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建文帝坐擁天下,軍隊強大糧草又足,為何還會被燕王朱棣輕易打敗?

建文帝坐擁天下,軍隊強大糧草又足,為何還會被燕王朱棣輕易打敗?

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即位,史稱建文帝,齊泰作為輔政大臣能力尚可,而黃子澄卻免為其難,二位大臣在削藩和靖難之時,意見常不合,同時建文帝優柔寡斷,造成實力本很雄厚的他因用人不當,錯失良機而坐失天下。

削藩前期,行事不密的錯誤:

削藩是國家重要的大事,應嚴密謹慎,建文帝與左右重臣商議之策競頻頻傳出,引起謠言四起。燕王稱病,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諸王或不安、或自保、或聯盟。此時應徐徐圖之,擒賤先擒王,應先拿實力最強的燕王,而黃子澄建議先從諸王開始,於是有囚周王,貶齊王、殺湘王。從而給燕王舉兵的口實和舉兵的緩沖時間。

戰役之前,用人不當的錯誤:

建文帝為監督燕王,派張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管北平之事,而張信叛變投靠燕王,張信的叛變讓燕王盡曉京中之事,同時燕王收降了建文帝安排的參政郭資,同知李浚。

開戰之時,臨陣換帥的錯誤:

戰役開始,燕王朱棣誓師南下,監視北平要地開平、龍門、上谷、雲中、全部投降。朱棣已攻下通州,薊州,遵化,居庸關,懷來。

此時建文帝任用耿炳文為主帥,潘忠,楊松為副將,怎奈耿炳文年事已高,潘楊二將有勇無謀,耿帥號稱兵力30萬,先到十三萬,駐紮滹沱河南北兩岸,相互支援,排兵布陣尚佳,燕王無從下手。隨後燕王用間諜使耿帥合兵壹處,結果建文帝大軍首次被燕王擊潰,但耿帥堅守不出,等待時機,燕王無可奈何。

然而首戰敗績傳到京都,建文帝慌亂之時,聽從黃子澄的建議臨陣換帥,拜李景隆為大將軍,率50萬大軍禦敵,李景隆能文不能武,實屬無能將軍,這樣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伏筆。

戰役之中:錯失良機的錯誤:

李景隆偷襲北平時,北平只有幾千兵而且是老弱病殘,甚至有徐皇後率婦女兵守城,第壹次攻城失敗被退10裏,而都督瞿能率兩個兒子及壹千多精兵攻成,攻到張掖門快登城,李景隆因瞿能獨自力戰,不聽號令而下令緩攻,鍇失攻陷北平的大好時機!

另壹次錯失良機是,當朝駙馬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能實戰有十六七萬,其它後勤人員或老弱病殘,也是壹支生力軍>未主動攻擊朱棣南下的部隊,當朱棣經過梅殷的防地淮安時,梅殷只是進行擋截,沒有主動出擊。爾後朱棣繞道經揚州,南下攻破南京,如果梅殷抄朱棣的後路,歷史很有可能重寫。

戰役後期,防守失敗:

李景隆第壹次大敗之時,反而加封太子太保,原因是李景隆是黃子澄推薦上任出征,所以黃子澄隱瞞敗績,支持李景隆第二次組織60萬大軍進行阻擊,怎奈李景隆無能,人多反而前後不能呼應,號令不壹且人多不能供謀,再者糧草被燒,後勤無保障,軍心大亂,焉能不敗!

反觀燕王方面的優勢:

壹,清君側,誅奸臣。舉兵口號得當:贏得諸王的支持,尤其寧王朱權的支持,寧王鎮守大寧,東控遼左,西接宣府,咽喉之地,使南軍進退無據。

二,人有難,天時助。

李景隆偷 襲北平時,第壹次失去良機,當組織第二次攻城時,因城墻註水而結冰,冰滑難行,更別說上爬城墻。

燕王率北軍駐北河西面,河水濤濤不能過,無舟可渡,東岸南軍以天險河水為防線,麻痹大意不防備。第二天競結冰能過人馬,南軍措手不及而潰逃。

三,奇謀頻出,以少勝多:

舉兵之前裝病,贏得時間打造兵器,安排間諜,撓亂南軍,奇襲南軍糧草,使對方軍心大亂。

本文有上面幾點已足夠可以說明建文帝失天下,而朱棣勝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