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良幼年喪母,自幼養成了孤僻、倔強的性格。上中學時,馬文良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極為不滿,他經常說:“日本鬼子賣嗎啡、‘白粉’來坑害中國人,老百姓讓他們害苦了!不把鬼子趕出中國去,老百姓就沒有安寧日子過!”全家人對他的這些話很擔心,而他卻說:“中國人受欺辱就在於膽小怕事,不敢反抗。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就能反抗得了。”他還經常對同學們說:“中國人只要抱成壹團,就什麽都不怕!”
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馬文良的反日情緒逐漸高漲。他經常和壹些進步同學上街遊行、演戲,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罪行,並在群眾中宣傳和發動抵制日貨運動。18歲那年他考入東北大學預科班。1935年,“壹二?九”運動爆發後,馬文良和其他愛國學生壹起,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舉行了大規模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其他革命活動,參加了抗日民族先鋒隊和反對東北大學遷西安等鬥爭。
1936年初,馬文良到日本留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拓植大學。在日本他積極參加中國***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群眾組織“解放社”的工作,並因此受到日本當局的註意,被列入“特嫌分子”和“要視察之人”的黑名單,受到日本當局的追捕。1937年夏,在中***地下黨組織和郭沫若等人的幫助下,馬文良化裝逃出日本,重返東北大學。“盧溝橋事變”以後,東北大學被迫遷往西安濟公山。馬文良和壹部分愛國青年輾轉來到延安。在延安,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產黨。次年,馬文良到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
1940年1月,馬文良和八路軍政治部的金浪白,中央黨校的馬青年等人,***同組織發起了“延安回民救國協會”。這是陜甘寧邊區少數民族的第壹個抗日救亡團體。同年10月7日,在延安黨中央大禮堂同時舉行“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陜甘寧邊區分會”、“邊區回民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兩個協會的領導和組織工作。並擔任了三邊回民巡視團中央特支書記兼團長。
1941年2月,馬文良帶領馬文奎、馬占山等同誌,在陜甘寧邊區鹽池縣第四區第五鄉回六莊開展工作時,被馬鴻逵的騎兵便衣隊包圍。除馬文奎逃出外,馬文良和其他同誌被捕。黨中央積極設法營救,但未能成功。在獄中,馬文良受盡了敵人的百般折磨和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堅貞不屈,頑強鬥爭。在法庭上,他義正詞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日、反***反人民的罪行,宣傳我黨領導的抗日統壹戰線和抗戰必勝的政治主張。敵人惱羞成怒,氣勢洶洶地問到:“難道妳就不怕死?”馬文良斬釘截鐵地回答:“怕死就不抗日!怕死就不當***產黨員!”,“我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妳們要殺要砍隨便!”經過壹個多月的審訊,敵人壹無所獲,決定殺害這位堅貞的回族革命烈士。
1941年4月17日深夜,劊子手馬效賢、陳積洪等民族敗類,把馬文良和崔景嶽、孟長有拉到了銀川城隍廟事先挖好的大坑邊。馬文良臨危不懼,大義凜然,高呼“毛主席萬歲!”“中國***產黨萬歲!”等口號。喪盡天良的劊子手用鎬把砸碎了馬文良的頭骨,並將他的右臂打折為四節,然後推入大坑……
中國***產黨的優秀黨員、回族人民的好兒子--馬文良烈士,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年僅29歲。
1977年1月10日,在銀川市八裏橋公墓隆重舉行了馬文良烈士遺體重新安葬儀式。烈士的家鄉――遼寧省海城市建立了馬文良烈士紀念館,並為烈士塑了像。1991年4月,自治區、銀川市、城區黨委、政府將坐落在三烈士殉難地的銀川市十三小學命名為景嶽小學,並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成為我區壹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文良烈士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光輝業績將流芳千古,永昭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