌心相對,平放在胸前,左右跳躍,或蹲下左右擺動頭部。舞者頭戴銀角花,插五顏六色的雉雞尾,身著五顏六色的古代服飾,男引邊吹邊舞,女隨蘆笙節奏起舞。

演奏小蘆笙的領隊負責換調,隊形隨調的變化而變化。跳了壹圈,換了壹個調,每換壹個新調,小蘆笙就會帶頭,然後大中蘆笙壹起唱,最後加入大鼓。小笙聲音輕脆,合奏洪亮雄壯,節奏鮮明突出,氣氛極具吸引力。

鬥角舞蹈

也叫“鬥牛舞”。相傳早在明朝初年,水族的祖先就看到了苗族人進行鬥牛“吃臟”祭祖的場面,既熱鬧又隆重。因為水族人窮,沒有水牛,就用竹簽做了壹頂帽子,把木頭砍成水牛角,放在帽頂兩側,做了壹個牛頭。他們每人拿壹個,模仿牛打架的姿勢,跳了壹段“鬥舞”。

鬥角舞壹般伴有五種蘆笙和五種牤鼓。蘆笙演奏者邊演奏邊跳舞。為首的是最小的蘆笙。舞蹈的唯壹道具是竹條制成的“牛頭”,前面系著羽毛裙,後面是五顏六色的絲綢。

兩個拿著“牛頭”道具的舞者蹲著,隨著蘆笙的曲調翩翩起舞,五個女扮男裝的“姑娘”頭上戴著三根白雞毛、壹根雉雞毛和竹條做成的帽子,腰間系著白雞毛的花裙子陪伴。

舞蹈動作大,表現了水族粗獷豪放的性格。1983在中美洲受到外國觀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