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文

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在沈陽讀書的時候,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壹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和宣傳救亡的問題。

周恩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有禮貌,守紀律。他特別註意課外閱讀,來彌補課堂上學習的不足。他所讀的書報,範圍也比較廣泛,除了社會科學的書籍外,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的書籍也是他喜愛的讀物。他還能把幾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閱讀,加以比較,探求最科學的內容和答案。

有壹天,東關模範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麽?”

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

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

還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

魏校長問周恩來:“妳呢,為什麽讀書?”

周恩來站起來,大聲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興盛,像巨人壹樣挺立在世界而讀書學習。

老師和同學們都敬佩地望著他。

周恩來在小學三年,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經被選送到省裏,作為小學生的模範作文印行,這篇題目為《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後來還收入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中學國文成績精集》這兩本書裏。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寫得非常精采,其中對於老師、同學充滿著熱情的希望,希望師生壹道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這對壹個13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周恩來中學畢業以後,赴日本留學前,曾經回到沈陽母校,看望諸位師友。他給壹個要好的同學寫了臨別贈言:“誌在四方”,“願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相約當中華民族獨立、繁榮的時刻再相見言歡。這位同學壹直把這個題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給周恩來總理,兩位老同學終於在解放了的新中國重逢,暢談了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畢生的目標,唯是如此,周恩來才受到萬民的景仰,幾成為壹個完美的化身。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沿著偉人的足跡前進 1995

剛才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讓我想起了86年前的壹陣掌聲。84年前,也就是1911年,在沈陽東關小學的教室裏,者師問:“妳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麽? ”有的同學回答稅為了當官,有的稅為了發財,也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年僅13歲的周恩來回答的卻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語驚人,掌聲四起。

人各有誌。千百年來,對為什麽而讀書,有許多不同的回答,電視連續劇《八月桂花香》中,胡雪嚴的父親胡道宏,幾十年寒窗苦讀,捱到中舉當官之日就中風而死;《儒林外吏》中,吳敬梓筆下的範進,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當場發癲,在他們心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世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於是,讀書當官,成了他們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

胡道宏、範進是那麽的可笑,可悲而又可憐,相比之下,他們讀書的理想是那麽的渺小而短淺。那麽,周恩來為什麽會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壹崇高而遠大的理想呢?

我們都不會忘記,中國近代史上壹頁頁屈辱的歷史:

鴉片戰爭的失敗,《辛醜條約》的簽定,山東半島的侵占,東北三省的淪陷, “東亞病夫”的屈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這耳聞目睹的事實,—樁樁烙印在少年周恩來的心坎。

嶽飛的“精忠報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壹個個愛國英雄的事跡也深深的教育了他。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有誌不在年高。少年周恩來正是痛心於祖國的落後挨打、飽受侵略,慘遭蹂躪的現實,才立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們不會忘記周恩來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刻苦讀書的歷歷往事:

圖書館,他專心孜孜,如饑似渴;旅行途中,他爭分奪秒,不知疲倦;

“大江歌罷掉頭東”,他東渡日本,為的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他遠涉重洋,赴法勤工儉學,為的正是中華之崛起……

讀書,他不滿足於學校,他投身社會,深入群眾,向工人學習;

讀書,他不滿足於國內,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為中用……

讀書,周恩來不僅掌撮了豐富的知識,為以後的革命工作打下了豎實的基礎,也讓他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更堅定了他的***產主義信念。

踏著偉人的足跡,回首歷歷徑事,我們激動不已,面對現實,我們不禁感慨萬千。時下,教授下海,學生也下海。大學生下海,中學生小學生也下海。有些學生退出象牙塔的教室,占據商品琳瑯滿目的三尺櫃臺,儼然壹個精明的大老板;還有些學生60分萬歲不虧本,80分驚喜要紅包,還美其名曰有商業頭腦,壹切向錢看。他們跟年少的周恩來比,真是相差太遠了。

誌當存高遠。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動力。那麽,我們又應當樹立什麽樣的理想呢?

大家都清楚,我國還是壹個發展中的國家。人均收入、綜合國力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壹定的距離。“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應當成為我們***同的理想。

然而,中華之崛起、民族的強大,光靠理想是不夠的,要科技、要文化、要壹大批掌握了壹定科學技術的建設者,作為跨世紀的新壹代,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為真正實現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同學們,讓我們沿著偉人的足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奔向二十壹世紀。

每個星期壹的早晨,我們都會沐浴在陽光下,在嘹亮的國歌聲中莊嚴肅穆的註視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這時候我們的心中油然升起壹種愛國之情,是的,作為炎黃子孫,愛國是我們的神聖使命,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妳是否意識到:該如何報效我們的祖國呢?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古到今,多少文人誌士為了報效祖國,寫下了壹頁又壹頁的輝煌。

在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把滿腔的熱忱溶於《離騷》之中,含恨而逝。宋朝愛國名將嶽飛,背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伴隨著他走過了多少個戎馬春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這首《過零丁洋》至今還震撼著我們的愛國之心。清朝禁煙大臣林則徐在趕赴廣州之前給他的老師留下了壹句詩:“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近代,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還有秋瑾的詩,田漢的詞,聶耳的曲。多少革命老前輩用生命和青春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燈,周總理的大衣,朱總司令的扁擔。他們把自己的愛國之情表現在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現代,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同誌執法為民保平安。

同學們,作為二十壹世紀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麽做呢?以天下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我們要把強烈的愛國之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知識才是力量,沒有科學文化妳何以談報國?出了這道校墻,我們要面對的是社會的紛繁復雜。是我們單純稚嫩的思想所必須接受的。只有在校園裏學好知識,練好專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看世間風雲變幻,誰主沈浮?

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騰飛,“振興中華”的偉大任務就由我們來承擔,同學們,明天的太陽壹定會由我們托起,讓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為空談,不再成為口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