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華盛頓的壹個小學,5年級學生對抗賽,“捷豹足球隊”對陣“雷霆足球隊”。雷霆隊的小球員們,連續的頭球接力,直到最後壹次傳球,皮球落地。場邊觀戰的家長,紛紛為孩子們精彩的頭球鼓掌叫好:好厲害!好酷!家長們的加油聲,回蕩在球場。
這樣的情景,可以在美國、美洲,乃至全世界見到。不過,當我執教壹支女足業余球隊的時候,我不允許我的球員們這樣做。所以當我看到捷豹和雷霆小學隊連續頭球時,我搖了搖頭,苦笑壹聲。
每壹次頭球,都會隱藏著壹個謎:日常的頭球,會不會引起創傷性腦損傷?這樣的疑問,其實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解答。但根據我的經驗,我敢大膽的說:讓妳的孩子每天反復訓練頭球,這真的不理智!《紐約時報》報道了關於足球運動的壹些腦部損傷問題:首份關於慢性腦創傷病變(CTE)的文件。受害人名叫帕特裏克,29歲的前大學、半職業球員,2012年因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去世。波士頓大學神經研究專家麥基說:“我們不能100%確認,頭球是導致這壹病變的原因,但值得註意的是,他經常用頭頂皮球,這導致病變更加嚴重。”
慢性腦創傷病變(CTE)——這會導致記憶力喪失、情緒沮喪、癡呆以及其他問題,包括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死者帕特裏克的家屬告訴記者,帕特裏克從3歲起就練習頭球。貝利在紐約宇宙隊效力,他向人們示範如何爭頂頭球:球王指著自己的額頭,將兩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分開,拉拽眼皮,讓眼睛盡量睜大,接著拇指和食指捂住嘴,頭部向前,肩部後拽,準備迎接來球。貝利說,每壹次爭頂,頸部肌肉都需要緊繃。規範的動作是——前額頂,眼睛睜,嘴巴閉,上身後傾。
頸部肌肉緊繃非常重要,但小孩子們很難規範這壹動作,更重要的是,爭頂頭球對腦部的損傷。因為皮球和頭部的碰撞,會導致顱內大腦的沖擊。爭頂頭球,動作得當的話,沖擊力會小於20G,但不恰當的選角或者爭頂,會帶來40G到50G的沖擊力。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並不具備正確爭頂頭球的技巧。如果孩子們睜開眼、閉著嘴、用額頭頂頭球,他們的頸部肌肉即便緊繃,也不能阻止頭部受到皮球的沖擊力。更何況,孩子們的頭部占身體的比例更大,也並不穩固,這更容易造成傷害。
波士頓大學腦部神經專家坎圖建議,14歲以下的孩子,禁止讓他們正頂頭球。除了皮球對腦部的沖擊之外,也是為了保護孩子頂頭球時發生頭部碰撞。俄亥俄州大學和全美兒童醫院的調查顯示,高校的足球運動員,無論男足還是女足,絕大多數都會發生頭部的碰撞。根據俄亥俄州大學研究顯示,每10萬場球賽,就有47次因為撞擊導致腦震蕩發生。
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對37名業余球員的大腦進行掃描,這37人,在過去22年堅持踢業余足球,每年踢球平均為10個月,每年頭球在885次到1550次的人,會出現神經損傷的跡象,這是外傷性腦損傷的壹種。那些每年頭球超過1800次的人,則出現記憶力受損。
德克薩斯州健康科學中心做出特別研究;經過頭球練習之後的高校足球運動員,測試他們的反應能力。先讓球員在iPad上觀看壹些東西,那些頭球2-20次的球員,他們的記憶反應稍微有些慢。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研究則顯示,壹次頭球的平均力道,就相當於業余拳手的壹拳。
事實上,早在90年前,就有媒體意識到頭球對大腦帶來的傷害。紐約時報報道稱,壹名巴勒斯坦的球員在美國紐約巨人隊效力,他的教練說,因為頻繁的頭球,他的大腦有些輕微的腦震蕩。當年,英國醫學雜誌就給這次事件起名為“足球運動員的偏頭痛”。
幾乎每年,都有大量關於頭球導致腦部受損的報道。譬如荷蘭對國內33名業余球員的大腦掃描,發現他們存在記憶障礙、執行力欠缺的問題;前西布朗維奇球員傑夫-阿瑟爾在調查認定這與他職業生涯頻繁的頭球有關。還有佛羅裏達60名18到29歲的球員,經過心理神經測試認定有腦損傷問題……
盡管在當代,頭球成為足球運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有證據證明,過早的頭球練習會造成腦部傷害。全美青少年足球協會也發布公告:不鼓勵10歲以下的孩子練習頭球,教練也不提倡、指導兒童進行頭球練習。3到8歲的孩子,明令禁止頭球。但荷蘭神經心理學家馬特瑟爾指出:17歲以下的孩子,就應該禁止在訓練中練習頭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