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大連造船廠的發展歷史

大連造船廠的發展歷史

清政府耗資1890於1393500年興建的旅順造船廠,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軍工廠,有大小船塢1座,還有石料靠泊、鐵路支線、吊車架、鐵船塢、倉庫、水電設施等9個生產車間,職工近650人。當時其碼頭被稱為東亞1碼頭,自來水管道是中國最早的自來水設施。

1902年底,完成1建造項目並投產的大連造船廠耗資1987000盧布。工廠占地面積31,000陸平,擁有3000噸級碼頭和棧橋碼頭1座,廠房、倉庫等建築28座,水電設施齊全。有4個生產車間,495名長期員工。在修造船廠投產的同時,其配套工程中央電站(現大連造船廠總變電站前身)也已投產。中央電站是當時大連唯壹的電站,3臺機組總裝機容量為750 kW/h,不僅向船廠供電,還向官廳、港區和街道照明供電。

65438年至0908年,川崎造船廠從“滿鐵”租借大連造船廠,並立即開始擴建改建。首先,改建和建造了壹些液壓設施,擴大了修船和造船能力。1913年3月,3000噸級船塢擴建為5000噸級船塢,新建1小型系泊船塢和“升降船塢”(幹船塢),生產車間增加到10,造船、機器制造、辦公用車、車輛制造所需設備逐步配備。1922,工廠占地30600坪,電氣設備500.35馬力,蒸汽設備39馬力,工作船4艘。修船能力主要包括更換部分機械設備和零部件、船體小修和船底塗裝、小型陸地和船舶機械設備的制造和修理。在此期間,小型鋼船已經通過鉚接技術建造。

1923年4月,“滿鐵”經營大連造船廠和旅順造船廠後,旅順造船廠建成13000噸級造船廠。為適應擴建大連港的需要,“滿鐵”在大連造船廠建造了1沈箱碼頭,於1926完工,專門用於制作港口建設的水泥沈箱。如果內部稍微整理壹下,可以作為6000噸的船塢修理。

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為加快大連造船工業的發展,制定了戰時造船計劃。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大連造船廠三次擴建。第1次擴充開始於1938年4月。大連造船廠的資本由滿鐵200萬日元增加到450萬日元。主體工程為將“下沈式船塢”擴建為8000噸級船塢修理,建設1 4000噸級船塢,延長棧橋碼頭150米。1939年底,8000噸級碼頭和4000噸級船臺建成投入使用。擴建工程於1941完成。此次擴建使大連造船廠的產能增加了70%。

1941 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給大連造船廠下達了在1943之前建造兩艘7500噸級運輸船的任務。此時大連造船廠已經簽訂了建造6艘3000噸級貨船的合同,只有1的船廠和相應的生產能力,無法完成新增的任務。日本政府企劃院決定將大連造船廠原有的4000噸級造船廠作為7500噸級(6000噸級)造船廠,建設1 3000噸級造船廠,並增加所需的各種機器設備。並增資至654.38+0360萬日元(包括後來追加的830萬)。第二次擴建工程於4月1942開工,計劃於1943年底完工。

由於大量日本艦船受損,日本政府修改了戰時造船計劃。本著戰時每年建造9艘2D標準艦的原則,“滿鐵”於1943年8月提出了大連造船廠的第三次擴建計劃。主要項目包括:在船廠建設五條裝配線;改建3000噸級泊位;新建1 2000噸船臺;機修車間建設年產14臺鍋爐,12臺主機;電氣車間和車輛制造廠也進行了相應的擴建。整個工程計劃在9月1945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大部分計劃已經完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大連造船廠的規模為:占地44300坪,全廠設5個部門,12班,5個事務所,12車間,50多個工作間或5000人以上的部門;4000噸以下造船廠3座,5000噸、8000噸碼頭1座,“升降碼頭”和棧橋碼頭1座;廠房及其他建築* * * 142;機械起重、運輸、鍛造、冶金等機電設備680余臺套。總資本為465,438+0.55萬日元。年造船能力2萬噸,修船65438+萬噸以上,制造車輛近65438+萬輛。年GDP約2000萬日元。

1945年8月,蘇軍接管大連造船廠和旅順造船廠。此時工廠已經停產,工人分散。同年5438年6月+10月大連造船廠復產時,只有2090多人回廠。廠房和設備嚴重受損,碼頭被淹,缺少燃料和工具。更困難的是缺乏技術人員。日治時期,工廠裏所有的技術和管理崗位基本都被日本人占據,在中國最高的崗位只有解放前壹天晚上提拔的幾個科長和壹些生產隊長。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首先恢復了修船生產。1947年開始建造100噸駁船,采用日本的鉚接工藝。為了解決技術和管理人員的短缺,造船廠決定自力更生。1948年4月,大連川曲青年技工學校成立,舉辦四期,培養生產技術骨幹數百人。後來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壹些優秀的工人幹部被派往蘇聯培訓學習。招聘技術人員,接受南方高校畢業生。1952年初,大連造船廠建委並入大連造船廠。建廠委員會的場地和設備,特別是大量技術人員的入駐,壯大了大連造船廠的技術實力,為工廠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技術力量的加強(蘇聯專家逐漸增多,外國人和自己培養的人才增多)和生產發展的需要,大連造船廠在1948開始學習和應用蘇聯新技術。當年采用“平行流分段建造法”和電焊技術建造船舶,後來逐漸掌握半自動和自動焊接技術。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經建造了各種駁船、小型拖船和小型軍用船只。修船也迅速超越戰前水平,修的船噸位越來越大,級別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運力達到了高於大修級別的恢復性修理級別,可以對接成兩個萬噸自由輪,可以對蒸汽機、內燃機進行各種級別的修理。

黨中央和國家領導機關十分關心和重視大連船舶工業的發展。早在1950年2月,重工業部批準的大連造船廠的籌建計劃,就是壹個宏偉壯麗的計劃。中蘇造船公司成立前夕,重工部擬定了中蘇造船公司五年發展規劃,要求擴大廠區生產面積,逐步向造船為主發展,積極建設船舶內燃機生產廠,並確定在蘇方不同意時,由我們單獨建設。其他工作也已詳細安排。這壹發展計劃經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同意,並由周恩來總理批準。根據這壹計劃,中蘇在1954年達成協議,制定了中蘇造船公司五年建設改造計劃。

195565438+10月,中國獨立經營大連造船廠後,要求迅速改變修船局面,盡快建成中國北方船舶工業基地。65438+年2月,國務院以(55)國字137號文件批準將大連造船公司擴建為遠洋造船廠的計劃,並列入壹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為解決船舶、船舶配件和非船舶產品的檢驗問題,提高產品質量,大連造船廠在列入重點項目前,經壹機部船舶局批準,在1955建立了中心實驗室,滿足工廠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零部件的理化質量檢驗,以及重點項目、非生產工藝、改進創新、大型精密設備、產品質量分析、檢測鑒定、驗收。1957年,國家建委以5708024號文件最終確定了1955-1960的工廠擴建改造方案,這是我國獨立經營大連造船廠後的1技術改造方案。其設計方案為:年造船能力5萬噸,修船20萬噸,生產鑄鋼錨鏈1500-2000噸,初步投資估算7092萬元。1960年末,1技改工程基本完成,通過土地復墾擴大廠區。主要建設項目包括:255米× 27米萬噸級泊位2個、75噸級橋式起重機3臺、662米舾裝碼頭、船體總拼車間及機械、電工、輪機、工具車間、氧氣站、工具等。經過1次技術改造,大連船舶工業具備了萬噸級船舶建造能力,並開始批量建造大中型船舶,實現了從修船到造船的轉變,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

1962年,由蘇聯轉讓制造的“567”萬噸級遠洋貨輪躍進號的建成,標誌著大連船舶工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該船采用“三島”建造技術,創造了船臺周期58天的先進紀錄。交接前經國家驗收委員會檢驗,證明船體結構組裝準確,外觀光滑美觀,焊接質量優良,主要尺寸準確,主機及軸系安裝均符合規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