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足壇,各國聯賽最火爆的德比通常都是國內最強球隊間的頂級碰撞,比如亞平寧半島的意大利國家德比和米蘭德比,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國家德比,阿根廷上演的河床與博卡青年的對抗……但在德國,國家德比的概念並不明顯,反倒是地區德比火爆異常,最為引人矚目的則是多特蒙德與沙爾克04間的魯爾德比。
壹場德比,甚至可以牽動兩座城市的喜怒哀樂,球場上的火爆與激烈更是不言而喻。這就不難理解多特蒙德市長在疫情期間都不忘死敵了,他在呼籲民眾觀賽時說道:“這個周末,我們不僅僅是讓沙爾克拿到0分,還要確保0例新增病例。”——復賽後的德甲揭幕戰,正是魯爾德比。
那麽,魯爾德比為什麽能夠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力,雙方的敵對情緒又為何如此劍拔弩張?這或許還要從德國的地理與 歷史 淵源說起。
即便不是球迷的中國人,對魯爾區也不會陌生,在高中地理書中曾有這麽壹個章節:《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為例》。課本中闡述了魯爾區的衰弱與轉型,而多特蒙德和沙爾克04就身處這個地區。
魯爾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遊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核心區域中人口密度達到2800人/平方千米,是德國最大城市群,也是歐盟第三大城市群。早在19世紀70年代,魯爾區就開始走向騰飛,當時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人類從蒸汽時代跨越到電氣時代,而魯爾區在1870年就建立鐵路系統,從而帶動工業生產和人口增長。
早期時候,魯爾區以采煤工業起家,通過煤炭發展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制造業。因此,魯爾區成了德國的戰爭發動引擎,也遭遇敵軍在戰爭中的“重點照顧”。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魯爾區的鋼鐵產業被限制,地區單壹性產業結構的弊端開始顯現,在壹段時期內造成了衰弱。不過,經過壹個世紀的發展,這片地區已經十分繁華,超過50萬人口(首都柏林不到400萬)的城市就有多特蒙德、埃辛和杜伊斯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城市群的地方就有競爭,魯爾區同樣如此。
沙爾克04於1904年在蓋爾森基興的沙爾克區成立,多特蒙德則是1909年在大城市多特蒙德誕生,兩座城市都位於魯爾河的沿岸,同為德國至關重要的工業輸出地——蓋爾森基興以礦業聞名,而多特蒙德則以鋼材和煤炭資源而著稱,這就導致了兩座城市經濟發展上的激烈競爭,與之類似的有英格蘭的利物浦和曼徹斯特,壹條運河改變城市格局,城市戰爭更點燃了足球戰爭。
何況,地理因素促進了這種對抗,蓋爾森基興和多特蒙德的車程只有30分鐘,這就像是不是同城德比的同城德比,妳說火爆不火爆?
1925年, 歷史 上第壹場魯爾德比上演了,那時的沙爾克是德國頂級強隊,從1933年到1945年拿到過六座聯賽冠軍,自然在早期的德比戰中對多特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在此期間進行的16次魯爾區德比中,沙爾克04取得了14勝1平1負,其中不乏10比0、9比0、7比0和6比0這樣的狂勝。
魯爾德比最初並沒有那麽劍拔弩張,直到1943年,多特才取得首場勝利,打進制勝球的奧古斯塔-倫茨至今仍是大黃蜂球迷的英雄。此後德比因二戰短暫中止,1947年才重新進行,四年之後,多特在地區決賽中3比2擊敗沙爾克,嚴重威脅到了後者北威州霸主的地位。不久之後,德國高級聯賽開始進行,多特扭轉了最初的劣勢,開始成為德比的主角,這壹時期戰績是15勝10平7負。
1963年,德甲成立,魯爾雙雄的競爭更加激烈,雙方勢均力敵,很少再出現大比分,更難以碾壓對手。這之後,兩支球隊都經歷過低谷,大黃蜂1972年降入德乙,三年後才重回德甲,礦工在1988年遭遇了同樣的悲劇,不過在90年代初升級成功,並且立刻用壹個5比2給了當時的聯賽亞軍的多特壹記重擊。
本世紀初,多特在巔峰之後陷入低谷,1998年至2005年,沙爾克德比戰連續7年13場不敗,然而,大黃蜂在蘇醒之後就立刻蟄了礦工壹口——2006/07賽季收官階段,沙爾克只要贏下魯爾德比就能收獲49年來的第壹個聯賽冠軍,結果他們0比2被死敵痛擊,積分最終被斯圖加特逆轉,痛失冠軍。
在攪黃了沙爾克的冠軍美夢後,多特球迷專門租用小型飛機,在蓋爾森基興上空打出“妳們永遠拿不了冠軍”的橫幅,大黃蜂擁躉中甚至流傳壹句著名的口號:“寧可拜仁奪百冠,不要礦工壹稱王。”這樣的魯爾德比,媒體花式造勢,警察如臨大敵,綿延百年的恩怨,體現德國最劍拔弩張的死敵文化。
魯爾雙雄在德國足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特贏得過5座德甲冠軍,沙爾克則三次加冕德國杯冠軍,並多次獲得德甲亞軍。不過放眼歐洲,他們稱不上頂級豪門,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曾擁有巔峰記憶。
讓我們將時鐘撥回到1996/97賽季,當時意甲正處於小世界杯時代,亞平寧軍旅在歐洲賽場所向披靡,征戰歐冠的多特和進軍聯盟杯的沙爾克並不是絕對主角。然而,小組第二出線的大黃蜂變得所向披靡,他們雙殺歐塞爾,兩個1比0爆冷曼聯(間接導致),接著又在看衰聲中3比1掀翻當時的“宇宙隊”尤文,隊史首次捧起歐冠獎杯。
沙爾克的故事就更加孤註壹擲,以聯賽季軍身份參加聯盟杯的他們,從壹開始就放棄聯賽專攻歐戰,壹路淘汰羅達JC(荷甲)、特拉布宗(土超)、布魯日(比甲)、瓦倫西亞(西甲)和特內裏費(西甲),最終在決賽裏依靠點球大戰擊敗了強大的意甲豪門國際米蘭,不可思議地拿下聯盟杯冠軍。
毫無疑問,1997年是魯爾雙雄的巔峰,他們分別在歐戰決賽擊敗全盛時期的意甲雙雄,在足球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壹個地區的球隊在同壹個賽季斬獲歐戰冠軍,放眼足壇 歷史 也是前無古人。時至今日,那段往事都是德國足球不會褪色的美談。
從1925年的首次魯爾德比至今,已經走過了95年光陰,在過去的179場比賽中,沙爾克獲勝71場,多特贏下61場,雙方47次握手言和,礦工的進球數為340個,遠遠多於多特的273個。不過在德甲賽場,雙方是真正的勢均力敵,分別贏下32場和33場,另有30場平局。
2010/11賽季,多特只在2014/15賽季排在德甲第七,落後於第六的沙爾克,其余8個賽季都壓制著死敵。毫無疑問,大黃蜂正經歷著隊史的又壹個黃金時代,而掙紮中的礦工,也從不會忘記自己的野心。近些年來,魯爾德比也誕生不少名局,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2017/18賽季那場4比4,多特25分鐘就取得4比0領先,結果絕地反擊的沙爾克60分鐘之後連扳四球。
看吧,這就是魯爾德比,有地理競爭,也有 歷史 恩怨,同時伴隨著盛衰起伏的變遷,期間更是制造無數經典。這壹次,空曠的威斯特法倫球場將迎來壹場無聲的德比,即便沒有那黃黑色的城墻,對抗的因素依然會根植於雙方球員心中。那麽,是沙爾克阻止多特追趕拜仁的步伐,還是多特踩著沙爾克向拜仁宣戰呢?“揭幕戰”的魯爾德比,我們拭目以待!
(南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