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到底怎麽了?

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到底怎麽了?

在中國,談論任何問題都離不開“有中國特色的國情”,那麽,就讓我們結合國情探討壹下中國樓市泡沫的成因和趨勢。

第壹,二十年“嬰兒潮”和大學擴招造就了中國樓市的“忠實客戶群”,也決定了中國樓市的“短命”特征。

“市場需求”是分析任何經濟問題最關鍵的出發點之壹,那麽,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強大需求究竟源於哪裏呢?有人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必然帶動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城,從而使中國房地產的市場需求持續旺盛,這正是很多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經過大量數據調查後得出的貌似強有力的結論。然而,理論上的強大並不等於現實的可行,中國的城市化並不像專家頭腦中想的那樣“順理成章”和成為房價飆升的發動機。

首先,中國城市化任重道遠,不可能復制歐美日模式。中國是壹個城鄉“二元結構”社會,go-vern-ment通過嚴格的戶籍制度把中國人區分為“城裏人”和“鄉下人”,這與西方國家根本不同。長期以來形成的“既得利益”和“社會保障”的困擾使得積重難返的中國戶籍改革推行了8年仍無實質進展,為農業人口的城市化制造了巨大障礙,數以億計的進城農民並沒有順利地成為城裏人,相反卻成為“新城市流民”,導致社會治安狀況急劇惡化。政治制度的“滯後”造就了中國的“城市化假象”。中國有14億人口,要實現70%人口的城市化,遠遠超出了中國乃至全世界資源的承受能力。有專家做過有趣地統計:如果中國人全部達到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那麽,中國的GDP至少要達到美國的50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資源瓶頸”成為中國城市化“不可承受之重”。大家不要只看到歐美日的高消費生活,實際上他們是建立在對全球第三世界國家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掠奪”的基礎之上的。日本擁有67%的森林覆蓋率,卻嚴格控制林業采伐,而是從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雨林,從中國廉價進口壹次性木筷;美國近幾年把大量工廠搬遷到中國,卻通過對技術和品牌的壟斷攫取了利潤中的絕大部分。據報道:壹臺中國制造的美國品牌的ipod機,美國公司的利潤是62美元,中國加工廠僅得到了4美元的加工費。壹位叫“謝國忠”的中國人說“中國在國際交換中僅獲得了壹點面包屑而已”,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模式的悲哀;美國《華而街日報》發表了壹篇《我們思考,他們流汗》的文章,顯示了美國人的優越感;中國媒體頻發的《中國價格被貼全球,中國人為美國養老》類的文章,引發了全民對“中國模式”的反思;也許正因為這樣,中國go-vern-ment才痛定思痛地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構想。

總之,處於經濟全球化“食物鏈底層”的中國億萬廉價勞動力,想要與經濟大鱷們“分享全球經濟盛宴”,僅僅是“畫餅充餅”而已。在我們這壹代人的“有生之年”,中國人不可能達到歐美日的發展水平,單憑熱情、勤奮和“經濟大躍進”的勇氣是無法完成市場經濟制度再造和全民素質提高的“城市化”任務的。

其次,中國建國50年來落後的基礎教育使中國城市化不得不付出“時間推後”的慘重代價。日本之所以能從壹個資源貧乏的彈丸小國壹躍成為經濟強國,與其從明治維新開始的“重教國策”分不開的。而社會主義的中國,雖然到處都能看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之類的標語口號,但基礎教育的投資卻始終處於世界的“後進行列”。我們無法想象數以億計的家庭貧困、知識貧乏的農民,僅僅因為進了城,就能在壹夜之間脫胎換骨,擠身白領行列,並擁有購房實力。現實是,絕大多數進城的農民,甚至包括包工頭壹類的“上層民工”,都難以承受城市中高昂的房價。雖然他們的確希望能在城市中擁有壹套屬於自己的住房,雖然這個階層人口眾多,但由於其現實收入和預期收入的雙重低下,把他們歸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巨大有效需求,顯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那麽,壹定程度上導致本輪房價上漲的真實需求又來自哪裏呢?

統計顯示:1962年至1982年是中國出生人口最為龐大的二十年嬰兒潮,累計出生人口超過4億5千萬人,而這批人現在全部進入就業期,購房需求旺盛。但真正的有效需求還在於1998年朱镕基go-vern-ment推出的“高校擴招”政策。當時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朱镕基出於“減輕全社會失業壓力,讓年青人回歸高校”的戰略考慮,強力推行“高校擴招”。顯然,這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暫時緩解的就業壓力必然在四年之後更大規模的爆發。2002年,第壹批擴招大學生畢業,這群大多離鄉背井的年青知識分子們,擁有了較高的收入,不願意回到落後的農村。僵硬的戶籍制度使他們在城市中始終缺乏“歸宿感”,由於沒有“戶口”,他們無法在本地登記結婚,無法公平地讓孩子享受當地教育資源,甚至於買輛自行車都上不了牌照。這群無依無靠的大學生,只能通過購房實現人生最基本的夢想,他們才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剛性的需求。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註意到,隨著“嬰兒潮”期間最晚出生的人都已進入就業、結婚、購房期,那麽,這股由“嬰兒潮”和“擴招潮”部分引發的“購房潮”也已經到了“退潮”的時候了。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64年至1982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1700萬;1982年至1990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1500萬;1990年至2000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1200萬;2000年至2005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800萬。隨著新生兒的減少和嬰兒潮人口的陸續老齡化,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已不可逆轉,2020年後50歲以上的人口將會高達約六億人,屆時老年人口將占人口總數的40%以上。這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絕對算不上壹個好消息,隨著青壯年人口的不斷減少,建立在幾億超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中國經濟真的能長久維持房產不敗的神話嗎?那些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是沒有多少購房的強烈動機的,越來越少的年青人面對“兩個年青人養活四個老人”的沈重壓力,其購房需求到底還有多少“剛性”?值得人們深深地懷疑。那些買房養老的朋友們,可能在自己進入老年後面臨著房產長期穩步貶值,租賃市場也因無數中小城市對流動人口的分流而迎頭向下的窘境。古人雲:世事難料,三思後行。

諺語雲: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老齡潮”剛剛湧起,“失業潮”又緊隨而至,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繼“知青返鄉”和“國企職工下崗”的“兩次失業潮”之後,由於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導致的“第三次失業浪潮”也即將來臨,大家可以關註壹下近期的各大媒體。本輪失業浪潮的主體將不再是國企職工和返鄉知青,而將是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年青白領們。成幾何級數增長的大學畢業生,面對的卻是效益下滑的企業,這導致了畢業生起薪連年下降,這在中國物價“全面快速上漲”的大背景下是“十分不正常的”。以“縮水的薪水”如何買得起“大大註水的商品房”?中國經濟如果不能讓外來白領這樣壹群“最剛性的購房者”富裕起來,中國房價就必然掉頭向下。

第二,中國失敗的住房市場化改革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混亂提供了制度保障,這種失敗的制度是不可能支撐中國樓市的長期繁榮的。

我們說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福利分房制度是不好的,因為它無法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造成了全社會性的住房緊張和分配不公,所以,中國go-vern-ment大力推動住房市場化改革,從長遠來說是中國經濟市場化戰略的重要壹步,從當時情況看,也是go-vern-ment急於借助房地產市場來啟動國內疲軟的“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雖然想法是好的,但由於中國go-vern-ment在政治改革上的“不思進取”導致了中國房地產“能猜中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局”的宿命式的悲慘命運。應該說,直到令天,中國仍然沒有建立起壹個真正規範的、市場化的房地產市場,而且,就go-vern-ment對待自身利益的曖昧態度而言,我們也不能指望在短期內,中國房地產市場能夠真正建立起來。為什麽這麽說呢?

所謂市場經濟有兩個關鍵的“必要條件”,壹是所有權的獨立,二是交易雙方地位的平等;因為只有“所有權獨立”,市場中的雙方才能夠展開交換。改革開放前,中國壹切財產都是公家的,也就無所謂交換。另外,如果沒有交易雙方地位的平等,壹方就可以強迫另壹方接受不全理價格,也就不能起到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所以,沒有交易雙方地位的平等,就沒有市場經濟。我們看壹看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兩個條件壹個也沒有實現。

雖然中國go-vern-ment自1998年就宣布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但作為房地產行業最關鍵的要素土地,壹直被各級go-vern-ment牢牢控制,哪塊土地可以開發,哪塊不可以開發,每年開發量是多少,都由go-vern-ment說了算。沒有土地所有權的獨立,雖然購房人買了房子,但房子下面的土地仍然是go-vern-ment的,也就是說,妳買的房子,妳自己沒有所有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給購房人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比如說,中國住宅用地使用年限為70年,但妳以為妳能在70年間擁有它的可能性有多大?妳可以到大街上看看,還有多少70年前的住宅(除了文物)沒被拆除?現實是,隨著地方go-vern-ment“經營城市”的政績沖動,上世紀80年代的住宅(僅使用20多年)很多都已經面臨被拆遷的命運,真正能挺過70年的確屬鳳毛麟角。有人可能會問:房子是我花了壹生的錢買的,有合法的三證,怎麽可能說拆就拆呢?的確,房子是妳的,但房子不是建築在空氣中的,它所依存的土地是妳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中國的每壹寸土地都屬於國家(由各級地方go-vern-ment代為行使所有權)。既然土地是國家的,那麽當go-vern-ment要征用妳家所占用的土地的時候,自然是說壹不二、合理合法的。2004年和2005年發生在南京仁和嘉園的居民小區公***綠地被暴力強行征用的事實就是很好的證明,雖然妳對房產擁有合法的所有權,但go-vern-ment強拆妳的房子也是合法的,這是不是象壹個悖論?1991年,北京北辰集團在北京中軸線上開發了壹座名為“觀天下”的別墅社區,2400多美金/平方的售價在當時實在可以稱得上“天價”,當幾百戶具有相當社會影響力的富豪們陸續搬入他們的家園之後僅僅十年之後,就因為奧運會主體育場選址在此而被“毫無商議”地給拆掉了。2005年,在六朝古都南京,也發生了壹件引起市民巨大爭議的事件,即盛世華庭將被拆除的消息:1996年,6000元左右/平方米的盛世華庭形成了南京比較早的富人區。可是這些擁有財富、地位、社會影響力,以及房屋合法產權的社會名流,依然面臨自己的私人財產得不到保障的尷尬境地,而且原因居然滑稽到“go-vern-ment要將盛世華庭建成壹個商業性休閑娛樂區”,還大言不慚地聲稱是為了“保護玄武湖”。近幾年,全國各地由於拆遷而引發的暴力事件,絕大多數都與房屋產權與土地所有權分離的荒謬制度有關。

其實,從以上列舉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在中國所謂的“房地產市場”上,交易的雙方是嚴重不平等的。賣方是擁有億萬財富的開發商,開發商的資本和go-vern-ment的權力在利益的***識下結成聯盟,其強勢地位不言自明。而作為交易另壹方的普通民眾,不但沒有土地所有權,沒有拆遷的發言權,沒有商品房定價的參與權,甚至連真實的售房信息都得不到。明明是欺騙顧客,卻自稱“銷控”;明明是縱容房價,卻自稱“市場經濟,go-vern-ment不能幹涉定價”;明明是托市,卻自稱為了保障絕大多數擁有住房的百姓的資產不縮水;明明自己大肆建設自建房,卻以“政策真空”為由,千方百計地阻撓老百姓的自建房努力。沒有“公平”的所謂市場經濟,不但起不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甚至還不如計劃經濟。其實,這種投機資本和權力結合壟斷的“經濟怪物”不僅僅只會損害普通百姓的利益,甚至連富裕階層也無法幸免。前不久傳出的哈爾濱“天價醫藥費事件”、南京“盛世華庭即將拆除事件”都是針對富人開刀的案例。

那麽,這種失敗的制度又是如何導致中國樓市的短期繁榮的呢?而它又能撐多久?

1998年,中國取消福利分房後,除了go-vern-ment機關和“體制內單位”(利研、高校等)還暗地裏建設自建房福利分配外,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被迫只能以“市場的方式”解決住房問題。老南京都能體驗到,計劃經濟時代分的房子大多存在戶型單調、不合理,沒有像相的社區景觀,規劃落後等壹系列問題,這就使人們改善居住條的願望空前強烈。另壹方面,長期的福利分房積累了大批因資歷不夠而居住空間狹小的有效需求。這些因制度原因造成的“補償性住房需求”在2002年後集中爆發,是中國房價飛漲的又壹重要原因。但是,這壹需求來的快,去的快,不可能長時間持續。應該說,近兩三年的購房潮已經消化了這些“補償性需求”中絕大多數的有效成份(主要針對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稍稍延後),指望這壹塊需求支撐中國房地產大廈二十年高歌猛進,顯然是癡人說夢。

第三,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金融市場的混亂,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說壹千,道壹萬,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如此“過度繁榮”,那麽錢從哪裏來呢?這麽多的錢又為何願意進入房地產市場呢?

首先,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貨幣發行量的巨增,造就絕對數量龐大的“先富階層”(相對比例不高)。中國的“先富階層”是很有中國特色的,絕大多數都是權力階層和資本階層,真正靠所謂“誠實勞動”合法致富的人並不占多數。中國的官民比例是1:28,占中國人口1/28的公務員階層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富裕階層。前幾年,公務員工資偏低的報怨還屢有耳聞,公務員辭職下海的新聞不絕於耳。可幾乎壹夜之間,公務員成了“最搶手”的職業,去年,100萬人爭考公務員的壯觀場面恐怕大家還記憶猶新吧!為什麽人們這麽喜歡當公務員呢?最近在網上看了壹個上海24歲女公務員的工資條,這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女孩,雖然月薪只有1200余元(未達到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但奇怪的是壹年七七八八下來,到手的收入竟高達9萬余元,平均每月8000多元,加上完善的福利和保障利益,相當於月薪9000余元。剛畢業即有這樣的收入,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壹線城市,也足夠令人驚嘆的了。第二個“先富階層”是壟斷和國有企業的中高層幹部。網上比較有名的壹個帖子:年薪十三萬不敢交女友,說的是壹個供職於南京供電局的研究生,年薪十三萬,卻深感生存壓力的故事。由此,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壟斷部門的利潤有多麽豐厚。這種脫離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薪酬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還是權力保護傘的保佑,想必不用我說吧!再說國有企業,中國五十余年的發展積累了數以萬億計的國有資產,但隨著國企的MBO改革,大批國企壹賣了之,如此眾多的資產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從“全民所有”就成為某些人“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怎能不民怨沸騰,怎能不導致貧富分化,這也就是為什麽老百姓支持“朗鹹平”的根本原因。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中央意識到國有資產拍賣存在問題的時候,卻發現國有資產已經基本賣光了。2005年,這種刮分國有資產的不良之風又漫延到了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山東中部某大型國企為例,車間主任、廠長等壹線中層領導,最高合法年薪甚至高達20萬,即便技校畢業的班組長,只要在要害車間,每月僅獎金收入即可達5000余元,而普通工人月薪只有1000多元。這種分配的巨大不公是具有普遍性的,以至於中央在06年初發文要求扼制國有企業管理層收入增長過快的問題,但顯然“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中央go-vern-ment已經無力控制這種系統化、合法化地刮分國有資產的行為了。還有壹股不可忽視的富裕階層就是“資本買辦階層”,比如南京華僑路茶坊裏很有名氣的司褲特曼先生,就是這壹階層的典型代表。洋人在大賺中國消費者的錢,讓大量的勞工以低廉的價格出賣勞動力,但同時,他們也造就了壹大批有錢的洋買辦,通過借助跨國集團的超額利潤獲得自己的“成功”。

既然社會上有這麽多有錢人,在深具“買房置地”傳統的中國,不買房又買什麽呢?更何況房價叫著歡地上漲。

其次,中國城鄉割裂的“二元制社會”結構,從根本上造成了地區發展極端不平衡,促使購房資金過度集中。東部上海很多人的收入已經和國際同步,而中西部大量農村還為了每月500元的收入而在田間勞作,這就形成了壹個“馬拉松式的社會結構”。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自然導致貧困地區的“先富階層”向發達地區集中,農村“先富階層”向城市集中,這壹群體的數量不容小視。山西暴富的煤老板們北京、上海炒房的行為,即是這壹趨勢的極端反應。

再次,是中國長期溫和通貨膨脹導致的不明朗前景和爛掉的股市導致資金湧向樓市。筆者接觸過壹位在南京從事藥材生意的中年人,月入三萬,他最擔心的就是資產的貶值和養老問題。錢存銀行,壹年期固定利率2.25,但大家都感覺得到,每年物價上漲的幅遠不止這個數,所以,錢存銀行實際就是在緩慢地燒錢,直到有壹天,妳壹生的積蓄壹文不值,這在蘇聯解體時是真實發生過的。還有養老問題,中國養老金賬戶虧空25000多億,與中國年財政收入差不多,而且隨著勞動人口減少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這壹數字還將擴大到10萬億以上。指望這樣的資金養老,妳放心嗎?那麽怎麽辦?只好買房。這位藥材商的計劃是買三套高檔住宅,再買壹兩間商鋪,老年時指望租金生活,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從宏觀環境看,股市的低迷、銀行理財產品回報率的低下,國債的低息,似乎只有投資房產壹條捷徑。

雖然,有錢人很多,但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需要絕大多數平民百姓來支撐。換句話說,基於中國貧富極端分化的國情,中國房價必然只能大起大落。當房價處於上行周期的時候,絕對數量龐大的先富階層大規模炒房,在銀行資金的幫助下,這種投機資本可以擴大三到五倍。而當房價滯脹下跌的時候,大規模資金斧底抽薪,處於價格高位的房地產市場將形成“富人不敢買,窮人買不起”的尷尬境地,於是,降價也就不可避免。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就處於這樣的壹個階段。但有人會疑問,為什麽房價似乎依然堅挺?易憲容從理論上告訴了我們壹個關鍵的原因:壹只有形的大手托住了房市。那麽,誰在托市?答案是地方go-vern-ment和銀行,從南京今年大規模的拆遷規劃就知道了,這實際上是用壹種損害老百姓利益的方式來延緩壹個不健康肌體的死亡。正是因為有了權力的介入,中國房地產這個“百足之蟲”才能夠“死而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