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訪石|平邑太皇谷雲臺寺

訪石|平邑太皇谷雲臺寺

太皇谷,原名大黃山,原屬藤縣。明清藤縣誌記載為大夼浮山,今屬平邑。位於平邑縣西南33公裏白巖鎮太皇姑村西。

占地2.3平方公裏的太皇谷海拔505米。古的頂部是壹個不規則的圓錐體,其下部四壁壁立,非常陡峭,還有三層古,上面有古,非常獨特。從谷歌地圖上往下看,整個山頂呈三角形,當地人說山頂面積有20多畝。是沂蒙72之壹。

清光緒二十二年,《費縣誌》載: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這裏有壹段佳話,是這樣說的:

是時候把它的名字改成“顧”了。山北懸崖下有壹股清泉,名為“滴答滴答泉”,是蚌水(今溫良河)的源頭。

道光版《藤縣誌》和清代《山川誌》記載:

太皇谷古遺址眾多,有八仙洞、老君洞、華嚴堂、大雄寶殿、崖懸碑、佛教石刻等30多處古遺址。近代有抗日戰爭會戰遺址和九烈士跳崖遺址。

在古的南部,巨石聳立,高墻相對。根據地形,巖石下有雲臺寺。

雲臺寺創建於宋景德元年(1004)。

明朝嘉靖年間,壹位名叫天竺的佛教高僧,他出生在黟縣,帶領壹個徒弟重建了它。在兗州知府崔偉、費縣知府劉振等官員的監督下,當地名流如李冠宇、謝公之子謝文舉等紛紛捐資重修。規模宏大壯觀,呈三層建築,是魯南佛教聖地之壹。當時森林茂密,僧伽百余人,佛教頻繁,香火旺盛,鼓聲不絕於耳。戰後,懸碑和石刻造像長年風化殘缺,寺廟舊址幾近枯竭。

石門還是原來的樣子,門的東西兩側都有古代石雕:

門上的額頭上有三個字:

東西兩邊,還有其他已經模糊的小字,只有壹邊能認出來:

寺內東側石壁上仍有壹幅摩崖石刻,名為《大黃山華嚴堂故事》,保存完好,但已無法湊近看清上面的文字。山下噴繪的宣傳欄上有壹段語錄,疑似是摩崖文字:

明代嘉靖桂不是嘉靖二年,即1523,與山門簽約壹致。證明是阿明王朝的建築。據《藤縣誌》記載,明代藤縣分為鄉和社,共分9個鄉,87個社。其中,現在的董騰山亭地區,包括太皇姑,是安樂鄉,有城頭、長城、巴城、水貝、安陵等10個合作社。結合殘存石刻痕跡,推斷明代嘉靖年間有“藤縣巴城社壩村好人”參與該寺修建。

時至今日,雲臺寺最高處的佛殿內,仍有四足佛像(殘跡)和石龕雕刻在崖壁上,還有地面雕刻的蓮花等圖案和柱基的痕跡,可見雲臺寺歷史悠久。

這裏的寺廟在今天(2014)已經重建,佛龕裏的佛像已經重新塑造,靠近崖壁的地方還建了壹個半堂。原來的石門已經被包裹起來,中間陡峭狹窄的門道被改成了佛寺,兩邊新修了臺階。

古定西二樓的山崖下,至今還保存著壹座“會僧泉”和壹座石雕。泉源依舊流淌滴答,可惜石刻文字模糊難認。當地人說,在谷丁周圍壹圈的懸崖下,有70多處摩崖石刻。

西面有人工開鑿的天池(馬殷坑)和石臼窩,面向深淵。不知道是誰刻的。

有壹匹被拴住的馬,是壹塊獨立的巨石,與主體壹臂之遙,或被戲稱為“千年之吻”

在北方,所有的山都是陡峭而危險的,有時會有大鳥飛出來,在雲中飛翔。

太皇谷是壹座英雄山。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九勇士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跳崖壯烈犧牲。

3月24日,1943,駐守白巖等據點的日偽軍500余人,突然包圍了八路軍皇姑區委駐地、區中隊太皇谷下的陸家溝,皇姑區長孟玉民等9人被包圍在太皇谷頂上,束手無策。從早到晚昏死過去,殺敵不算。夜晚,敵人在懸崖後采取雲梯攻擊,太皇姑村區長孟玉民、農救社長李光友被敵人子彈擊中。戰士謝恒順、、李學友、謝法邊被日偽軍刺刀刺穿,山西戰士陳隨敵人滾下山崖。區中隊指導員王萬裏拉響最後壹顆手雷,與敵同歸於盡。該地區農業救援組織的主席龔浩發誓不會掉下懸崖。九俠皆殉道,血染峰頂,誌在沖向韓笑。

目前,太皇谷景區已初具規模,有道路進入景區,水電設施齊全,當地有遊客接待,成為重要的人文自然風景旅遊區和重要的紅色革命教育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