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臨安之戰:蒙古與宋朝的最後壹戰

臨安之戰:蒙古與宋朝的最後壹戰

臨安之戰:蒙古與宋朝的最後壹戰

元朝十年(1273),元軍攻陷襄樊後,右丞相伯顏率水陸大軍順長江而下。元十二年(1275),元軍攻建康,宋建康留守,逃城。全體指戰員控制許等人投降,占領建康。

元軍進軍建康後,伯顏出兵攻打建康周邊重鎮,進而攻占鎮江,控制了江東地區,建立了穩固的南下根據地。與此同時,忽必烈命令阿蘇率軍渡河,進入揚州。

阿蘇在揚州東南瓜州大興土木,修復戰鬥器械,在揚州城外圍構築堅固堡壘,切斷宋軍援軍,並派水師截河,控制長江天險,切斷宋軍渡江南下救臨安的通道。

南宋時,朝廷立國,以長江為防線,淮河為屏障。“諸重兵居揚州,臨安依之。“元軍占領建康,包圍揚州,攻占淮河,南宋都城臨安徹底失去屏障。元軍在建康休整後,士兵衣食無憂,戰鬥力更強。它做好了隨時攻占臨安的準備,處於進攻的有利位置。

加固

在元軍兵臨城下的局面下,南宋朝廷矛盾重重,主戰舉棋不定。雖然朝廷多次下令全國各地的宋軍進入維安,但由於元軍的全面進攻,宋軍境內的京滬、川陜戰場不堪重負,兩淮、宋軍被元軍封鎖,無法渡江援助。只有雲州(今湖北鐘祥縣)的張士傑、江西的文天祥等將領和部分浙閩士兵到達臨安鎮守。但這些小規模的增援根本無法扭轉整個戰局。

穿過外圍

1275年五月,宋廷命主戰派張士傑率軍進攻元軍外圍防線,未能打通。六月,淮東太守李庭芝命令江才打通河道去救揚州。兩軍在長江大橋激戰,宋軍死傷萬余人,江才只帶了幾個騎手逃回揚州。為了確保臨安,宋廷組織了嶠山之戰。

張士傑為了控制長江南岸,命令張炎領兵出鎮江,揚州的李庭芝出兵瓜州,並配合他從江北引水師陳冰到鎮江以東的焦山河,約定三路並進,與元軍決戰。

但揚州宋軍沒有按時到達,鎮江張炎拒絕發兵,只留下張士傑壹人。元將阿蘇、阿塔海、張弘範等人在石公山指揮戰鬥,命萬戶劉慎沿長江北岸繞到背後。董文炳、劉從焦山左右夾擊,萬戶突然沖向大陣。

元軍乘風發射火箭,宋船相繼起火,戰局頓時大亂。宋師全軍覆沒,戰船損失700余艘。

焦山大敗後,宋朝軍隊全軍覆沒,朝廷要麽議和,要麽南逃,分崩離析,南宋滅亡指日可待。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忽必烈終於下定決心滅宋,命伯顏率元軍直逼臨安。

臨安前進

伯顏受命後,召集將領攻宋,決定“兵分三路,會師臨安”的作戰部署。

這年11月,伯顏兵分三路攻打臨安,西路由參政的亞伯拉罕率領。四萬戶總管奧露西率領的蒙古騎兵出至建康,長驅直入溧陽、獨墅關(今浙江安吉縣東南)。東路由董文炳、萬洪範、杜等參政率部沿江入海,進軍海鹽、澉浦(今浙江海鹽縣南)。中路的伯顏率眾軍,率領水陸兩軍出鎮江,向常州、平江(今江蘇蘇州)進軍。

溧陽之戰

西路軍主教練亞伯拉罕率部南下至溧陽,遭到南宋守軍的抵抗。結果,宋軍失去了他的部隊,殘余勢力向南撤退。元軍乘勝追擊,在黎陽西南的林吟東壩再次擊敗宋軍。

元軍在追擊中被南宋援軍阻擋,雙方激戰。後來元軍派蒙古騎兵沖殺,宋軍抵擋不住,突圍南逃。

溧陽之戰,宋軍損失70余人,士卒近兩萬人,傷亡慘重。11月下旬,西路軍推進到通往建康臨安的要隘——獨山關(今浙江安吉縣東南)。南宋指揮官張娟帶領他的部隊北上阻止元軍,並與元軍騎兵交戰。

雖然宋軍是壹個強大的士兵,但只有幾千人,而且都是步兵。雖然他作戰勇猛,但是很難阻擋強大的蒙古騎兵。最後,他被打敗了。主張瀾被殺,兩千多將士死傷。元軍控制了臨安北門。

常州血戰

中路軍伯顏領兵攻下長洲,長洲是鎮守臨安的前線,也是元軍攻下臨安整個計劃的關鍵。伯顏派兵擊退宋援軍後,親自指揮攻城。元軍在城南築起高臺,將炮放在臺上猛攻入城,再向城內發射火箭。常州市壹片火海。

伯顏命令元軍建造梯子和繩索橋來攻擊這座城市,元軍入侵了這座城市。長洲太守姚彥帶領將士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又無外援而失敗。姚彥、王安傑等。都被殺了,和尚萬安和莫倩領著和尚來幫忙,五百個和尚都死了。

伯顏下令屠殺,只有7人幸存。常州之戰是宋元戰爭中最慘烈、影響最大的壹場戰役。元十二年(1275)冬,正當常州軍民奮力抗敵之際,宋廷派率兩千余人從淮來援常州,文天祥也派帶兵相助。

得到消息後,他命令懷都和王領兵在武穆(今江蘇常州東南)阻擊。戰爭開始後,文天祥的馬士龍部與元軍交戰。因為張權沒有救,馬士龍死了。在元軍的進攻下,張權退守烏木,文天祥部奮起抗擊朱華,擋住了元軍。余音指揮宋軍與損失慘重的元軍決戰。

元朝時,王與淮都合作,水陸夾擊,宋朝時,按兵不動。余音失敗,逃往南方,余音被亂軍俘虜,被元軍殺死,他的士兵大部分死亡。眼看大勢已去,張權率兵逃離五牧場,導致救援失敗,未能解決長洲之圍。

外圍清潔

伯顏攻下常州後,派統帥帖木兒和壹萬懷都領兵攻無錫、平江。在元軍士兵的圍攻下,宋軍向元軍投降。東路水軍,以範為先鋒,沿江東進。由於沒有宋軍鎮守長江兩岸,元軍行進順利。

當時,在不歸宋朝管轄的長江口地區,活躍著壹支由朱慶、張宣率領的貧苦漁民組成的水軍。元軍總司令董文炳認為這支部隊可以使用,於是交出了這支海上部隊。朱、張領兵、船隨元軍南下攻臨安,增強了元軍的海戰能力。

東路軍離開長江口後,順海岸而下,十二月逼近錢塘江口,從海上包圍臨安。元朝十二年(1275)十二月,元朝三軍逼近臨安,準備隨時攻占臨安。至元十三年(1276),東路軍董文兵登陸,到達嚴觀縣(今浙江海寧市)。宋守軍投降了。

董文炳率領東路軍與伯顏的中路軍會師,西路軍亞伯拉罕也率領部隊與中路軍會師。

在大軍壓境之下,南宋朝廷大亂。丞相陳邀太皇太後出海避敵,張士傑與文天祥拼死壹戰。宋廷沒有進行軍事抵抗,和平遭到了元軍的拒絕,所以他在壹封信中要求伯顏投降。派董文炳、呂、範入城安撫百姓,禁止搶掠,關閉倉庫,沒收宋的冠、圭、儀器,以及大量珍寶、器物,運到大都(今屬北京)。

伯顏親自前往臨安城安置宋廷人員,並在宋太祖趙顯、權太後壹家、謝道清太後等朝廷官員和朝廷人員的監護下,浩浩蕩蕩地向北進發。至此,臨安被元軍攻陷,南宋朝廷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