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閩侯的習俗是什麽?

閩侯的習俗是什麽?

閩侯是個好地方。白沙縣女孩24歲不能結婚。閩侯按虛歲算。白沙縣人心靈手巧。在壹些端午節、中秋節、二十四節氣,會約定誰也不過節。我姑姑和奶奶是白沙人。

春節:俗稱“制年”,是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正月初壹至初三。除夕午夜剛過,家家戶戶燒香放煙花。第壹天,大家早早起床,穿著新衣服,晚輩給長輩拜年。春節期間,壹些機關、團體、鄉鎮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有的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有的舉辦春節茶話會、春節團拜會等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傳統的民間元宵節,原名上元燈會。閩侯節是正月11日至18日的節日,人們會組織舞龍、舞獅、踩高蹺、滾軸劃船和交叉腳等活動。

“甌酒”:俗稱“鰲九節”,早餐大家用花生、紅棗、龍眼肉等佐料熬制糯米粥,推薦給祖先。出嫁的女兒給父母寄回糖粥孝敬父母。

清明:男女去祖墳除雜草,壓紙錢,帶魚、肉、酒等祭品祭祖。機關、團體、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祭奠,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

“做夏”:即“長夏”之日。大家炸“夏餅”,煮“碗餅”,煮“定邊糊”。

端午節:家家插艾普,包粽子,喝雄黃酒,點雄黃酒。孩子們掛香包。

七夕:女青年常到場,在院中備瓜果相約,看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以保持聯系。“七夕”是福州(包括閩侯縣)特有的習俗。相傳清朝乾隆年間,知府巴麗推廣脊豆,節前收成適宜。農民再將田埂豆炒熟,送給親朋好友品嘗新的,以此促進鄰裏和諧友愛,稱為“結緣豆”。

中原:夏收後,農民利用農閑季節舉行祭祀田地和儀式,以獎勵管理土地的神和開辟農村的祖先,這也意味著慶祝豐收。

中秋節:家家戶戶準備月餅、蒸糕、水果,準備家宴慶祝團圓。親戚朋友互相餵月餅。

重陽節:閩侯縣有特色小吃,稱為“九重果”、“高登果”。壹些村莊在這壹天準備盛宴,壹些城鎮和村莊也有祭祀掃墓的習俗。許多地方在這壹天開展活動慰問老人。

冬季至日:也被稱為冬季節,冬季節的前夕,當家人坐在壹起,點燃紅色蠟燭,點燃鞭炮,搓圓。寒假早餐做得圓圓的,拌上紅糖、芝麻、花生粉、豆瓣醬,就叫“吃飯時間”。

祭竈: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祭竈”日。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派竈神下凡,監督家家戶戶的行為。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十二月二十四,受命向天報知。玉皇大帝根據竈神的報告,決定是帶來災難還是幸福。人們都希望竈王爺回天說些好話,所以每年竈王爺回天的那天,都要擺上水果、素菜、竈糖、竈王爺糕等素食作為供品,並焚香放鞭炮為竈王爺和竈王爺送別。

“大年初壹”:臘月二十左右打掃房屋、住宅,稱為“掃堂”或“掃堂”。25號以後蒸年糕,搗爛銀杏等。就要開始準備過年了。

蕭遂,又名“肖輝”。時間在農歷二月二十八或大年十二月二十九,即除夕前夕。每個家庭都會準備壹頓晚餐來慶祝“小時代”。

它是臘月的最後壹個晚上,所以也被稱為除夕。用福州話來說,叫“三十盲人”。按照民間習俗,雞、鴨、魚、肉、酒、年糕、水果等十道菜作為祭品獻給神靈。除夕夜,家人團聚聚餐。酒席結束後,長輩給未成年晚輩“壓歲錢”,然後守著晚年。

送年貨,即出嫁的女兒在“過年”前準備雞鴨魚肉、面條、糖果等禮物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