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致生活在平靜的絕望裏的大多數

致生活在平靜的絕望裏的大多數

《世說新語·德行》

原文

吳道助、附子兄弟局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輒為淒惻,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韓後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戲文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裏。——梭羅

吳道助和吳附子是壹對兒兄弟,由於他倆的名字實在別扭,我打算用學名來替換壹下,哥哥叫吳坦之,弟弟叫吳隱之,這下舒服多了。

話說吳家住在丹陽郡行政長官家的後面,說起來有點繞,其實就是前後院。

有壹天,吳氏兄弟的母親童夫人過世,原文用了壹個“艱”字,可以等同於“憂”,過去說遭父母之喪為丁憂,也可以說成丁艱,不常用而已。

母親死了,孩子自然傷心,小哥倆整日以淚洗面。接下來的“及思至”三個字很容易被理解為想起誰,但在此處通“緦绖”,念做“sī ?dié”,是披麻戴孝的意思。

傷心人最怕被提及傷心事,所以每當有賓客來祭拜死者,小哥倆就跺著腳的哭,玩兒了命的哭,路人見此情景也無不落淚。

可問題是,路人只是打門口過,並不會覺得有何不妥,有本事妳搬到他家前院試試?

對了,他家前邊住的正是本郡的“尹”韓康伯,原本只有京都地區的行政長官才稱“尹”,丹陽因為是建康的護衛區,因此也可以叫“尹”。

這位韓首長每天聽著哭號二重奏估計不會太好過,尤其是他自己的母親也在家中,老人家最怕聽人哭,別人壹哭就想起自己的傷心事,不由得悲從中來,於是對韓康伯說:“妳將來如果當了選拔人才的官員,壹定要照顧後院那倆小子啊。”

這老太太真是長了張好嘴,韓康伯後來果然當上了吏部尚書,專管全國官員的任免調動,於是他按照母親的托付去找二吳,誰知哥哥吳坦之早已在那場毫無節制的悲痛中吐血而亡了(載於宋宗躬《孝子傳》),所以只有弟弟吳隱之做上了高官。

這是《世說新語》“德行篇”的最後壹段,講的還是以孝為美的倫理觀,而且終於成功的孝出了人命,算是完美大收官。

每個喜歡歷史的人,都當壹再懺悔

第壹季的最後壹篇,扯點與故事無關的。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寫這玩意兒究竟是想要幹什麽?喜歡歷史的人不會自己去讀書嗎?偏來看我這勞什子?答案就在嘴邊,無聊唄。

因為做什麽都覺得無聊,所以我必須不停的寫,因為讀書本身也無聊,所以妳才會壹直的看,人類文明的進程就是把無聊的東西變成有聊,所以我確定壹定能在聊歷史的過程中得到了些什麽。

我的窗臺上扔著壹本書,是南懷瑾寫的《歷史的經驗》,不管妳怎麽看這個人,至少此書曾經給我留下了愉快的閱讀體驗,大雜燴,有故事,結論偏權謀,可是又完全沒什麽用。按照老先生自己的話說:這是壹個大到沒邊的主題,發表出版真有欺世盜名之嫌。

我想也正因如此,這大到沒邊的主題裏才容下了我這種真正欺世盜名的寫作者。包括之前我挨篇吐槽了《閱微草堂筆記》裏的壹千多個故事,妳要問我究竟在歷史中獲得了什麽經驗,我想說這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體驗即經驗,除此之外,我不迷信任何別人拋給我的明確答案。正因為體驗這種東西無論如何我也不能完美的表達出去,情急之下,才把寫當作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然而,無論我怎麽寫,都只是興之所至、信口開河、漫無目的、壹面之詞,所以我才要懺悔。

明末清初有個學者叫顧祖禹,某天不知因何事感慨,寫下了壹首詩。

“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

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

有人說這是他壹生反對“空談”追求實用治學的口號,我卻覺得,他在脫口成詩之際心裏壹定是偷笑的,因為他懂得,作為壹個喜歡歷史的人,當自覺半世行藏都是錯的時候,那壹定不是歷史給了他什麽,而是他給了歷史很多私貨。

用我的話說,聊歷史如蚊入帳,妳以為我是在嗡嗡嗡,我其實是想看妳摑出壹掌血來。

經年曉春夜臥遲,恐是前生有余知。

正德堂下描仕女,帝辛軍前題反詩。

風流不復君莫泣,倒把才情比作癡。

百轉心事千秋悶,唯有說與杜康知。

(第壹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