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朝鮮被日本強行吞並已經進入第九個年頭,然而朝鮮人民並沒有屈從於殖民者的淫威,抗日復國的情緒在整個朝鮮半島上不斷蔓延。由於在許多朝鮮人眼中,被日本人廢黜的朝鮮國王李熙是朝鮮復國的精神支柱,李熙也因此成為了日本人的壹塊“心病”,必欲除之而後快。
1919年1月22日淩晨,李熙突然覺得渾身不適,手腳逐漸不聽使喚,侍衛趕忙請來禦醫診治。但壹切都太晚了,淩晨3時,李熙在痛苦中死去,死後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屍體很快腐爛。
李熙死後,日本駐朝鮮總督長谷川好道迅速發出訃告,稱李熙是患腦溢血病逝,並宣布將在3月3日為他舉行“國葬”。李熙之死,猶如壹石投水,在朝鮮人民中激起了巨大的反響。朝鮮民眾壹致認為國王之死是日本駐朝鮮總督府命令李熙身邊的侍從暗中下毒所至,全國上下群情激憤,各地紛紛醞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在崔八鏞等人領導下,朝鮮學生展開了積極的抗日宣傳。著名的宗教界人士孫秉熙也串聯了朝鮮工商企業界等33人,起草了壹份《獨立宣言書》,向巴黎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和日本政府發出呼籲,要求給予朝鮮獨立。他還與崔八鏞等人準備乘日本允許朝鮮人在3月3日為國王李熙舉行葬禮之機,暗中聯合發動示威遊行,要求朝鮮獨立。後來孫秉熙、崔八鏞等又決定提前於3月1日在塔洞公園舉行群眾大會,公開宣讀《獨立宣言書》,把國葬變成反日遊行示威大會。
抗日起義迅速蔓延整個朝鮮半島
1919年3月1日上午10時,數萬名朝鮮民眾來到漢城塔洞公園,學生代表首先宣讀了預先準備好的《獨立宣言書》。頓時,數萬群眾情緒激昂,高呼“獨立萬歲”等口號,以排山倒海之勢,擁向停放李熙靈樞的德壽宮前祭奠。當人們看到自己的國君被日寇既奪其國又奪其命的悲慘下場,亡國的恥辱、滅種的仇恨頓時湧上心頭,這些與日本侵略者不***戴天的舊怨新仇,在每個人胸中燃燒沸騰,人們不約而同地迸發出民族的最強音———“朝鮮獨立萬歲”、“把日本侵略者趕出朝鮮去”。
下午3時20分,參加遊行示威的朝鮮群眾已達30萬人,霎時間淹沒了整個漢城。在愛國群眾的感召下,壹部分朝鮮巡警也覺醒過來,加入了遊行隊伍。駐朝鮮總督長谷川好道見勢不妙,急派大批警察、憲兵封鎖遊行群眾前進道路,然而赤手空拳的朝鮮民眾沒有退卻,“眾皆不懼鋒刃,勇往直前,勢如怒濤山崩,不可遏止。督察、憲兵見而驚悸戰栗,不意手劍墜地”。
同壹天,在平壤、南浦、安州、宣川、義州、元山、仁川等地也發生了群眾示威和暴動。在開城,3月3日上午,有200多名學校女生,排隊高唱贊美詩和獨立歌,不多時就聚集了三千多人。到了下午,許多十五六歲的少年也加入隊伍,高呼“獨立萬歲”。各地的朝鮮民眾在和日本軍警搏鬥的同時,還襲擊了官廳和公署,破壞鐵路和通信設備,處決了日本官吏、親日派、民族敗類和惡霸地主。從3月1日到5月31日的三個月期間,抗日起義在整個朝鮮迅速蔓延開來,***發生了上千起示威和暴動,有200萬以上群眾參加,占當時朝鮮總人口的1/10。
日軍逮捕虐殺數萬朝鮮義士
起義活動壹開始就引起日本政府的註意。3月1日當天,日本原敬內閣急忙訓令長谷川:“這次事件需要把它說成是輕微問題,然而實際上要嚴格處置,以防再次發生。但要充分註意,外國人最註意此次事件,不要招致苛刻的批評。”到了4月,日本政府決定采取“斷然處置”措施,並增派6個營的兵力和400名憲兵去朝鮮。長谷川最後發布命令:“動用全部兵力盡力鎮壓。”他還授權警察任意搜查、逮捕朝鮮愛國群眾。
在鎮壓過程中,日本侵略者露出禽獸的本性,采取極其殘忍的手段虐殺朝鮮人民。日本軍警到處用軍刀或鍘刀砍掉起義者的頭顱,在街上示眾;把愛國者綁在街頭十字架上,往四肢釘鐵釘,把他們活活折磨致死。在令人發指的堤巖裏屠殺事件中,日本軍警把村內的基督教徒30余人押進教堂並封鎖出口,接著向教堂開槍掃射。此時,壹名婦女把自己的嬰兒舉出窗外,央求免孩子壹死。但是,獸性發作的日軍卻用刺刀刺入嬰兒的頭顱,使其當即死亡。接著日軍縱火焚燒教堂,將這些平民活活燒死。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引起國際輿論的關註,但日本殖民當局竭力掩蓋稱:沒有殺死壹個人,只有兩個人受了重傷。
根據日本官方縮小的數字,“三壹起義”(也稱“三壹運動”)過程中有近8000朝鮮人被殺,1.6萬人受傷,還有數萬人被投入監獄,折磨致死。日本侵略者還采取種種卑劣手段,收買親日派,從內部分化瓦解朝鮮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到1919年底,在日軍瘋狂鎮壓下,“三壹運動”失敗了。
“三壹運動”帶動朝鮮走向獨立
“三壹運動”是朝鮮被日本吞並後爆發的偉大獨立運動,顯示了朝鮮人民光復祖國的堅強決心,沈重地打擊了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朝鮮誌士留下的鮮血也為以後的朝鮮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19年4月13日,流亡的朝鮮愛國誌士在中國上海法租界寶昌路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制定臨時憲法,由在美國的李承晚任總統,後來金九長期擔任臨時政府主席。“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立即派出代表去法國向巴黎和會控訴日本吞並朝鮮的罪行,要求和會作出恢復朝鮮獨立的決定。
“三壹運動”使日本在國際上陷入了被動的境地,盡管日本政府自欺欺人地詭辯說:朝鮮人和日本人的“國民生活之根本思想完全屬於同壹系統”,兩者是“人種中最近之民族”,不承認朝鮮有獨立的權利,但不得不承認,“當將目前之暴動(三壹起義)與美國城市中黑白人之爭比較時,於恥辱之程度上,日本不得不感到幾百倍於彼”。“三壹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在其精神的激勵下,朝鮮人民不斷團結抗爭,終於在二戰中擊敗了日本侵略者,迎來了真正的獨立。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戰後,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潮。英國殖民當局采取鎮
壓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則慘案”。1920年,印度資產階級政黨國民大會黨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
暴力不合作計劃”,改變大戰期間同英國合作的態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來取得
印度的自治。不合作運動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棄英國殖民當局給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對英國人
的立法機關、法院和學校實行普遍抵制;號召家家戶戶恢復手工紡織和抵制英貨;逐步進行抗稅鬥
爭。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
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到了1922年,由於群眾鬥爭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和國大黨決定停止這
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的民族反帝運動走向低潮。
印度資產階級領導民族運動的指導思想是甘地主義。甘地主義是在印度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
產生的壹個復雜的思想體系,包括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等。甘地的哲學思想是宗教的泛
愛論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結合;政治思想是爭取印度的自治、獨立 P經濟思想是提倡手工紡織,
抵制西方的經濟侵略。甘地主張非暴力與不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壹方面,用不合作來發動
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殖民當局作出有利於印度資產階級的讓步;另壹方面,又用非暴力來
限制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轉變為革命,把群眾運動控制在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許的範圍之內。
甘地比較重視發動廣大農民積極參加政治鬥爭,促使印度的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新的面貌。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加強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國宣布埃及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埃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戰後,英國繼續維持埃及的保護國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埃及資產階級政黨華夫脫黨提出“通過和平手段”爭取埃及的完全獨立,得到人民的支持。
1918年冬,埃及資產階級民族運動領袖紮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殖民當局提出英軍撤離埃及、準許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並組織代表團準備到倫敦同英國政府談判,還要求到巴黎和會申訴。1919年春,英國殖民當局斷然拒絕這壹合理要求,並逮捕了華夫脫黨領導人,引發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義。
1919年3月,以開羅學生的反英示威為起點,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風潮,迅速席卷全國。後來,和平示威又轉變為自發性的武裝起義,開羅等大城市發生了激烈的巷戰。農民在農村開展遊擊戰爭,西集英俊,破壞鐵路。起義發展到很大規模。
在埃及人民的強大壓力下,1922年2月,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埃及人民為取消英國在埃及的特權和爭取國家的徹底獨立,繼續堅持鬥爭。
註:1 “華夫脫”是阿拉伯語“代表團”的音譯,華夫脫黨的創始人是紮格魯爾等。
2 英國在承認埃及形式上獨立的同時,又作了壹些“保留”:英軍繼續主宰埃及;英國保留在埃及的某些特權,如保持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