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焦尤魯
山東省淄博市北固山村人,16,1922年8月出生於壹個貧苦農民家庭。10月1946加入所在村中國* * *生產黨,同年加入本縣武裝部。解放戰爭後期,焦隨軍離開山東,到河南尉氏縣工作。從1953到1962,焦在洛陽礦山機械廠擔任車間主任、科長。1962 65438+2月,焦調任蘭考縣,先後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他上任後,領導全縣人民進行封沙、治水、改良土地的鬥爭。焦率先垂範;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檢查風口,探流沙;大雨滂沱時,他率先踏過齊腰深的洪水,看洪水奔流;大雪紛飛時,他帶領幹部訪貧問苦,上門給群眾送救濟糧。他經常鉆進農民的草廟、牛棚,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與自然災害鬥爭的寶貴經驗壹點壹滴地濃縮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財富,成為全縣人民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尤魯對同誌和人民充滿熱情。他常說* * *黨員要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關心和幫助他們。他的心裏裝的是全縣的幹部群眾,而不是他自己。他經常肝區疼痛,不能坐車。即便如此,他仍然用手或硬物托著肝臟,堅持勞動和下鄉,直到被縣委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因肝癌去世,享年42歲。臨死前,他唯壹的組織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子裏。我沒有活著治好沙丘,但我死了也會看著妳治好沙丘。”
同年6月+10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幹部學習焦忠誠為黨和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2月7日,1966,《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全面介紹了焦的感人事跡,還發表社論《向同誌的好學生焦同誌學習》。隨後,數十篇文章和通訊在全國各種報刊上發表,掀起了學習焦的熱潮。焦是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榜樣。
古代:
《夜航船》第七卷《廉潔班》裏,我掰著指頭算了半天,也就找出了40個清官。物以稀為貴,形勢在人!這些清官的相關事跡大多很感人。比如北齊彭城的王高,從滄州被叫回來,百姓拿著糧食送他走,說:“妳在滄州,只喝這裏的水,沒嘗過百姓的糧食。今天,我們想提供壹頓簡單的飯菜。”高郵很感動,但她只吃了壹口,不想占人家便宜。另壹個例子是隋朝,趙貴在周琦做官,後來去了北京。他的父親和長輩道別後說:“白凈,請喝壹杯水,不要給我們錢。”趙貴開心地壹口吞下。上世紀80年代,有壹部京劇《徐九經升官》,被拍成電影,轟動壹時。徐九經是壹個真實的人。曾任江南句容縣令,任滿後調任。百姓對他戀戀不舍,說:“宮興訓我!”徐九經回答說:“只有節儉、勤奮和耐心。”他曾在大堂畫了壹道菜,題目是“人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有此味。”徐九經走後,人們把他畫的菜刻在石頭上,寫下“節儉、勤儉、隱忍”四個字,稱為“徐公經典”。這三個字在中國政治史上真的是可圈可點。不甘於清貧,無動於衷,就不是清官。
戰國時期,魏國官員西門豹說“秋末自私”(《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的話,實在是少之又少。他治水施法,破除“河伯娶女”陋習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批衡直遠比幹心,苦節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裏,鶴返中國觀月第三更。抑郁癥的棺材外什麽都沒有留下,但寒氣前有草根。當我說我不相信別人的時候,山裏人看到了眼淚。”(清·趙濟世:《送至園,送至處》卷二引《左友編》)這是明代蘇州人朱良寫的壹首贊美海瑞的詩,和壹般的詩不壹樣。這是因為:萬歷十五年(1587)十月,74歲的海瑞因患舊病在官邸去世,同鄉蘇民懷清點了他的遺物,只有壹個竹籠,裏面有820元的俸祿和幾件舊衣服。同時代的王世貞用九個字評價:“不怕死,不愛財,不立黨。”(《周明回:金陵十三釵》卷壹)當朱亮看到哈利簡單的行裝和士大夫們湊錢給哈利買棺材的情景,深受感動。他怕以後世人不信這種事,特地寫了這首詩來吊死哈利,為的是與山川作證,讓哈利的兩袖清風。事實上,哈裏是如此節儉,以至於大多數人都不敢相信。他的私印是泥刻的,夏天睡在破椅子上,蓋著妻子的舊裙子,以至於有道士攻擊他是“假的”。這無疑是對哈利的誹謗,這樣的人是無法理解哈利的。
清官缺失的原因之壹是對家人的傷心。清官Theway曾說:“做壹個清官很難!妻妾皆願為清官,然後清官可為,否則必敗。”(《余慶懷:東山袁譚》卷三)韋氏家族對他的理解和支持是罕見的。魏王在京城病逝後,他的靈柩運抵毗陵(今常州)。因為沒有錢埋葬,他只能停在廢棄的寺廟。家裏沒有像樣的家具,妻子生病沒錢吃藥,然後又餓死凍死,讓人感慨無限!很顯然,壹個清官賴以生存的小環境很重要,那就是他的妻子、孩子、下屬是否貪婪。如果老婆孩子整天說好吃好喝,穿金戴銀,和別人比,就說某某只是個七品小官,現在開了絲鋪,木鋪;男人常說,有權不用,就會過時。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如果妳能迅速抓住它,妳就能抓住它。反正天知地知,妳知我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試想,在這麽小的環境裏,當官容易!道人說“清官難當”,他是真心實意的。
只有這樣,明朝清官蔣伊琳的事跡才是非常值得稱道的。蔣伊琳,婺源人,在當地做官聲音很低,被調進京當了大臣。北上,取出十二兩銀子,命州民趙娥修船。當他上船時,他看到壹個新的修理,問他花了多少錢。趙娥說10梁。蔣伊琳不相信10兩銀子不夠,就偷偷查了壹下各種顏色的工匠費,居然花了20多兩銀子。於是我拿了6兩銀子,30把扇子,2斤墨汁,4兩銀子來償還。趙華拒絕接受,但由於蔣公的堅持,他不得不接受。蔣夫人壹向賢惠,對公曰:“若知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00兩,當如數付她,但可付她與範墨跡之功。為什麽要用這些硬幣兌換白銀?”蔣公不禁臉紅,趕緊補了4兩銀子,這讓趙娥更加不敢收了。蔣公生氣地說:“難道我比女人還不如嗎?”清初文學家龔蔚對此評價道:“賠公已足,妻猶感惋惜,公不如女。”其善與善,平日相合,為民做好事者,盡其所能!”(《清宮微:巢林筆記》卷二)作者認為這個評論是公允而深刻的,因為我也曾感慨地寫過壹首打油詩:妻淡泊弄堂,家分公私帳嚴;後院有貪女,清官無望!
正因為如此,不願陷入腐敗泥潭的清官們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撫子女。王澍,陜西山原人,明初任刑部侍郎、左都顧問、吏部尚書。他執政50多年,活到了93歲。他誠實嚴謹,始終如壹。他兒子看到自己兩手空空時,臉色變得蒼白。王叔對他說:“妳怕窮嗎?我們家壹直有積蓄,做官也不需要像糧倉裏的老鼠。”他把兒子領到後屋,指著壹個地方說:“這就是藏金子的地方。有壹個黃金地窖。”他指著另壹個地方說:“這是藏銀子的地方。有壹窯銀子。”他死後,他的兒子去挖,“所有的坑都是空的”(李明中伏:原李二)。王澍煞費苦心地保持節日的整潔。其實歷史上有名的清官都是有妻兒甘於清貧的。
清官的精神不僅限於清廉自守。他們不惜丟掉工作,斷送所謂的美好未來,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對抗貪官和權貴。更何況他們敢於直言不諱,批評皇帝的政策和荒唐行為,這需要無私無畏的勇氣!比如宋朝的包拯,仁宗提拔張貴妃的叔叔張堯輔佐他時,到殿裏進諫,“反復說了幾百句話,表達自己的憤怒和疾病”,把壹口唾沫濺到了仁宗皇帝的臉上,直到皇帝任用他的錯誤。(宋·朱編:《瞿巖舊聞》卷壹)包拯如此剛正不阿,難怪當時京城的官民都怕衣服,稱贊“關節不夠,閻羅老了。”(宋·司馬光:《泗水列傳》卷十)再比如明朝,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斷加強,皇帝被進壹步神化,導致君臣隔閡。大臣們見了皇帝,叫對了才怪。當他們叫對了的時候,他們不知所措。他們只知道會喊很久,趕緊磕頭。明朝中葉以後,壹些大臣來見他們時如坐針氈,甚至當場昏厥,大小便失禁。(《沈明德輔:萬編》卷壹)然而,壹些不怕死的清官卻敢在“傳統頭”上破土而出,批判所謂的龍(皇帝也)。眾所周知,海瑞罵完嘉靖皇帝後,準備了棺材,告別妻子,準備慷慨赴死。天啟二年(1622)四月,欽差大臣、帥人們敢言“內外朝萬歲,乃吾主之忠也”。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果然,皇帝看完大怒,說:“帥人們不許叫我萬歲,誰也不客氣!”(葉明高祥:《邊邊》卷十二)多虧了葉的保護,帥人們活了下來。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是“殺生為仁,舍生為義”的生動體現。封建社會幾乎無官無貪,犯法者不計其數。哈裏等人可以不受賄,不枉法,僅此壹點就可以說是出淤泥而不染,可以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