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陳從周的壹生

陳從周的壹生

別名紫石,(1918—2000)我國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家、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杭州。早年學文史;之後專門從事古建築和園林藝術的教學和研究,成績突出;他還學習中國畫和詩歌。尤其是他對園藝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造園有法無式,變化萬千,新意叠出。園因景而勝,景與園不同。”主要作品有《蘇州園林》、《揚州園林》、《園林談》、《園林談》、《中國民居》、《紹興石橋》、《春苔集》、《書帶集》、《窗簾集》、《山湖處處》、《岱廟建築》、《園林談》、《裝飾圖集》。說明文《說“屏”》被選入中學課本。1978年,他去紐約為大都會博物館設計花園“玄冥”。1987年設計並主持上海豫園東花園修復工程。

陳從周先生不僅對古建築和園林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而且參與了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如東方豫園、龍華塔、寧波天壹閣、如臯水墨園的設計和修復,雲南南苑等壹大批園林建築的設計和施工,蘇州網景園以“玄冥”的形式移交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的現代第壹人。

陳從周先生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家和畫家,是張大千先生的弟子。1948年,30歲的他在上海舉辦了個人畫展,以《壹株小柳,壹寸柔情》聞名。後來,陳從周的畫集出版了,張大千慷慨地在上面簽了名。中年以後,批評家稱畫的蘭花和竹子“意大於筆,趣大於法,跳出框框,擺脫了以前的刻板印象。”1978年冬,受邀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設計“玄冥”。貝聿銘請他用水墨畫寫了壹幅長卷《名園藍雲》,並請國內文化專家作詩。現存的紐約灣花園已成為極其珍貴的書畫傑作。作為壹名散文家,他發表了壹些散文作品,如《蜀戴戟》、《春臺集》、《連慶忌》、《隨想集》、《詩苑集》和40多萬字的《紫時宇墨》。

雖然陳從周先生離開了我們,但他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東西。這些作品的每壹頁都浸透著他的心血,浸透著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文明的熱愛和真情。當我們仔細閱讀這些作品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逐漸沈迷於那些線條,享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豐富和芬芳,充分領略中國古代建築和園林的魅力。正如葉聖陶先生在壹封關於《談園林》的信中所言,“從周兄起,哲思與文字的藝術融於壹爐,從而成就了園林,而達到這種崇高的境界,令人敬佩無止境。”

在美國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的建議下,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設立了陳從周教育獎勵基金,每年獎勵優秀師生,以紀念和弘揚陳從周先生的道德風範。

陳從周(1918—2000)原名虞雯,後改名子翁。擅長古建築和園林,並擅長文學、歷史,兼職詩歌和繪畫。

1918 165438+10月27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小時候喜歡種花種草,堆石頭理水,觀察工匠蓋房子。我也喜歡畫畫和背誦古詩。

1938,中國中國學科,之江大學文學系。師從詩人夏教授。

1942畢業後,先後被杭州省立中學、市師範學校、上海聖約翰附屬中學聘為語文、歷史教師。

1944年與海寧的蔣婷結婚。蔣婷是徐誌摩的哥哥和姐姐。得知關於誌摩的奇聞後,他開始研究徐誌摩。同時得到著名畫家張大千的賞識,成為張大千的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

1948年,在上海舉辦了第壹次個展,以“壹株小柳,壹寸柔情”的詩意吸引了畫壇的目光。

1949年出版處女作《徐誌摩年譜》,成為研究徐誌摩及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珍貴資料。建國以來,壹直積極從事古建築的保護和發掘工作。他將中國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與古代園林相結合,出版了第壹部關於蘇州園林的專著,其中有五部是《論園林》,總結了中國的園林理論。晚年參與了許多景觀設計實踐,直接參與了上海、浙江等地許多古代園林的維護和設計。

65438年至0950年任蘇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講授中國美術史,結識古建築專家劉敦楨教授,開啟陳從周教授的古建築事業。同年秋,在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任教,正式講授中國建築史。

1951年出版《陳從周畫集》,受聘於之江大學建築系,還在蘇南工業學院兼職。放學後,他開始調查蘇州的古建築、古園林和許多名人故居。

1952院系調整,之江大學、聖約翰大學建築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合並,組建同濟大學建築系。陳從周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受黃作申副主任委托,成立建築歷史教研室。

1953在《文物參考》雜誌上發表了第壹篇關於古建築考察的文章——吳縣洞庭東山陽灣寺。

1954,參與指導上海龍華寺塔修繕工程,

1956年,代表作《蘇州園林》問世。這是第壹部研究蘇州園林的專著。在這本書中,陳從周提出了“江南園林天下第壹,蘇州園林江南第壹”的結論,抓住了蘇州園林最根本的本質特征——詩情畫意的文人園林,也總結了借景、臨空、隔柵、景襯等中國園林造園手法。

65438-0959參與主持上海建築三史工作。所謂“三史”,就是古代史、近代史、建國史,都是建築史。在上海市建設委員會的領導下,他為上海近代建築史料的收集和保存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參與指導上海豫園、嘉定夫子廟、松江玉山修道者塔的修復和設計。同時,從蘇州到揚州,開展了揚州園林的調查研究工作。在浙江古建築調查中發現了安瀾園遺址,在揚州園林調查中發現了石濤和和尚的疊石遺跡——片石山房。他協助並參與了梁思成設計的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紀念館,並在《文物參考》、《文物》、《同濟大學學報》發表了關於古建築和園林調查的文章。

1963,獲得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

從65438年到0966年,陳從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1調入皖南幹部學校,1972開始參與連雲港海景寺塔修繕工程。

1974,指示阿爾巴尼亞教師繼續深造。對濟南、曲阜、泰安、聊城等地的古建築進行了考察,為保存明初聊城廣嶽樓大型木結構建築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5期間,他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用《子時》寫了40多萬字的莫雨,詳細記述了他壹生中的交往、考證、山川、民風、民情、軼事。

粉碎了“四人幫”,陳從周脫離了危險。在腦海中積攢多年的話語突然迸發出來。這是《說苑》的第壹篇文章,正確評價古建築和園林,無情批判它們多年的破壞,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說苑》五篇精誠誠懇,將文史哲藝與園林建築融為壹體,深受海內外學者好評。它們以不同的版本和譯本出版,包括英語譯本、日語譯本、德語和法語譯本。

1978年,蘇州園林部分成型,出口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即玄冥,成為新中國以來園林文化建築的首次出口。貝聿銘請他寫了壹幅長卷,名為《青花名園圖》,由中國著名的文化隱士和書法家題寫。現存的紐約八壹花園已成為極其珍貴的書畫傑作。

1980年秋,先師從留日學者神谷觀口博士。為了適應全國各地的旅遊熱潮,修復景點古跡熱,我們提出了壹些響亮的口號,比如“還我自然”、“文化旅遊”、“綠園先行”、“綠色文化”。針對社會上“壹切向錢看”的傾向,我們提出“子翁作畫不要錢”、“取之無物,開放供給”,學校教師要“百萬戶”。到處講話匯報,所到之處,都受到領導和群眾的極大歡迎和接待。先後編輯出版了陳從周的散文、隨筆、詩詞歌賦,如《園談》、《藏書》、《春苔集》、《窗簾集》、《隨意集》、《山水間》。1985,受聘美國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顧問。

1986年編輯出版《紹興石橋》,同年秋應邀赴日出席日本建築學會成立百年慶典。

1987,主持上海豫園東區修復設計,成為上海招待國賓的最佳場所之壹。同年被授予日本風景園林學會名譽會員稱號。主編《上海近代建築史稿》出版。1988,寧波天壹閣東園竣工。

1990年,香港和臺灣省聯合出版了《中國名園》,用詩意的語言描述了當地園林的精髓。

1991年冬,雲南安寧南花園落成。陳從周評論說“紐約的玄冥是小說的仿制品;豫園的東部是新東西的延續,而和平的南園是從地面開始,自己設計的,是我造園理論的具體體現。”

1991年底,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陳從周的最新散文集《書邊的人》。

陳從周是壹個有才華的人,有詩人和畫家的情懷和氣質,又有中國文人特有的幽默。他不擅長辯論,但他的演講或報告往往妙趣橫生,引人發笑。他很努力,很努力,每天寫寫畫畫,從來沒有停過筆。他有壹顆善良的心。雖然他受過很多打擊和排擠,但他從來沒有傷害過別人。他沒有架子,對每個人都壹視同仁。

王先生逝世後,在美國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的建議下,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設立了教育獎勵基金,每年獎勵優秀師生,以紀念和弘揚先生的道德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