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夷陵之戰?原因是東吳奪取荊州,殺了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壹怒之下,劉備不顧眾人反對,誓要為關羽報仇,拉開了吳蜀戰爭的序幕。那麽,在真實的歷史中,劉備攻打吳國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是為了報仇?其實並不是。
《三國演義》把劉備描寫成壹個心地善良,重情重義的人,但也有點婆婆媽媽。但在歷史上,劉備不僅野心勃勃,而且果斷有心計,到了該做什麽惡意的事情的時候,他從來不拖泥帶水。這其實很好理解。劉備可以從賣草鞋的小販做起。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於建立了韓曙政權,並與曹操和孫權壹起成為世界上的大人物。他怎麽能靠哭成大事呢?
所以像劉備這樣的人?老江湖?絕對不能壹時沖動帶著全國精英去拼命找孫權。再說關羽死於220年初,劉備起兵攻吳是221年7月,相隔壹年半。在此期間,劉備還抽空在成都當了皇帝。從時間跨度來看,說劉備壹時沖動,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壹心想懲罰吳棟為關羽報仇,也是沒有道理的。
那麽,劉備究竟為什麽要討伐吳棟呢?其實主要還是戰略考慮。荊州位於長江中遊。只要占領這個地區,就可以上遊攻取益州,下遊攻取揚州,向北滲透中原腹地。所以是兵家必爭之地。孫權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後,劉備在南方的戰略優勢消失了。
原來根據諸葛亮?隆中對嗎?占據荊、夷兩州的貝,等待的是什麽戰略計劃?若天下有變,命壹將軍帶荊州軍至萬、羅,將軍引益州人出秦川。誰敢不吃釜漿去見將軍?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能成就霸業,漢朝就能興盛。?然而,就在劉備走後?隆中對嗎?戰略構想無限接近時,荊州失守。益州山川險要,易守難攻,是理想的防守大後方,但僅靠益州,遠不足以與曹魏、孫吳爭天下。荊州的得失可以說關系到蜀漢的生死,所以劉備起兵討伐吳棟勢在必行。
另外,劉備認為當時蜀漢的實力不是曹魏的對手,但是打吳棟綽綽有余,所以在東進的過程中咄咄逼人,孫權的和平信被劉備直接扔進了垃圾桶。但事實上,蜀漢和吳棟的實力只是旗鼓相當,任何壹方擊敗對手都不足為奇。
劉備堅持出兵討伐吳棟的另壹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緩和蜀漢內部的矛盾。當時益州地區主要有三股勢力,壹是益州地方益州集團;二是東周集團,由原益州牧劉璋帶入益州;三是劉備入蜀後帶入益州的荊州集團。壹洲集團是當地的權貴家族,所以在經濟實力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從政治地位來說,荊州集團是老大,東周集團是老二,益州集團只能排第三。於是,有錢沒地位的益州集團成了被剝削的對象。每當中國需要攤派錢糧時,益州集團都會大賺壹筆,但韓曙核心管理層的大門對他們完全關閉。
由於權利和義務的嚴重不對等,益州集團對韓曙政權充滿怨恨,希望曹魏和王師盡快南下,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另壹方面,荊州集團和東周集團之間也存在權力博弈。後者試圖上位,前者試圖阻止後者奪取更多的政權。
因此,為了加強凝聚力,劉備必須通過發動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後來劉備死了,諸葛亮盡管明明打不過曹魏,還是堅持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