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朝俄密約事件的第壹次密約事件

朝俄密約事件的第壹次密約事件

1884年12月初,朝鮮的親日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很快政變就被清廷駐朝將領袁世凱率軍鎮壓。日本因卷入這場政變,因此與中國的關系頓時變得緊張起來,風傳中日即將於朝鮮半島開戰,高宗李熙和閔妃對此感到不安。於是穆麟德趁機建議說:“俄國之為鄰國,宜預請該國,萬壹日清在朝鮮開啟戰端之日,務仰該國之保護。” 他在1884年12月14日與禮曹參判徐相雨壹起訪問日本,在與日方談判之余,會見了俄國駐日公使達維多夫(Алексей Павлович Давыдов),明確提出把朝鮮置於“俄國保護國”(русский протекторат)的地位,並派遣士兵保護高宗。 這是朝鮮方面首次對俄國提出的“保護”要求。達維多夫沒有當即答應,而是派參贊士貝耶(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Шпейер)訪問朝鮮,以探明朝鮮的形勢與朝鮮政府的意圖。1884年12月30日,士貝耶抵達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1885年1月1日覲見高宗,他還在漢城與中日代表接洽,並特別會見了穆麟德。穆麟德又壹次極力慫恿俄國保護朝鮮,他說雖然朝鮮感激清軍平定甲申政變,但朝鮮需要更強大的保護者,故希望俄國視朝鮮如保加利亞而予以保護;如果俄國不想這樣做,那麽就把朝鮮變成比利時那樣的中立國作為回報,朝鮮租借給俄國壹個不凍港(如迎日灣)作為軍港,雙方為此要簽署秘密條約。 但是,士貝耶只是來探明情況的,並沒有締約的委任,故朝俄雙方未在這時達成密約,不過這為後來的朝俄密約做好準備。

士貝耶回日本後,通過駐日公使達維多夫將朝鮮的情況報告給外交大臣吉爾斯。吉爾斯在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上奏中認為俄國若答應朝鮮的請求“既要和中國發生沖突,也會激化和日本的關系,這要求我們很努力,並要做出壹定的犧牲,而這些付出大概勉強同我們獲得的有限的好處相抵消”。 所以那時俄國很矛盾,壹方面不想放棄這次插手朝鮮的機會,另壹方面又擔心激化和其他國家的矛盾。經過壹番權衡後,決定既不給朝鮮正式承諾,也不讓朝鮮失去希望。接下來外交部指示達維多夫,讓其在處理朝鮮問題時遵循這樣的原則:在確信保護朝鮮不會和中日發生沖突前不采取行動,對朝鮮提出的保護請求,要向其表示,俄國駐朝公使韋貝爾到任後與穆麟德商量出壹個保護朝鮮安全的萬全之策。

就在穆麟德、士貝耶往來於漢城與東京的同時,朝鮮高宗又派出了近臣金鏞元、權東壽、金光訓、申先郁四人為密使,於1885年2月11日由朝鮮慶興府渡圖們江潛入俄境,向俄國邊境當局遞信稱:“盡管朝鮮和日本訂立了條約,但是由於發生了暴亂事件(甲申政變),我們現在不指望它的友誼;至於中國,雖然它把我們國家變成它的保護對象,但是我們對它也不抱有希望。我們把目光轉向了貴國……”他們還表示:“朝鮮不希望請中國人來防衛,因為我們懼怕清軍的強化和完全的隸屬”。 俄國沙皇聽說後要求濱海邊疆州當局保護朝鮮,滯留俄國的另壹名朝鮮人趙重協(後改名趙重應)則抄錄了這份敕諭,內有“命皇城(指北京)之大臣出使朝鮮,批準國書陸路通商壹事,專任此大臣與朝鮮政府相議,審度利害,務使朝鮮有利無害”“命東海濱省將軍及東海水師諸大將自行駕駛兵船,巡視朝鮮沿海,盡心保護,無受他國侵犯”等內容。 朝鮮與日本與1885年1月9日簽訂《漢城條約》,其中第壹條規定朝鮮派使臣攜國書到日本“表明謝意”,於是朝鮮政府任命徐相雨為全權大臣、穆麟德為副大臣再赴日本。穆麟德受閔妃集團委托,負有與日本政府交涉引渡金玉均、樸泳孝諸人及引進俄國勢力以對抗中日這兩項使命。2月15日,徐相雨、穆麟德壹行抵達日本東京,4月5日返回朝鮮漢城。在使團滯留日本的期間內,穆麟德與俄國駐日公使達維多夫當面提交了有自己簽名的德文備忘錄,備忘錄中有“朝鮮王國只有被置於比這(中日)兩國更強大的第三國的保護之下,才可能有正常的發展,而這個國家只能是俄國”的言辭,備忘錄還寫道:“俄朝關系如何決定——是對日中兩國使朝鮮中立化並保全之的俄、日、中三國協定或者保證、關於軍事性保護的協定或者保證朝鮮獨立的壹般性保護——選擇哪壹項必須聽憑俄國政府的決定。……在日本提出的要求中,包含讓中國把軍隊撤出朝鮮的條款,日軍也壹定會和清軍同時離開漢城,由此就產生了朝鮮需要本國的軍事組織的問題,招聘歐洲人教官也在所難免。” 由此可知穆麟德已從由主張俄國單獨保護轉變為中日俄的***同保證,並加入了聘請俄國教官訓練朝鮮軍隊的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他對形勢的判斷由中日開戰轉變為中日撤兵所致的。隨後穆麟德與達維多夫、士貝耶展開秘密談判,最終簽訂了所謂的“朝俄密約”。這份“密約”未任何載於任何檔案資料,只能從後面的交涉中了解相關內容,而主要內容則在於聘請俄國軍官4名、士官16名為朝鮮訓練軍隊,朝鮮因財力短缺,可能會讓出利權以抵付俄國教官薪俸。

就在此時,發生了英國強占朝鮮巨文島的事件,巨文島事件促使俄國對“朝俄密約”作出迅速反應。俄國外交大臣吉爾斯在1885年5月7日上奏沙皇時強調:“我們在朝鮮最終目的不是取得同其他國家同樣的地位,而是在這個國家確立我們絕對的影響力,取得這樣的結果不僅會對我們太平洋地區產生有益的影響,還會影響其他國家。朝鮮對於我們在遠東的地位而言,如果不是危險的鄰居,那麽就是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我們不得不顧及的鄰居。” 5月16日,穆麟德會同嚴世永為處理巨文島事件第三次渡日,他利用這個機會在長崎致電達維多夫公使,表示朝鮮國王已經同意了“朝俄密約”,請按既定計劃實行。而此前,達維多夫就已經收到了關於沙皇敕裁“朝俄密約”的通報,遂於5月18日派士貝耶再赴漢城以履行“朝俄密約”的內容。 然而,此時朝鮮國內的事態發生了變化。此前在高宗和閔妃的授意下,由穆麟德和金鏞元等人分兩路行動,進行勾結俄國的秘密外交,朝鮮政府及中日等各國毫不知情。但是金鏞元、權東壽等人的行動被中國吉林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偵知,遂由吉林將軍希元轉咨北洋大臣李鴻章,李鴻章乃於1885年6月5日命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質問朝鮮。 在此稍早前,金鏞元等人的活動也被朝鮮內部知情人告發。 當時的朝鮮政府主要由金允植、金炳始等“事大黨”(親華派)把持,因此均不同意聯俄,此事遂敗露了。朝鮮高宗對此矢口否認,外務督辦金允植則招來趙重協(趙重應)、金光訓、申先郁對質,最後把他們及金鏞元等5人流放了事。

金鏞元等人的詭秘行動東窗事發以後,高宗和閔妃迫於中國及朝中事大黨的壓力,不得不暫時放棄聯俄的計劃,再加上《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已經締結,中日將同時從朝鮮撤軍,戰爭陰雲消散,因而貪圖茍安的高宗和閔妃也就不再堅持引俄自衛了。但是士貝耶並不了解朝鮮的變化,仍按原計劃出使朝鮮,於1885年6月9日抵達漢城。士貝耶來朝後的第壹件事就是和穆麟德秘密制定了《俄國陸軍教官招聘協定細案》。穆麟德害怕朝鮮政府中的事大黨官員反對,沒有經過朝鮮政府,直接秘密將此《細案》呈給了國王。但是穆麟德所托呈約稿之人將約稿內容報告給了外務督辦金允植,於是繼金鏞元等人的活動後,穆麟德的行動也跟著敗露了。金允植知道了此事後聯合金宏集(金弘集)、金炳始等人向國王力諫“此非小事,萬不可輕準” ,阻止國王接受。但是高宗不想放棄此次“引俄”的機會,秘密派了三個近臣去見士貝耶。這三人告訴士貝耶,國王同意接受俄國軍事教官,但是由於事大黨的掣肘不得不秘密進行,國王近稱臣和士貝耶約定:高宗會見士貝耶時,先不提聘請俄國軍事教官的事;士貝耶離開漢城時,高宗會給他壹封聘請俄國軍事教官的親筆信,等俄國軍事教官來朝鮮己成為事實後,高宗再命令政府簽署聘請俄國教官的正式協議。

兩天後高宗的計劃變了,讓士貝耶先和金允植談判,若不能成功的話,高宗再給士貝耶壹封聘請俄國教官的親筆信,高宗讓近臣將這個計劃秘密通知士貝耶。士貝耶只好和金允植在外衙門進行談判,***會談了三次(6月20日、6月24日、7月2日),士貝耶按照事先在日本與穆麟德的約定,強迫朝鮮接受俄國教官練兵,質問朝鮮外衙門為何要將朝俄密約泄露給中國人,穆麟德在此期間也為士貝耶鼓噪說:“十中國無如俄國,何恃其不可恃而不恃其可恃?竊為朝鮮危之。此約未成,中國必百方阻之,此約已成,中國亦無如之何”,“朝鮮政府每事屈於人,何獨逞強於俄國乎?” 金允植則不為所動,獨當壹面,強調“朝俄密約”是穆麟德的擅自行動,以士貝耶沒有俄國正式委任狀及朝鮮已決定聘任美國教官為由,拒絕談聘請俄國軍事教官問題,最後士貝耶無功而返。 6月22日,士貝耶又覲見高宗,試圖通過國王的渠道來解決此事,誰知高宗竟然拒絕了士貝耶的要求,後來也沒有按秘密約定的那樣給士貝耶親筆信。金允植也在談判期間展開外交活動,壹方面向中國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和日本駐朝代理公使高平小五郎發出照會,請求居中調停,阻止俄國的舉動,另壹方面則催促美國派教官來朝,以化解俄國的圖謀 (自1883年以來朝鮮壹直請求美國派遣教官,但因美國反應消極而壹度中止,朝俄密約事件後再度提起),甚至中日兩國在朝鮮的代表也請求美國趕緊派教官來。 士貝耶在漢城四面楚歌,黔驢技窮,遂於1885年7月7日灰溜溜地離開朝鮮回日本去了。此前俄國軍方對向朝鮮派遣軍事教官很感興趣。士貝耶到朝鮮後不久,陸軍部長萬諾夫斯基就迫不及待地要派軍事教官去朝鮮,經上級批準後,他派什奈烏爾中校為團長的軍事代表團去朝鮮了解朝鮮軍隊的現狀及對軍事教官的需求情況。在士貝耶離開朝鮮後,沒過幾日什奈烏爾中校軍事代表團就來到漢城,鑒於士貝耶和朝鮮沒能達成什麽協議,他們壹行很快離開了朝鮮。

士貝耶剛走,高宗就派吏曹參判南廷哲來到中國天津見李鴻章,商定對俄方針及要求清軍暫緩撤軍。 1885年7月20日,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又委托駐華公使榎本武揚將自己擬的《朝鮮外務辦法》八條獻給李鴻章,這實際上是日本調整對朝、對華政策的壹個體現,裏面全是承認中國宗主權的內容及教中國如何防俄的問題。 由此可見日本為了成為朝鮮半島最終的大贏家而采取的靈活策略,即先假借中國之手抵制強大的俄國,避免俄國攪局,其後再打敗中國。此後清廷在朝鮮行事基本與《朝鮮外務辦法》吻合,李鴻章在第壹次朝俄密約事件後所撰的《復朝鮮國王》也多有引用《朝鮮外務辦法》的內容。不久,李鴻章下令罷黜第壹次朝俄密約事件的關鍵人物——穆麟德,以美國人墨賢裏(H.F.Merrill)和德尼(O.N.Denny)取代穆麟德,分別任朝鮮海關總稅務司和外交顧問。另壹方面,李鴻章也知悉了高宗和閔妃的貳心,便於1885年10月放回了壬午兵變後壹直軟禁在中國的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借以牽制高宗和閔妃。同時,又任命負責護送大院君的武官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以三品道員的頭銜監視朝鮮,加緊對朝鮮的控制。第壹次朝俄密約事件就以這樣的結果這樣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