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MGA設計局的米格家族

MGA設計局的米格家族

米格21“魚床”

米格-21戰鬥機於50年代中期設計成功並定型。1958下半年,米格-21飛機在高爾基的索科爾制造廠開始批量生產,進入系列化。第壹架飛機於1965+0交付空軍。米格21戰鬥機及其改進型* * *生產了10000多架戰鬥機。至少有20個國家的空軍至今仍在使用它。在米格-21服役的幾十年間,有過許多大規模的重要改進。

米格23/27“弗洛格”

米格-23在服役期間是非常受歡迎的戰鬥機,所以服役量也非常大。作為由米格-23發展而來的先進戰鬥轟炸機,米格-27原型機於18年2月1971完成首飛,72年生產24架。飛機最大載重40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可達65438馬赫+0.7馬赫。

米格-25“狐蝠”

它是蘇聯在1960年代研制和部署的高空高速戰鬥機,是世界上第壹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冷戰時期出口到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中。

發展米格-25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XB-70轟炸機和A-12/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察機的最高速度也達到3馬赫,普通的攔截機都追不上,更別說跟蹤、監視和攔截了。只有米格-25能輕松追上SR-7650。

米格-25在裝備蘇聯初期因其極高的性能參數壹直受到西方世界的關註,西方甚至猜測蘇聯軍用航空制造技術已經被

領先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蘇聯飛行員上尉·別連科駕駛他的米格-25飛機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開了飛機的神秘面紗。米格-25被美國和日本的技術專家完全拆解,運到東京以北100多公裏的百裏空軍基地。經過徹底檢查,飛機70%的零件都是不銹鋼的。雖然極限速度很高,但是技術表現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可怕。從整體性能來說,只相當於當時正在研制的美制F-4“幽靈”戰鬥機和美制F-15。

但無論如何,蘇聯工程師可以用相對落後的技術制造出某些方面性能出眾的戰鬥機,有些設計理念至今仍為世人所推崇。米格-25服役期間擊落過各種戰機。甚至有報道稱米格-25在第壹次海灣戰爭中擊落了美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

米格-29“支點”

首架米格-29原型機於6月1977+10月首飛,14架機進行了所有技術驗證階段的測試。1980年5月,飛機通過國家驗收認證,開始量產。西方社會和北約給它起了個外號叫“支點”。其良好的操控性贏得了不少好評。具有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測距離遠、地面維護簡單等優點。

米格-29是與蘇-27並行開發的。當時計劃這兩種戰鬥形成新的戰術航空兵體系。該系統的任務是確保空中優勢和

承擔所有前線作戰任務,包括地面攻擊。本來蘇-27重型戰鬥機應該是能滿足體系內各種要求的主力機型,而輕型戰鬥機米格-29是作為明礬的補充機型。然而,進入設計階段後,MGC盡壹切努力使米格-29承擔更多的任務。因此,到1981,該機已成為“微型”前線戰鬥機。換句話說,米格-29同時具備優秀的作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可以獨立作戰,但作戰半徑有限。米格-29(代號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戰鬥機和米格-25截擊機之後發展起來的。最早的總體方案與後來的米格-31非常相似,機身兩側為進氣道,上單翼,後掠角適中,雙發,垂尾,主起落架為串列輪。後來在蘇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的參與和美國F-15、F-16、F-17(F-18的原型機)的影響下,對總體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最終形成了翼身融合、帶邊條的中等後掠角、雙垂尾。米格-29不采用電傳操縱,但控制系統配備了先進的CIIY-451自動控制系統。米格-29的L原型機在1977年6月6日首飛。這架飛機和批生產沒有太大區別,然後生產了10個試制批次和8個試制批次的飛機進行試飛。這19架飛機的代號分別為9-01。9-19,其中2號和4號在試飛過程中墜毀。由於12是第壹種批量生產的飛機,國外出版物也將米格-29稱為“9-12”飛機。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的工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6月交付部隊試用。比蘇-27早3年左右裝備部隊。1988年,米格-29在範堡羅航展上首次公開展出。從1986開始出口到古巴、前捷克斯洛伐克、前東德、印度、伊朗、伊拉克、朝鮮、波蘭、羅馬尼亞、敘利亞、前南斯拉夫、馬來西亞(米格-29)。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壹代截擊戰鬥機。1975年9月首飛,1979年6月開始小批量生產,1986年6月開始交付部隊試用,1981年6月正式交付部隊。主要改進包括米格-31B和米格-366。

其中壹臺機器。米格-31戰鬥機采用二維進氣道、懸臂後掠單翼、雙垂尾的正常布局,全金屬機身。整個戰鬥機50%是合金鋼,16%是鈦合金,33%是輕合金,其余是復合材料。

米格-31速度高,載彈量大,攔截能力強。特別是NIIPN007S-800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配備搜索距離200公裏,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4個,完全可以在沒有空中預警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作戰任務,可作為空中指揮員使用。其數據鏈可將雷達等設備獲得的敵方信息通過數據鏈傳輸給其他已關閉雷達、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戰機。多架米格-31還可以相互通信,所以巡邏時幾架米格-31的探測範圍可以覆蓋很寬的戰線。

米格-35/米格-29OVT

米格-35是米格-29的放大版。1996公布方案,安裝兩臺克裏莫夫RD-133發動機。米格-35基於米格-29M2設計,作為米格-29K的替代型號。為了提高機動性,采用了三翼布局,換裝了更大推力的RD-133發動機。起飛重量24000kg,最大速度2400km/h,升限17000m,航程4000km。使用1 30mm機槍,可攜帶5000kg武器。由於該機並不比已經服役的蘇-33更好,且設計尚未完成,生產希望渺茫。

米格1.44

新研制的米格1.44戰鬥機性能與美國F-22相當,但由於采用了等離子隱身技術,性能優於F-22。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該型機具有以下主要性能和特點:

機動性高的米格1.44機身長度比米格29長,接近蘇27和米格31。機翼面積比上述飛機略大。機翼的單位面積載荷與其Al-41F圓形尾噴管矢量控制裝置和三角形鴨翼布局相匹配,保證了高速飛行時的穩定性和慢速飛行時的機動性。其高空最大巡航速度為2.6馬赫(2500公裏/小時),超音速航程為2000公裏,亞音速航程超過4000公裏。

具有超強隱身性能的米格1.44,正常情況下雷達反射截面為0.5平方米。它的機身由大量復合材料和集成紅外特征控制技術制成,暴露在飛機腹部的進氣口采用了獨特的設計和吸收塗層。由於其尾翼采用V型垂尾,垂尾外傾角大,面積小,大大提高了垂尾的效率和隱身性能。此外,其機載武器可全部掛在機腹彈艙,大大提高了隱身性能。

多樣化機載武器米格1.44可掛載俄軍服役的各型機載武器,包括射程400公裏的KS-172高超音速超遠程反預警機導彈和射程80公裏的R-77M中程攔截導彈。該機在機艙裝滿武器的同時,還保留了壹挺30mm機槍和12 ~ 14外掛點,可在必要時增加戰鬥載荷,承擔空中攔截和對地攻擊任務。

先進機載電子設備米格1.44配備了後視自衛雷達、塔康衛星導航系統等先進導航設備和電子戰系統,並配備了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可同時跟蹤20多個目標,確保同時對6個以上目標進行超視距攻擊。

能執行多種作戰任務米格1.44功能多樣,能執行多種作戰任務。它可以充當空戰指揮官,為其他戰機指示目標,引導其發射的導彈;因為後視雷達配合R-73後射空空導彈使用,可以在天冷的時候突然攻擊後方的敵機。此外,其新壹代生命保障和彈射系統可以提高飛行員的抗過載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