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照本宣科的解釋和形式主義的無效解讀。
馬李媛媛金詩張琪
?邊原雲:“詩經中反映夫妻婚姻家庭生活的詩,雖不如愛情詩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情詩”是個大概念,婚姻和夫妻家庭都屬於“情詩”。袁把“愛情詩”與描寫“夫妻婚姻家庭生活”的詩並列,是不妥當的[2]。邊原舉例說,“比如在《周南·姚濤》中,詩人從柔軟的桃枝和鮮艷的桃花中想到新娘的青春和美麗,並祝願她婚後善於處理家庭。[3]“以上敘述與詩歌不符。“燃燒”描述的是桃花的繁盛,而不是雲桃花的“璀璨”到“耀眼”。詩人以“桃花謝了”開頭,意思是桃花盛開的時候,就是結婚的時候。沒有“與新娘幼美交往”的意思,也不是“祝她新娘幼美”。這首詩描寫的是男女適時的婚姻,詩人“嘆良家婦女,知必有合適的新娘幼美”[4]。袁的理所當然的敘述使這首詩的意義變成了詩人的“與新娘的年輕美貌交往,並祝願她婚後善於處理家庭。是褒女聖賢,必然適合其家。”適合他家”和“適合他家”絕不僅僅是“善於處理與家人的關系”,而是指這個賢惠的女人有利於家庭的興旺發達。
這種仙風道骨的風格是我對李石進老師的第壹印象。他留著長長的白胡子,壹絲不茍的雪白頭發在腦後。他曾開玩笑地跟朋友說,自己好像在神仙界修仙。李石進在帶領我們討論古代文學的時候,說了很多重要的話,比如:有興趣學習,學會學習,有理想的學習;善於在古代文學名著的海洋中遨遊;演講和討論要情緒化,發自內心,講有實質,講有條理,講有道理;講話要生動、具體、深刻;在討論和發言中避免空話、套話、大話;既要避免照本宣科,又要避免形式主義的無效解讀。學習古代文學的本質目的是追求真知,探索真理,自然地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看待宇宙和世界的壹切,向事物學習,真誠正直,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師曾經問我們:“什麽是古代文學?”看到我們疑惑的表情,他笑著捋了捋胡子說:“古代文學並不神秘。我們正在討論的古代文學是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生動而深刻的反映。這是我自己的總結,請記住。”這種霸氣自信的開場,總是讓人感覺親切。李老師的課堂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教學特色。第壹節課壹開始,他就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老師豐富的知識可以引導我們不拘泥於書本,培養我們的批判性思維,教會我們對學習感興趣,學會學習,有理想的學習。課堂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自主咨詢、篩選、補充、總結,制作PPT進行課堂講解,輔以教師點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我們。課堂上課件的準備和講課的效果,可以直觀的判斷每個學生課後付出的努力。通過這種學生壹個個上臺講課的方式,我們真的收獲很大,尤其是對於自己講課的內容,壹輩子都難以忘記。這個學期,我有兩次機會在李老師的課堂上演講。當我在準備課件“王彪的白馬”時,我很困惑,不知道我想說什麽。然後我回憶了壹下老師課上對制作課件的要求:字體要大,重點要突出,要簡潔,同時要信息量大,要學會篩選信息,不要照本宣科。最後,我決定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重點分析原文中的名句:“夫有誌於天下,萬裏尚親鄰”,收集壹些歌頌友誼千古名句,帶領大家感受和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課程形式也讓我直觀的感受到了自己口語表達的相對不足,對於演講的形式和文學知識儲備的不足還是不是特別適應。通過這次期末考試,我意識到自己對《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這門課的知識儲備嚴重不足,文學素養有待提高。就未來發展而言,我認為嚴格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比現有的知識基礎更重要。最後,我謹向李石進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感謝。感謝遇見妳這位帥氣的老師,讓我們快速成長進步。(0113150021馬媛媛)
?第壹節課,李老師告訴我們,要在名著的海洋中遨遊,要學會學習,要有學習的興趣,要有理想的學習。李老師還告訴我們,要想很好地理解壹部古代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因為古代文學是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生動而深刻的反映。李老師非常重視培養我們的能力。不像其他老師,他只知道“滿堂灌”。他鼓勵我們大膽發言,單獨講課。雖然每個人只有兩次機會,但這種機會對我們來說非常難得,鍛煉了我們的能力。李老師對我們班的要求是不能照本宣科,內容要有創新,還可以就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雖然每人只有五分鐘講課時間,但準備時間很長。這不僅需要閱讀和理解文章,還需要了解作者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寫作目的,更重要的是找到壹些獨特的觀點和內容。我總是從知網上查找相關內容,我發現通過閱讀壹些學術論文,我對文章內容的了解比以前更多了,甚至發現了壹些有趣的觀點。比如黃庭堅《登嶽陽樓在雨中望君山(下)》中的“可惜湖水面不對,陰山堆裏見青山”,這兩句的解釋就不壹樣。我記得有壹篇文章專門從湖面的潮起潮落規律,作者寫這首詩的時間,以及對“蕩”和“綿”的分析來解釋這兩句話,大概意思是:“可惜他登上嶽陽樓的時候,還不是湖水上漲,水面茫茫的夏天。雖然有風,但沒有濁浪排空。否則,看看白波的青山多有意思啊。”(摘自壹篇對黃庭堅《登嶽陽樓,在雨中看君山》的評論)另壹篇文章分析黃庭堅所處的社會環境,說黃庭堅是基於劉禹錫自身的情況,大概意思是:“可惜看不到劉禹錫當年看到的風景。”綜上所述,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得到不同的含義。所以我覺得古代文學課給我最好的啟示就是,不要太相信書本,要善於用手機找資料。多讀書,多角度看問題。(0113150056張琦)
?對於作家文化傳承的復雜內容,要具體分析。剛剛勝訴的十三條人命因冤獄造成的情況同樣嚴重。這種不近人情、剛愎自用的破案,生動地展現了壹個無所不用其極的殘酷官員形象。對封建統治弊端的揭露是多麽精辟,不用多說,不言而喻。壹個社會到了這個田地,到處可見汙官,危害百姓,而所謂的“清官”,不過是那些想當大官,急於往上爬的,不顧人命的殘暴官員。可想而知社會有多黑暗。虞賢和崗碧是看似“清官”,實質上是酷吏的典型。還有壹種所謂的“清官”,既不是汙官,也不是酷官,典型代表就是莊。作者把這種人稱為“不諳世事的君子”。這樣的官員也是只憑主觀意願,不調查研究實際情況的人。莊聽信觀察者的建議,不顧實際情況,用賈讓的“治河策”的老辦法治理黃河。這個輕率的行動害死了幾十萬人!《老殘遊記》對官員進行了多層次、深層次的揭示。最淺層是汙官,他們對百姓的危害不言而喻;第二個層次是以虞賢、崗碧為代表的酷吏。第三個層次是莊,人們都認為是好官。通過這種方式揭露官僚主義黑暗的震撼力是顯而易見的。這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已經無望,封建社會的喪鐘已經敲響!劉鶚在對自己作品的第壹次自我評價中說:“全世界都在沈睡,真的無處下手。先按壹串鈴把他叫醒。無論什麽病,不先醒悟,無藥可治,有菩薩心腸,就會得到不同的配方,鐘聲壹響,就會期待戰友的幫助。”這表現了老人拯救社會的熱情,與他愛國愛民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他後來說:“後來大家都明白了,統治世界是壹種天賦。如果我這壹代人說的,學的都沒用,那麽大家就想辦法謀生,謀生,把這個野心扔到東方大海裏去。”(第七次)為什麽要放棄野心?與其說是因為學習對世界無用,不如說是因為老殘和他的朋友們對當時社會的潛在意識極度失望。這暗示著這個社會的末日即將到來。在《桃花山月夜》的神秘氛圍中,壹方面隱含著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另壹方面又透露出書中對現實社會的極度失望。面對現實的黑暗,心靈的空虛和壓抑得不到緩解,只好借助幻想世界傾訴,以填補精神的空虛,撫慰胸口的痛苦。劉鶚說,這本書是為垂死的生命體驗而哭,是為家國而哭。也確實如此:《老殘遊記》以其精辟的形象、深刻的思想感情、哀而不怨、嚴而適度的獨特風格、平實的語言,為垂死的封建王朝唱出了壹曲無盡的挽歌。[5]
本期編輯:韓雪
【1】鳴謝:本次課堂教學改革得到了淮陰師範學院、周桂鳳、石軍、趙壹江、、李湘銀、許、、陳念高、孫壹青、陳華東、趙等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江蘇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5ZJD 010)和江蘇大學品牌專業建設項目(PPZY2015C205)資助。
[2]《中國文學史》,袁興培主編,第壹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3版,第63頁。
[3]《中國文學史》,袁興培主編,第壹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3版,第63頁。
[4]朱《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7頁。
[5]李石進《中國古代小說的社會心理分析》,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