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人情
南雄的風俗民情植根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濃厚的鄉土情緒以及熱愛生命、祈盼太平的熾熱情感。這種風俗民情既是中原與嶺南文化的融合,也是粵贛之間民情的交匯,最重要的是南雄人根據本土風俗而進行的約定和創造。
服飾習俗:男無特殊,婦女勞作時腰系圍裙,頭紮黑頭帕,手戴手套。飲吃習慣:城鄉皆吃辣椒,農村尤甚,無菜不辣,春節吃臘味,家家以臘鴨、臘肉、臘腸等臘味和自制的糯米酒款待來訪親朋。婚姻習俗:舊時同姓不通婚。在佳節慶典時候南雄人民喜歡以舞龍舞獅等數十種民間藝術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象香火龍、茶花燈、飄色、龍船歌、推車燈、高腳獅等民間藝術非常有特色。
南雄珠璣鎮被評為省級民間藝術之鄉。曲調優美、清新悅耳的采茶戲是南雄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
土特產品
☆ 烏逕啤酒鴨
☆ 南雄煙葉
☆ 北山竹筍
☆ 銀 杏
☆ 金友香米
☆ 油山香菇
☆ 板鴨
☆ 高山油茶
☆ 腐竹
☆ 南畝涼果
☆ 江頭黑山羊
☆ 梅嶺鵝王
☆ 水口魚王
☆ 香酥銅勺餅
☆ 薩琪瑪
☆ 米花糕
著名典故
毛澤東率紅軍三過梅嶺到南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粵贛交界的梅嶺,進入廣東南雄從事革命活動,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濃厚的壹筆。
1929年1月24日。紅四軍前委書記毛澤東率領壹支部隊攻下梅關,第壹次踏上了南雄這塊土地。紅軍行至梅嶺角灣村與敵人相遇,經過短暫的戰鬥,打敗了阻擊的敵人。然後取道上、下楊梅村,從鄧坊往大塘方向轉移。與此同時,軍長朱德率領紅四軍壹部由江西經油山廣停坑、上蘭田、下蘭田半夜到達寨下的山溝裏露營。當時,贛敵李振球獲悉紅四軍到了油山,便帶領壹個團的兵力由江西池江進入南雄,搶先占領了油山坪田坳的大石埂山頭,將紅軍包圍住,企圖以壹條舊溝壕為陣地,伏擊紅軍。在朱德的親自指揮下,紅軍與遊擊隊、上朔赤衛隊壹道迅速搶占了制高點白石徑,對敵實行反包圍,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至中午戰鬥結束,紅軍獲勝。之後,朱德率部隊在油山夾河口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合,開往錦陂村。第二天到達烏逕山下村宿營。次日清晨離開烏逕,經官門樓,穿過界址圩向江西信豐進發。油山上朔壹帶農村墻壁上至今仍留有《十大政綱》、《當紅軍歌》等紅軍標語。
1930年4月1日淩晨。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江西大余縣城,由南雄遊擊隊中隊長彭吉妹帶路,越過梅關,進入南雄境內,在中站城與陳濟棠部吳文獻的壹個營遭遇。紅軍速戰速決,殲敵百余人,繳獲槍支200多支。紅軍行至珠璣石子嶺,又遇敵壹個營,敵不堪壹擊,四處潰逃。毛澤東、朱德率部乘勝包圍南雄城,激戰數小時,下午5時左右,攻占了南雄城。紅軍在下武廟和上武廟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道理。毛澤東講了話,他風趣地說:“大家經常講朱毛,朱毛到底是壹個人還是兩個人呢?現在我告訴妳們,朱毛是兩個人,我就是毛澤東,朱德也來了,他就在這裏!”毛澤東繼續說:“我們是紅軍第四軍。紅軍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打土豪劣紳分田地的。打倒帝國主義……。”並提出“萬富準備錢,千富不相連,貧窮跟我去,每日壹吊錢”的口號。會後,紅軍宣傳隊還演了壹出戲《王老三交糧支援紅軍》。4月7日,毛澤東、朱德率部離開南雄,朝江西信豐縣進發。
1932年7月7日。粵軍第四師張枚新部奉贛南粵軍總指揮余漢謀之命,由信豐經烏逕退守南雄。8日淩晨,正向烏逕開進的紅五軍團發現粵軍第四師向水口方向轉移,即命軍團各部向水口阻擊。下午,兩軍在水口遭遇,粵軍被紅五軍團優勢兵力擊潰,當晚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並向大余、南雄兩地守軍發報求援。可是,紅軍誤認為水口之敵已向南雄逃竄,壹軍團和十二軍改變向水口增援計劃。9日淩晨,粵軍第四師得到來自南雄城張達、陳章6個團的支援,同時還出動了18架飛機助戰。粵軍即組織優勢兵力向紅軍反撲,戰鬥激烈。9日下午,紅五軍團總指揮董振棠親自指揮數千名大刀手,分四路沖向粵軍第四師陣地,展開白刃戰,戰鬥達到白熱化程度。下午4時,紅五軍團第三軍傷亡很大,預備隊已全部參戰,軍長、政委、參謀長均親自參戰,彈藥也漸漸缺乏。6時許,紅五軍團第三軍陷於困境時,幸得陳毅率領江西獨立3師、6師趕到增援,打退粵軍,穩住了戰地。10日拂曉,壹軍團和十二軍在毛澤東親自率領下,過梅關,走中站、裏東、鄧坊,星夜奔馳,直接趕到水口戰場向粵軍發起全面反攻。下午2時,紅三軍團的第七軍從江西大余遊仙趕到水口增援。這時候,紅軍的進攻更加猛烈,敵人全線潰退南雄城,紅軍乘勝追擊。水口之戰,是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陳濟棠部在南雄水口打的壹場惡仗。雙方傷亡很大,戰場景象之慘烈,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所罕見。毛澤東同誌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壹文中指出:“壹九三二年七月在廣東南雄水口圩地區對陳濟棠的作戰”,“吃了兵力不集中的虧,如象水口圩……這類的仗,本來壹般算作勝仗,而且還算作大勝仗的,然而我們歷來就不歡迎這種勝仗”,“因為沒有繳獲或繳獲不超過消耗”。
毛澤東三過梅嶺四到南雄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為日後項英、陳毅等在粵贛邊堅持三年遊擊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彭德懷率紅五軍占領南雄城
1929年5月20日,按照紅五軍軍委和湘贛特委***同確定的“向外發展,在發展中鞏固蘇區”的方針,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和王佐特務營***千余人,離開井岡山,轉戰湘東、粵北。
紅五軍首先攻占了湘東的酃縣、桂東等地,籌措了壹批現款和物資。接著又攻占了粵北仁化縣城口,繳獲槍械200余支、子彈3萬余發,籌款3萬元。然後經仁化縣長江、扶溪,準備攻占仁化縣城,後來得知南雄沒有國民黨正規軍的防守,只有民團、警衛隊等地方武裝,戰鬥力不強,於是決定改為奔襲南雄,並立即向南雄進發。
紅五軍經過仁化的聞韶、南雄的百順、蒼石,於6月1日下午抵達南雄縣城。國民黨南雄縣長方新聽說紅軍來了,嚇得驚慌失措,急忙剃須化裝逃跑,民團、警衛隊亦聞風而逃。紅五軍沒有經過大的戰鬥,就順利地占領了南雄城。
中***南雄縣委得知紅五軍來南雄的消息後,率領遊擊隊攻打了坪崗、裏溪、水口壹路的民團,然後,進城與紅五軍會合。
紅五軍進南雄城後,分別住在上武廟(現八壹路小學)、下武廟(現人民醫院門診部)等處。住下之後就開展宣傳工作,在下武廟門前、孔聖廟(現南雄市政府)、福音堂(現南雄中醫院)門口等處召開群眾大會,由中***南雄縣委委員周群標主持大會,彭德懷、滕代遠在會上講了話,著重宣傳黨的政策、紅軍的宗旨以及革命事業必勝的道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欺壓群眾和地主豪紳剝削貧苦農民的罪行。號召廣大群眾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豪紳!
紅五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買賣公平,為群眾所稱贊。對於那些作惡多端,罪惡滔天的反動官吏、土豪劣紳,就堅決打擊。他們根據南雄地下黨提供的情況和群眾的要求,鎮壓了國民黨南雄縣黨部執行委員、縣警察署訓導董芳輝,縣政府科長粱紹恒,土豪劣紳鐘榮偉、劉伯陶等;燒毀了國民黨南雄縣署;沒收了四家與反動官吏串通壹氣,欺壓群眾的商號的財物,分給貧苦群眾;還打開監獄釋放了壹批“政治犯”和革命群眾。
南雄的地下黨和遊擊隊,在縣城協助紅五軍發動群眾,籌款、購物。紅五軍在南雄住了五天,籌款3萬多元,因地方反動武裝早已聞風逃匿,只繳獲槍械300支左右。他們將籌得的款項在南雄購買了大批藥品、食鹽和布匹,還集中全城的縫衣工人趕做了壹千多套灰布軍裝,充實了部隊的供給。
6月5日,紅五軍離開南雄城,向江西崇義轉移。
紅五軍來到南雄,對南雄黨的工作和武裝鬥爭作了具體的指導,促進了南雄革命武裝的發展,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為在暴動失敗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嚴重迫害的革命人民增添了鬥爭信心,有力地推動了油山根據地的創建。
2010年五月六日,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南雄為“中央蘇區縣” ,標誌著恢復了南雄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地位。
希望這是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