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做壹個有道德的人1500字

做壹個有道德的人1500字

道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認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編輯本段]淺解道德

道德是由道與德兩個並列的詞組成。

道是道路、行徑、方式。

德是行為的表現。

道與德組合到壹起,意義上就發生了變化,就有了道德的新義。

道字變成動詞。

德是由道決定的。有道產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現在人們把道德的意思著重地表現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論妳以什麽道,只要能產生好的德果,人們都是樂意的。

在學術方面,道就是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可以把道德做為壹個德字的意思去應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們只究其結果不問過程。對方不論采取什麽道,表現出來的德是直觀的。

所以,大多情況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壹定社會、壹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壹種特殊的行為規範。

這壹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範。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壹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壹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壹直重視道德問題。

道德是行道積德——實踐真理、發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創造條件、建立機制、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運用科學、實踐真理。積德,就是不斷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追求真理、發展真理。行道積德就是道德。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壹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行道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壹、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指導思想,這是精神條件。二、創造出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保證,在經濟上首先要消滅貧窮與壟斷這兩極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物質條件。三、建立個體與群體行為的和諧制約與激勵機制,就是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與風俗習慣,這是社會運行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普遍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使社會向高度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靠近。

什麽是道德?簡單地說,道德就是人類分辨善惡的標準。那麽道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呢,還是通過後天的教育獲得?心理學家發現,不管種族、信仰和文化背景,人類道德的基本標準是相同的,比如誠實、正直、同情、憐憫是善,欺騙和殺人是惡。而且,人類在嬰兒期就表現出善惡的區分能力,看起來這種判斷善惡的標準是天生的。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把這句話理解為“人生而知善惡”非常貼切。如果說道德與後天教育有關,那麽,為什麽中國這半個世紀以來,樹立了許多道德英雄作為人民的學習榜樣,而並不見得對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準有所裨益呢?到了今天,反而聽到人們在驚呼道德淪喪,出現巨大的誠信危機。例如,這次華南虎照片被質疑造假,甚至“嫦娥”號飛船拍的月面照片也被質疑盜用美國航天局早期的月面照片,這不是很奇怪嗎?

另壹方面,如果壹個社會把本民族傳統的道德體系徹底破壞之後,會不會改變人們對善惡判斷的標準呢?我們知道,文革的“破四舊”運動,對中國整個傳統文化的否定和破壞最為徹底,但我們並沒有看到中國人內在的道德標準有所改變。俗話說 ,“老百姓心中有把秤”,或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把“秤”和“群眾的眼睛”其實就是道德,這“道德”是無法用灌輸某種意識形態或通過破壞傳統文化加以改變。

科學家相信道德存在於大腦的某個部分,甚至可以遺傳。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約舒亞-格林設計了“扳道難題”和“橋梁難題”,當受試者對問題做出選擇時,用核磁***振測試受試者大腦,看看大腦哪壹個區域在解答這個問題時最活躍。

“扳道難題”假設壹條道岔上臥著五個人,另壹條道岔臥著壹個人,壹列火車駛來,現在妳會將道岔扳向哪壹邊?受試者大部分回答是將道岔扳向臥有壹個人的那邊,因為這樣可以有五個人存活,這是理性的選擇。

“橋梁難題”假設壹條鐵軌上臥五個人,壹列火車駛來,這時如果妳把橋上的壹個胖人推下去,擋住火車,五個人就得救。受試者大部分拒絕推下那個胖人,而寧願讓火車壓死鐵軌上的五個人。同樣有犧牲壹個人而挽救五個人生命的選擇機會,但受試者在這兩個“難題”面前選擇結果卻不壹樣,後者,受試者做了情感的選擇。心理學家發現,理性的選擇和情感的選擇是發生在大腦的幾個不同的區域裏,道德的確存在生理學基礎。

心理學家進壹步發現,某些在大腦負責感情的額前正中皮層發生病變的人,就會喪失道德判斷的能力,對“橋梁難題”大都傾向於理性的選擇.

在壹個健康的社會裏,無論是個人或壹個政府,他們對類似“難題”的選擇是遵循造物賦予人類天賦的準則去選擇,什麽時候應該用理性來選擇,什麽時候應該用情感來選擇,基本上能恰到好處,這樣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和進步。

以上兩個心理學家設計的“難題”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例證。例如,某年黃河發洪災,堤壩隨時可能決口,現在必須分洪,於是選擇壹個小村莊作為分洪出口,這就是犧牲局部顧全大局的選擇。政府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理性的,可以認為是合理的,盡管在情感上人們是很不願意那樣做,因為對那個村莊的人來說是不道德的

再如,壹個村莊有幾百畝地被開發商看中,政府決定將這塊土地賣給開發商,但給農民的補償不足以維持他們將來的生計,於是農民組織起來要求提高補償。現在政府面臨這樣的選擇:壹是派出特警鎮壓,將農民打傷、打怕、打垮,最後達到征地的目的。二是通過和平談判,給農民合理的補償。

第壹個選擇是理性的,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提高農民的補償會減少政府的賣地收入,同時可能損害開發商的利益而導致項目流產,這勢必影響當地政府的GDP的政績。第二個選擇是情感的,從道德的角度考慮,政府和商人不願看到失地農民的悲慘遭遇,意識到政治和商業的最終目的是造福於人,而非制造苦難。

顯然,在文明的社會裏,人們願意看到後壹種選擇,然而中國的現實是理性的選擇壓倒了情感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得天下者皆冷酷之徒,按心理學家的說法,在中國,有額前正中皮層發生病變的人易成就大事業,而有仁慈之心者多壹事無成,這不能不是吾國吾民之不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