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描寫農民起義的詩句

描寫農民起義的詩句

1. 關於隋末農民起義的詩句

關於隋末農民起義的詩句 1.關於隋末農民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壹次起義,這次起義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沈重打擊了隋王朝。

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唐王朝。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

他在位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榨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死在工地。

他在西郊建造了壹個大花園,周圍100公裏。從江南采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2000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

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楊廣又在大業七年(611年)至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公元611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批征兵、調糧、造戰船。

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裏征途,日夜不絕。

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淒慘。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

山東、河北壹帶,歷來是隋統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爭中征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這年夏天發大水,山東地區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處在饑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裏燃起。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壹面大旗,起義軍占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

王薄發難,猶如幹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

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陜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

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余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卷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

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壹支是河南的瓦崗軍,壹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壹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壹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

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谷,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

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

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繈負,道路相屬”。

把糧食分給貧苦的群眾,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接著,瓦崗軍又大敗越王楊侗的軍隊,力量得到進壹步加強,成為中原地區起義隊伍的中心。

不久,這支農民軍又攻占了黎陽,回洛二倉,開倉濟民,10天內得兵20余萬人。農民軍向隋朝東都洛陽進軍,隋煬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陽。

瓦崗軍和幾十萬隋軍展開了激戰。洛陽戰役歷時3個月,經過60余次戰鬥,打得王世充全軍潰敗,所剩不過數千。

瓦崗軍圍困東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壹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

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發布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

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鬥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

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公元617年十壹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

2.請問哪位大俠能告訴我有關農民起義的詩詞歌賦

最早的壹次農民起義:大楚興,陳勝王.(這個好象是口號)

黃巾起義軍: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個更有煽動性)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金黃甲。

作者:黃 巢,他就是搞農民起義的.

黃巢,生卒年不詳。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私鹽販出身。富有資財,自幼讀書,才思敏捷。青年的時候,喜歡擊劍騎射,且深通文墨。他曾幾次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都落第。他以《 不第後賦菊》為題,寫過壹首詠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那種決心通過武裝起義,推翻唐朝反動統治,建立勞動人民自己政權的豪邁氣概和必勝信念。後來,他被起義軍推為領袖,號“沖天大將軍”“義軍百萬都統”,帶領 60 萬大軍攻破長安,樹起“ 大齊農民政權”的旗幟,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遠大理想。

宋江喝醉之後,寫過壹首反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

他時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

裏面提到黃巢這位造反前輩,後來他也造了反.

3.隋末農民起義的相關成語

在隋末農民戰爭的期間“罄竹難書”這壹成語為表現隋煬帝的暴政而被創造出來。

《呂氏春秋》:“亂國所生之物,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也”。《漢書·公孫賀傳》:“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

《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李淵自從在太原起兵造反以後,自任為大將軍,積極地向隋軍進攻。

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因為壹方面擔心突厥壞事,壹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馬,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向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於唐,金玉繒帛歸於突厥。”李淵為爭取人心,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並且乘機招募義兵。

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帶領起來萬分辛苦。此時,李密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表了壹篇著名的檄文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寫不完煬帝的罪狀。罄是用盡的意思。

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煬帝的罪惡。以後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

自從這壹篇檄文壹出,海內轟動,人人傳閱,李密的聲勢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卻以為洛陽尚未拿下,還不必急在壹時。因為李密的聲勢浩大,所以李淵想要來拉攏他,遣使通書。

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自任盟主。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跑到河南去。

他笑著說:“李密這個人如此誇矜自大,我正準備進兵關中,如果壹口回絕他,等於平白又多了壹個敵人,不如拍拍他的馬屁,使他更為驕傲,然後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好來坐收漁利。” 於是,李淵就命令溫大雅回了壹封書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了妳還有什麽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為五十歲,沒有這個野心了。

願意跟著大弟妳,攀鱗附翼。” 李密見到信,看得眉開眼笑,樂不可支。

從此,對李淵深信不疑。

4.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口號

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伐無道,誅暴秦。

黃巾軍: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韓山童、劉福通紅巾軍:明王出世,石人壹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張獻忠:蕩平中土,剪除貪官汙吏。

李自成:均田免糧。 太平天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義和團:扶清滅洋。 夏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赤眉軍: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

李通:“劉氏復起,李氏為輔。” 王薄: 無向遼東浪死歌 李密: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黃巢:天補均平 鐘相、楊麽:等貴賤,均貧富。

5.關於黃巢的詩句有哪些

1、《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2、《題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3、《不第後賦菊》

年代: 唐 作者: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4、《自題像》

年代: 唐 作者: 黃巢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幹看落暉。

1、黃巢(820~884年), 唐曹州(山東曹縣)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沈重。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由於他的人格魅力和過人膽識,最終取代王仙芝而成為這場大起義的總領袖。由他領導的這場大起義摧毀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社會的僵死局面。為社會由分裂向統壹過渡準備了條件,從而推動了歷史繼續向前發展。

2、黃巢流傳下來的三首詩中,有兩首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其中,《題菊花》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表現了他頑強的鬥爭精神和必勝信念。這首《菊花》詩的境界比上首更雄偉、豪邁,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

6.隋朝的農民起義軍

隋末農民起義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壹次起義,這次起義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沈重打擊了隋王朝。

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唐王朝。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

他在位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榨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死在工地。

他在西郊建造了壹個大花園,周圍100公裏。從江南采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2000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

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楊廣又在大業七年(611年)至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公元611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批征兵、調糧、造戰船。

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裏征途,日夜不絕。

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淒慘。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

山東、河北壹帶,歷來是隋統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爭中征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這年夏天發大水,山東地區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處在饑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裏燃起。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壹面大旗,起義軍占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

王薄發難,猶如幹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

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陜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

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余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卷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

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壹支是河南的瓦崗軍,壹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壹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壹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

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谷,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

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

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繈負,道路相屬”。

把糧食分給貧苦的群眾,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接著,瓦崗軍又大敗越王楊侗的軍隊,力量得到進壹步加強,成為中原地區起義隊伍的中心。

不久,這支農民軍又攻占了黎陽,回洛二倉,開倉濟民,10天內得兵20余萬人。農民軍向隋朝東都洛陽進軍,隋煬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陽。

瓦崗軍和幾十萬隋軍展開了激戰。洛陽戰役歷時3個月,經過60余次戰鬥,打得王世充全軍潰敗,所剩不過數千。

瓦崗軍圍困東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壹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

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發布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

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鬥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

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公元617年十壹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