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Sī mǎ 司馬)姓源出有三:
1、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上古時有人重黎,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同宣王時,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2、出自晉元帝司馬睿,本姓生,改姓司馬,其後亦為司馬氏。
3、出自許氏、郝氏所改。如許穆之、郝惔之即是,他們的後代有改姓司馬姓的。司馬姓望族居河內(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壹帶)。
得姓始祖:程伯休父。據《通誌·氏族略》上的記載追源溯流,可知,司馬氏的得姓始祖,便是周宣王時官拜司馬(是管轄軍政和征戰的官職)的程伯休父,因戰有功,而被賜姓為司馬,其後世子孫即“以官為氏”而姓了司馬。再說程伯休父,他是殷、周朝時期壹個諸侯,是上古顓頊帝之後祝融氏重黎的子孫所傳。程伯休父的子孫,壹部分“以官為氏”而姓了司馬;壹部分依照慣例“以國為氏”而姓了程。因此,後世的司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是壹家人。司馬氏的得姓,大約在2700年以前。望族居河內郡(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壹帶)。司馬氏後人奉程伯休父為司馬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司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壹百位。司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軍事。相傳帝少吳時就設置有司馬壹職。司馬氏就是擔任過司馬壹職的人的後代。司馬,古指調遣武裝部隊的武官。至周宣王執政時,因程伯林父為司馬有功,他攻克了分布於淮河中下遊的徐戎族,周宣王以官名賜姓,其族人得賜為“司馬”氏。商朝,周朝均設有司馬這壹武官,後代也有沿用。但此後的壹些司馬卻可以是文官。如戰國時的宋,齊等國有公族子弟以此官職命名的。而司馬做為姓氏,由於是禦族而生的,發展相當快。休父的子孫中就有以司馬為姓的。晉元帝司馬睿本姓生;許、郝二姓均有改姓司馬的。
三、歷史名人
司馬耕:姓司馬,名耕,字子牛,亦稱司馬牛。春秋末宋國人。唐開元封“向伯”,宋又封“楚丘侯”,後又改稱“睢陽侯”。
司馬光:漢朝史學家、北寧大臣,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寶元進士,官至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英宗時,進圖龍閣直學士,獻《通誌》八卷,命設局續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讀學士。《通誌》賜名《資治通鑒》。為我國著名的編年史著作。
司馬談:漢皮氏縣人。其父司馬喜為五大夫。談自幼向方士學習天文地理,拜楊向為師學習周易,拜黃子為師學習道家學說。漢建元至元豐年間(前140壹前110),被封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不治政事。元豐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首赴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與武帝同行,郁憤而亡。臨死前,其子司馬遷剛好從巴蜀返回,兩人見面於黃河與洛水之間。談握住司馬遷之手哭著說:“我們祖先大多為太史,自上世起曾顯露功名。虞夏之時,即掌管天官之事。後世中斷,難道到妳為至嗎?妳若再為太史,我們祖業便可接續下去。現在皇上承襲千年傳統,赴泰山封禪,而我不能同去,這是天命。我死後,妳必然為太史。做了太史,別忘了我終生欲立論著史的夙願。並且妳要於後世立身揚名,榮耀父母,這也是最大的盡孝之舉。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余年間,諸侯互相兼並,記事著史之業,無人問津。今日漢朝興旺,天下壹統,既有明主賢君,又有忠臣義士。我為太史,而沒有完成歷史論著,使天下文字廢棄,深感遺憾。這壹點妳能理解嗎?”司馬遷涕淚俱下,哭著答道:“孩兒雖然不太聰敏,壹定要全部收集記述祖先積存的歷史見聞,絲毫不敢有所缺失。”聽完兒子的話,司馬談便合上了雙眼。司馬談號為太史公,常恐怕學習的人對精神領會不準而產生迷惑,便對陰陽家、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要旨予以論述。死後,百姓崇祀其為鄉賢。
司馬旦:字伯康,清直敏強,雖小事必審思,度不中不釋。以父任,歷鄭縣主簿。鄭有婦藺訟奪人田者,家多金錢,市黨買吏,合為奸謾,十年不決旦取案壹閱,情偽立見,黜吏十數輩,冤者以直。又井元慶豪欺鄉裏,莫敢誰何,旦擒致於法。時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驚服。吏捕蝗,因緣搔民。旦言:“蝗,民之仇,宜聽自捕,輸之官。”後著為令,知祁縣,天大旱,人乏食,群盜剽奪,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備。旦召富者開以禍福,於是爭出粟,減直以糶,猶不失其贏,饑者獲濟,盜患易弭。知宜興縣,其民訟。旦每獄必窮根株,痛繩之,校(枷也)系縣門,民稍以詆冒為恥。市貫大溪,長橋壞廢歲久,旦勸民葺復,不勞而成。歷知梁山軍、安州。旦治
郡有大體,所設施,取於適理便事。旦淡薄無欲,奉養茍完(大致完備),人不見其貴。與弟光友愛終始,人無間言。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繼父任太史令,盡閱史官所藏舊史,又遍解,觸怒漢武帝而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仍發奮著書,歷十二年,於征和二年,撰成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時稱《太史公書》。三國後,通稱為《史記》。全書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總括三千余年史事,計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余字。
司馬徽:字德操,三國時學者,襄陽的著名隱士,道號水鏡先生,意思是很會鑒識人才,如水似鏡,明亮照人。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人,都曾經求學於這位學問家。劉備流落寄居與劉表之處,被蔡氏兄弟追殺,飛躍檀溪,逃到水鏡莊。劉備懷著求才之心,希望能得到司馬徽的指點,司馬徽謙虛表示:“我不過是個儒生俗士,哪懂什麽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這裏的俊傑有臥龍、鳳雛兩人。”劉備問:“誰是臥龍,誰是鳳雛?”司馬徽答說:“臥龍諸葛孔明,鳳雛是龐士元(龐統)。”正是由於司馬徽的指點,劉備才能夠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定下三分天下的功業。
司馬懿:三國時河內溫縣(今河南省)人,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後被曹操辟為為文學掾。曹操稱魏王後,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漢後,司馬懿節節高升,開始掌握重權。曹睿繼位後,司馬懿坐鎮宛城,督荊豫二州軍事,主持荊州對吳攻戰,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防禦工作,數次成功防禦諸葛亮北伐。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後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壹族,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司馬昭: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省)人。司馬懿次子。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陰謀代魏。甘露五年,殺魏帝曹髦,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譴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自稱晉公。後加晉王。鹹熙二年,薨。昭死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字長卿(公元前179-公元前118),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人。少好讀書擊劍,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他稱病免官,來到梁國,與梁孝王的文學侍從鄒陽、枚乘等同遊,著《子虛賦》。梁孝王死,相如歸蜀,路過臨邛,結識商人卓王孫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樂,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歸成都。家貧,後與文君返臨邛,以賣酒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話,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讀了他的《子虛賦》,深為贊賞,因得召見。又寫《上林賦》以獻,武帝大喜,拜為郎。後又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系起了積極作用,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後被指控出使受賄,免官。過了壹年,又召為郎,轉遷孝文園令,常稱疾閑居,有消渴疾,病免,卒。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誌》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誌》有《司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在今河南省境內西部、黃河北岸武縣壹帶。
2、堂號
太史堂: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馬遷繼續其父司馬談寫成《史記》。宋朝司馬光著《資治通鑒》。
============================================================
司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司馬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職官啟姓;
河內閥閱。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司馬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壹、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河內世澤;
太史家聲。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司馬姓的望族居河內郡。下聯典指漢·司馬遷,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司馬談任太史令。
龍門良史;
洛邑相公。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史家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龍門人。早年遊歷各地,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又繼任父親司馬談的職務太史令,太初年間與唐都等人***訂太初歷,改革歷法。後因對大將軍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事有所辯解而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太史公書》,後稱《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其中不少傳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後世的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下聯典指北宋大臣、史學家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寶元年間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他立誌編撰《通誌》,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借鑒,神宗時賜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極力反對。後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哲宗時任宰相,死後追封溫國公。
聖門高弟;
水鏡先生。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人司馬牛,孔子弟子。下聯典指東漢末潁川陽翟人司馬微,字德操,善於了解人,人稱“水鏡先生”。久居荊州,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
史稱絕業;
賦就淩雲。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司馬遷,作《史記》百三十篇,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下聯典指漢·司馬相如,工文詞,作《子虛賦》、《上林賦》等賦,漢魏六朝人多仿之。
洛濱耆碩;
德行大賢。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司馬牛,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下聯典指宋·司馬光,神宗時為禦史中丞,以議王安石新法,不合去,居洛十五年。
題橋誌奮;
警枕功成。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司馬相如誓誌為官,從成都去京,於城北升仙橋橋住上寫道:“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下聯典指宋·司馬光,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枕轉而醒,乃起讀書,著《資治能鑒》、《司馬文正公集》。
-----------------------------------------------------------------
〖司馬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通鑒傳名遠;
史記享譽高。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大臣、史學家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省夏縣)人。寶元進士,官至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英宗時,進圖龍閣直學士,獻《通誌》八卷,命設局續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讀學士。《通誌》賜名《資治通鑒》。為中國重要編者年史著作。下聯典指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這子長,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南)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108年)繼父任太史令,盡閱史官所藏舊史。又遍遊名都大邑,探訪古跡,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編撰史書。因替李陵敗降匈奴事辯解,觸怒漢武帝而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仍發憤著書,歷十二年,於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時稱《太史公書》。三國後,通稱為《史記》。全書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總括三千余年史事,計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余字。
-----------------------------------------------------------------
〖司馬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司空見慣渾閑事;
馬到成功壯聲威。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司馬復姓“司馬”二字的嵌字聯。
涑水淵源之華胄;
龍門金石之奇英。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司馬遷,生龍門,受腐刑後,著《史記》,藏之金匱石室。下聯典指宋·司馬光,居涑水鄉,世稱“涑水先生”。著《資治通鑒》。
-----------------------------------------------------------------
〖司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奉使稱榮,藉湔婦恥;
恤貧卻女,慨助妻奩。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官。經臨邛時,結識了卓王孫的寡女文君,與她壹起回成都,因家徒四壁,又返臨邛賣酒,卓王孫以為恥。相如工辭賦,所作《子虛賦》為武帝賞識,被召進京,又作《上林賦》,武帝任他為郎,曾奉使西南,後任孝文園令。卓王孫又引以為榮。“湔”(Jiān 音煎),謂洗雪。下聯典指北宋司馬旦,字伯康,司馬光之兄,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太中大夫。曾遇到壹個因罪罷官的人,貧困而無法生存,司馬旦每月從俸祿中分出壹部分接濟他。那人無以回報,願把女兒嫁給他為妾,他驚而辭謝,拿出妻子的奩中物幫那人嫁女。
奇誌題橋,果駕高車駟馬;
知人稱鏡,由識伏龍鳳雛。
——佚名撰司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7)的事典。司馬相如,字長卿,成都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下聯典指歷史名人司馬的徵事典。
============================================================
附錄:司馬姓典故、趣事
〖司馬遷後裔不姓司馬〗
漢太史令司馬遷是陜西韓城縣嵬東鄉高門村人。在離高門村不遠的芝川鎮南嶺上有司馬遷祠墓,人稱司馬廟。祠內高懸的匾額“文史祖宗”及楹聯“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淩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就是司馬遷的後裔所獻立,署名“徐村裔孫”。徐村即高門村, 高門分東、西,南、北四高門,司馬遷家居南高門。漢時高門地震,原村被毀,後續建新村,改名續村,現訛為徐村。司馬遷的後裔現已傳三十二代。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正三十八歲時因其父司馬談去世,子襲父職,擔任太史令十年,從事撰寫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史記》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二年零兩個月。他罹禍的原因是為在作戰時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說了話,觸怒了漢武帝劉徹。當時領兵與匈奴作戰的元帥是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其弟為李延年。李陵是李廣利部下壹將。李陵作戰失利與李廣利的作戰部署和不能及時供應糧草有密切關系。司馬遷在指責李陵降敵的同時,不畏權貴,把當時的真實情況壹壹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親國戚李廣利、李延年弟兄,當然難免招禍。
那天,司馬遷在向武帝陳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後,回到家裏還憤憤不平地和他的兩個兒子談論這件公案。他***有二男壹女,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都是讀書識理的青年。他們聽說父親替李陵降敵辯護,都大為吃驚,就趕快找來妹妹司馬英商議對策。司馬英當時只有十幾歲年紀,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深通事理,擅長詩文。父親撰寫《史記》,她還幫著搜集和整理史料。司馬英知道父親替李陵辯護,冒犯了權貴,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禍臨頭,就勸兩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連。司馬遷當時卻不以為然地說:“李陵投降匈奴,連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國大罪,至於是真降假降,現在誰也難以斷定,也不必妄加推測,但李廣利援兵不發,糧草不到,卻也是鐵的事實。我作太史令的人難道連這樣的事實都不能講嗎?至於降罪的事,那就要看聖上的裁決了。”誰知他的話剛說完,聖諭就到:傳司馬遷受審。他從此就受刑入獄。
這壹下全家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司馬英有主意。她對司馬臨和司馬觀說:“兩位哥哥可速離京師長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測之禍。”“那妹妹妳呢?”司馬弟兄同時說。“爹爹已將我許配楊敞公子,雖未成親,但我卻可去楊府避難。楊家聲勢顯赫,李廣利弟兄雖為皇親國戚,諒也奈何楊家不得。至於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馬臨弟兄告別了司馬夫人和妹妹等正準備起身時,司馬英又說道:“兩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換姓,以防萬壹。”
司馬弟兄覺得有理,但改為何姓,卻頗費思索。司馬英見他們為改姓這件事反復商議,壹時難決,怕延誤了時間,就接著說:“現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馬子孫。妹妹以為可將司馬二字分開,壹家姓司,壹家姓馬,或將司字加壹豎改為同,將馬字加兩點改為馮。這樣雖千百代後亦可知為司馬氏之後。”
他們聽後覺得有理,就將姓分別改為同,馮,遠逃他鄉而去。所以司馬遷的後代不姓司馬而姓同或馮。
據說,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司馬觀的個世孫。公元三壹O年,即永嘉四年,西晉懷帝司馬熾因司馬遷與,自己同宗而批準漢陽太守殷濟的奏請,對司馬遷追力口謚號,將其墓自高門村遷於今日的司馬祠,並建石室,立碑樹垣。至此,司馬遷死後數百年無人過問,壹直被封建統治階級冷落嘲笑的境況才開始改變。
司馬英後來與楊敞結婚,楊敞曾任兩漢宰相,其子楊惲有文名,留有《報孫會宗書》,被收入《古文觀止》。後因當時出現日蝕,有人誣告是由於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與會宗書,將他以大逆無遭罪腰斬於市。後人《謁太史公墓》詩中“定策猶孤女,能文有外孫”句中的“孤女”和“外孫”即指司馬英與楊惲二人。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語見《三國誌·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紀·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宋史·卷四七壹·奸臣傳壹·安敦傳》:“無君之惡,同司馬昭之心;擅事之跡,過趙高指鹿為馬。”
三國時,魏國政權由曹氏漸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殺曹爽;其子司馬師廢曹芳,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師之弟司馬昭益專橫跋扈,自為相國,獨擅朝政,恣意妄為,盡屠曹氏中人,逼曹髦封之為晉公,加九錫。昭佯辭不受,謀篡帝位。曹髦召近臣***商對策時,憤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其辱,誓與卿等***討之。”後曹髦為司馬昭所殺。
亦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今人多列為歇後語。喻人所***知之陰謀或野心。
-----------------------------------------------------------------
〖司馬炎篡魏立晉〗
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曹爽等,此後魏國由司馬氏壹家專政。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續專魏政。司馬師死後,大權全在司馬昭手中。平蜀後,元帝於元熙元年(264年)封他為晉王。第二年昭死,子炎學曹丕篡漢的辦法,叫元帝曹奐舉行壹個“禪讓”儀式,自己當了皇帝,國號為晉,改元泰始。魏自曹丕篡漢至曹奐“禪讓”,***歷五帝四十六年。
-----------------------------------------------------------------
〖狗尾續貂〗
“狗尾續貂”這壹典故源於《晉書·趙王倫傳》。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壹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後手裏,賈後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後,自封為相國。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壹切就緒後,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壹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
後來,人們用“狗尾續貂”表示續作不佳。清代蒲松齡的《代王次公與顏山趙啟》裏有這個典故:“庇輿蓋中,仍添晝行之錦;從縉紳後,張慚尾續之貂。”
-----------------------------------------------------------------
〖九牛壹毛〗
“九牛壹毛”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為人剛直,敢於直諫。西漢時,李陵戰敗投降了匈奴,對此漢武帝非常震怒。許多原來贊揚李陵如何勇敢的大臣現在都反過來責罵李陵,可是司馬遷對李陵投降壹事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當漢武帝征詢他的意見時,他爽直地向漢武帝說,他雖然和李陵沒有什麽私交,但就他平時的觀察來看,李陵是壹個很重交情、非常講義氣的大將,所以現在李陵投降匈奴,並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迫不得已,他並不是真投降,壹定會等待有利時機來報答國家。如果這樣,李陵的功勞就可以抵補他戰敗的罪過。漢武帝聽後,龍顏大怒,認為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對司馬遷施行了當時最為殘酷的宮刑。司馬遷受宮刑後,本想壹死了之,但他又冷靜地想,如果自己真的死去,不僅洗不清自己的冤恨,在達官貴人眼裏,不過像“九牛壹毛,壹螻蟻何以異?“況且自己肩負的重任——完成《史記》的任務就此中斷。正因為如此,他才忍辱負重,終於完成了宏偉巨著《史記》,從此名垂千古。
現在,人們用“九牛壹毛”來比喻數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
-----------------------------------------------------------------
〖攪到幾時〗
司馬溫公名光(司馬光死後追封為溫國公)。壹天,溫公召眾僧人做法事。眾僧人念到
“藥師光佛”時,為避諱溫公之名“光”字,改念作“藥師皎佛”。
溫公到院子裏燒香聽見
了,忙問因何念錯,壹僧回答說:“我們這是為尊公避諱。”
溫公笑著說:“我如果不出來燒香,還不知妳們要攪(皎)到幾時呢!”
——明·馮夢龍《廣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