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7年11月,隨著血戰三月的淞滬血戰結束,上海最終淪陷。在討論南京防衛問題時,絕大部分將主張放棄南京。李宗仁當時表示,南京從戰術上講,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
但南京是國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國民交代?
大戰壹觸即發。1937年11月27日,擔任南京衛戍司令的唐生智召開中外記者會,並強硬表示:“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壹,即本人及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
盡管愛國熱情高漲,但唐生智的實際行動與能力,卻與這場首都保衛戰最高軍事長官的身份,嚴重失稱。
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後,15萬國軍將士們在南京城外奮勇殺敵,日寇連續作戰四天,付出慘重傷亡後,才推進到南京城下。
當時,唐生智下了兩個命令,壹個是命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
為了表示背水壹戰,絕不放棄,唐生智還命令:各部隊將長江沿岸的所有船只全部收繳,並命令部分軍隊負責把守江岸挹江門,以防止有部隊和散兵私自後撤、北渡長江,以表示將與南京***存亡。
戰局逐漸告急,12 月 11 日晚,在得知南京復廓防線即將被突破時,蔣介石兩次致電唐生智,指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
但12月 12 日,唐生智又收到蔣介石來電:“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惟我革命轉敗為勝唯壹之樞紐。”
12月12日,隨著日軍開始突入各個城門,唐生智慌亂不已——12月12日下午5時,唐生智在匆忙中,召集南京守軍各軍長、師長,開了個僅僅20分鐘的短會,並宣讀了蔣介石關於“可相機撤退”的來電,並下達全軍撤退的書面命令——“衛戍作命特字第壹號”,指令各部隊進行突圍。
但如何突圍?
唐生智心中壓根沒有想法。他先是指令剩余的十幾萬大軍:“大部突圍,壹部渡江”;然後又口頭宣布“大部渡江,壹部突圍”。命令前後顛倒、完全混亂。
主將沒有主心骨,各支守軍的軍長、師長們也亂了,不知道咋辦。此前壹直有序抗戰的國軍,由此開始大潰敗。
大批南京城內的守軍和市民,當時紛紛往下關碼頭撤退,但長江邊的大型渡船,卻早已被計劃“破釜沈舟”的唐生智下令撤走,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國軍將領宋希濂後來回憶:
“下關浦口間原有兩艘渡輪,每次可載七八百人,往返壹次約需時45分鐘。那時下午5時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時才天亮,即夜間有整整14個小時可以航行。如果衛戍司令長官部的運輸機關能確實掌握這兩艘渡輪,則至少可以運送3萬人過江,然而,他們卻讓這兩艘渡輪開往漢口去了。留存在下關江邊的,只是幾艘小火輪和兩三百只民船,要過江的人太多,船只卻太少,各部隊為搶船甚至發生槍戰。”
由於大部分官兵無船可乘,將士們只好拆取附近的門板,制造木筏渡江,很多人抓著壹些木板、樹枝,試圖遊過近2000米寬的長江,但由於冬季,江水冰冷刺骨,很多士兵都在中途溺死。
12月13日,日軍分幾路攻入南京城中,並開始沿馬路屠殺逃跑的中國軍民;13日上午10時,日軍開始圍堵被圍困在長江邊上、無法渡江的中國潰軍。
13日下午2時許,日本海軍也突破了最後的江防,到達南京下關,並瘋狂掃射正在渡江的中國軍民。
大屠殺開始了。
當時,15萬南京守城部隊中:有1萬多人在戰鬥中陣亡;另有3萬多人成功突圍,或是渡江北撤;但剩余10萬多人,則徹底崩潰逃亡,幾乎盡數被俘虜,最終被日軍殘忍屠殺。
對於這支此前壹日還在殊死抵抗、奮勇抗戰的國軍,轉眼間卻乖乖束手投降,日軍第 16 師團長中島今朝吾,也感覺非常詫異,他在1937年 12 月 13 日的日記中寫道:
“(中國守軍)是以 1000 人、5000 人、10000 人計的群體(自行投降),連武裝都不能及時解除····他們己完全喪失了鬥誌,只是壹群群地走來。”
「電影情節與歷史」
電影開頭,宋希濂部軍官陸劍雄(劉燁飾)協同戰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他們運用殘破的建築作為工事,與路邊偽裝的坦克合力擊倒了大片日軍。但隨著日軍增援趕來,坦克被擊毀,駕駛員全身著火跳下坦克後被擊斃。
這個反擊的情節也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
「 “12月9日壹輛1號坦克半路熄火,但是車上兩名戰士不忍心丟掉坦克,便躲在坦克裏伏擊日軍。
當時日軍以為這是壹輛被擊毀的坦克,便沒有檢查,結果坦克上突然開始射擊,瞬間掃倒十幾個人。可是敵人也非常頑強,立刻散開,前鋪後擁地向戰車攻擊。但好幾次皆未得逞,因這壹大隊敵人僅有步兵武器,沒有平射炮和山野炮,無法擊毀戰車。
就這樣地戰鬥到黃昏以後,敵人仍無辦法。這時彈藥基本耗盡,兩個戰士商定棄車乘夜撤退。他倆離開戰車不遠,敵人突然以機槍迫擊炮轟擊,駕駛員不幸犧牲,車長用駁殼槍壓制住敵人後幸運撤離。
幾天後南京城墻被攻破失守,12月12日唐生智下達棄守南京的命令,所有軍隊在壹片混亂中四散撤退。但是僅剩的第三連坦克兵們行駛到江邊卻發現沒有船可以渡河。好不容易找到的小木船無法承受坦克的重量,只能載人通過。
無奈之下,三連為了不讓武器落入日軍之手,只好自行炸毀所有坦克(推測為三輛),然後乘船渡江。有四個戰士不願意走:“我們決定留在這裏打日本鬼子,敵人已經到了面前,應該打了再說!”,便駕駛著壹輛坦克趁著夜色返回南京。
13日中午,此時南京城裏有幾十名國軍炮兵42團的殘兵在撤離時遭到日軍包圍,正在殊死抵抗。三連最後返回南京的這輛1號坦克突然從半路殺出,加入到對日軍的作戰中,中國坦克上兇猛的火力打的日軍擡不起頭,成功掩護士兵撤退,之後邊打邊撤,傍晚退至國民司法大院時,因油料耗光、彈盡糧絕,最終坦克成員全部戰死。真正做到了誓與南京***存亡 ” 」
電影中,在日軍的火力壓制下,最終少數殘余的士兵不得不投降。等待他們的是屠殺。戰敗俘虜的國軍士兵有的被當場處決,也有的在路邊絞死。
陸劍雄,隨行的小孩還有他的戰友們被帶到了漢中門等待處決。士兵們聽到了城門外的槍聲,紛紛坐下拒絕出城,因外他們知道外面迎接他們的是死亡。就在這時,陸劍雄壹個人站起來,壹步步向城門外緩慢的走去,眼神中充滿了堅定,毅然赴死的寧靜。孩子也爬起身跟了上去。
在刑場,陸劍雄把孩子攬在懷裏,用手遮住了他的眼睛,隨著槍響,大片人倒了下去。而孩子得益於他的保護,幸存了下來。
唯壹尚有生機存留的,就是位於金陵女子學院的“安全區"。大量的難民湧到這裏尋求救助。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歸國女教師姜淑雲、金陵女子學院魏特琳女士,積極營救中國難民,用他們的勇敢和堅毅與日本人周旋,但獸性大發的日軍早已虎視眈眈盯上了藏身於此的中國婦女。
於是舞女小江,雖然生存在社會的最底層,但在國家危難的時刻,為了拯救其他婦女,她堅定地站了出來,自願被日軍帶走。
唐先生這樣懦弱的知識分子,雖然對兇暴的日軍小心應付,委曲求全,為了保護家人而出賣同胞,他為了獲取日軍的通行證,來到日軍司令部,舉報難民區內有中國士兵。
但在日軍的搜查中,他的小女兒卻被日軍扔下了樓,他出賣同胞換來的通行證沒給他和家人帶來任何保護,他趴在窗戶上失聲痛哭。
日兵角川,在這場戰爭中,作為占領者,在日軍對中國人的殺戮中,他從壹個士兵變成壹個麻木的機器,沒有靈魂的人是可悲的,他活在空虛和罪惡之中,逐漸走向崩潰。最後,他在痛苦的折磨中把槍口對準了自己 。
「影評」
陸川在拍攝影片之前閱讀了大量的日軍日記,發現大部分日軍並非想象的那種青面獠牙的野獸形象,大多數參與這場戰爭的日本人的日記裏寫的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搶了壹只豬,挖了壹些山藥,準備做壹頓飯,而他們正是進南京城的那支隊伍。這些日記讓陸川明白了南京大屠殺的可怕之處不是壹群野獸幹了野獸該幹的事情,而是壹群正常人幹了野獸幹的事情。所以陸川在這部電影裏為“禽獸”還原為人,用電影告訴觀眾日本軍人的真實狀態 。
日本人角川更是《南京!南京!》貫穿始終、著墨最多、最立體豐富的第壹主角。角川在影片中表現了人性善良的壹面,他不僅對戰爭有反思,還最後釋放了兩個中國俘虜,並自殺。角川的視線使得《南京!南京》成為壹部風格大膽的作品。
本文轉自我的博客: winstonblog.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