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壹作文 (壹)
知行合壹,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我們常常會說知行合壹、行勝於言。但這些還僅僅停留在話語上,沒有化為我們切實的行動,沒有化為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實講,這壹條是中國文化的重點,也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點。《中庸》裏有壹句話:“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簡單的意思是說:有壹些人道理聽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卻因為氣力的原因,結果就半途而廢了,而我(孔子)卻不會停下來。
講作文的時候,壹些媽媽講: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來就好難啊!這是壹個問題。在生活中、工作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廢。壹個人要想有所作為,思想上、意識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識上搞懂了,還僅僅是開始,如果沒有行動,思想上意識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謂: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論語》中,孔子曾經承認過,自己在識人方面有過失誤。他說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時候,是聽其言,信其行。後來糾正了這個觀點,對壹個人的認識,要聽其言,觀其行。我們通常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壹是喜歡聰明的人,而不太喜歡相對較笨的人。二是喜歡通過壹個人的語言,來判定這個人是聰明還是愚笨。這樣識別人、斷定人,往往會造成很大的誤判。看壹個人語言的表達、思想上的認識是壹個方面,但更重要的,還要看行動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證其思想、意識。不能簡單地憑壹個人語言的表達,來斷定壹個人的好壞智愚。
有壹些媽媽講,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來好難啊!這話跟沒說壹樣。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認自己很笨,但做起來好難啊——似乎又在否認自己很聰明。反過來講,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說自己很聰明;但做起來好難啊——其實在進壹步證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壹個有成就的人,絕不是僅僅從思想上明白的人;壹個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實施行動的人。正所謂:心動不如行動,也是這個道理。而我們往往犯的壹個低級的錯誤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動上加以實施。我們在生活中知人識事,也會犯壹個簡單而低級的錯誤,對別人、對外物,我們常常是聽其言,信其行;對自己呢,則常常是講其言,不去行。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三個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們通常用英語講:JUSTDOIT,而不是說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說明了行動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轉換在行動上,那是壹點意義也沒有的。正如壹個不會遊泳的人,無論他寫出多麽高深的遊泳理論、教材,這樣的理論與教材,也是沒有用的。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從知與行的觀點來看,愚公的愚——愚在沒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確實有理由,認為這樣的搬山行為是愚蠢的。但是反過來講,最後的結論證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為愚公聰明就聰明在行動,而智叟的愚,就表現在光是腦袋靈光、嘴皮滑溜,卻沒有行動。所以講,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識上的智,也不要僅僅是停留在嘴頭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識上、嘴頭上的智與知轉化成行動上的智。這是聰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壹是中國教育的重點。過去,在古人的'學習中是要把這個思想貫穿始終的。比如《三字經》的第壹章中有:人不學,不知義。親師友,習禮儀。在這壹章中,壹上來並沒有講如何知某數,識某文。“人不學,不知義”講的是學習的目的——要知義。怎麽知義呢?要“親師友,習禮儀。”“親師友,習禮儀”不是知識的範疇,而是行動的範疇。
我們這壹代,我們總是在講知。我們的下壹代,對於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對於行的理念的熏習,就更加的少。我們的下壹代,他們做數學、做習題都在講知,但是,他們當中又有幾個能好好地做壹下化學試驗?能認真地對待物理實驗呢?他們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背得滾瓜爛熟,可是把他往鬧市裏壹丟,十有八九找不著姥姥的家門。做題能力很強,動手能力卻很差。選擇答案做得很好,創新能力卻幾近喪失。
“四書”也好,“五經”也好,在經典文化中,知行合壹都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們講到了《論語》中的“聽其言,觀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讀書示子聿》裏有壹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們讀《戰國》,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了解了這些典故,對於理解這個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教育,害人不淺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壹邊,這個危害實在太大。就好像是壹棵樹的成長,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壹不可。而現在我們都只在強調“知”,而對於“行”卻幾乎忽略不計,這樣長出來的樹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經》中,為什麽壹開始就要講親師友,習禮義?在“親師友,習禮儀”的基礎上,才會去知某數,識某文,講的就是知行合壹。只有知,沒有行的教育,那是壹個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識在頭腦裏打轉,在眉毛間展示——眉頭壹皺,計上心來,那是要吃虧的。說嚴重壹些,那是要倒黴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講——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這樣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別說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我也是不會做的。壹個人的成功,絕對是做出來的。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講、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壞了嗓子,幾人能識,幾人能知呢?知行合壹,這個理念的種子,千萬千萬要從小就種在孩子們的心中。從小不種下這個種子,到大了,那就有問題了。
現在網絡裏流行壹些公知。說兩個例子:壹個是前不久的毒膠囊事件,居然有專家出來講,壹天吃六個這樣的膠囊對人體無害。這樣的知識分子可以說喪失了做知識分子的良知,從理論上講,興許是不要緊的,但是,從“行”上來講,那是在挑戰公眾的生活常識。第二個例子,湖南有壹個地方,因為洪水橋塌了,死了五六個人,而這座塌掉的橋,從內部結構看幾乎看不到什麽鋼筋。但居然,會有專家出來講,塌橋很正常,公眾不必大驚小怪。
他們玩弄的是學識,玩弄的是數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學,是屬於聽其言的“言”。而對於行而言,對於民眾的心理承受,對於民眾的心理關註——“行”而言,他們簡直就是白癡。這些人從根子上講,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對於“行”的教育,幾乎是空白。就如三國時期的馬謖壹樣,說起來頭頭是道、彬彬有“理”,實則來講,他們沒有壹點社會常識,沒有壹點道德常識,沒有壹點倫理常識。這些光知道數據,知道科學,知道概念的人,就是危害社會的人。
所以,我們要從根子上,真正地讓孩子們從小就有知行合壹,行勝於言的意識。這個意識的樹立,要從我們在座的家長做起。不能只是簡單地說: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學作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簡單地說:聽了課,老師講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是不親身實踐壹下。知識與知道是有區別的。知識只存留在大腦的記憶裏,而知“道”是經過實踐轉化的壹種能力。只知不行,是謂知識;知而行之,是謂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千千萬,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這是作文的學習方式,也是工作、生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講執行力,而學習作文如果沒有執行力,沒有行動力,也是萬萬不可的。
知行合壹作文 (二)
顧名思義,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俗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壹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跡發生。如果妳真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跡,因為妳自己本身就是奇跡,妳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跡也無法幫助妳成功。
我總是在等,等壹個好的時機,等壹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壹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麽?真的能等到麽?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壹等就耗費了我們壹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妳還有機會反駁麽?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壹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壹輩子都幹不不了壹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麽壹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麽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壹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臺;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麽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麽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壹句話就是:我當時真該那樣去做,卻沒有去做。
我也曾經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是她,王雨寒璐,壹個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雖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讓我有了動力,知道自己絕對不可以再放縱自己,整天悠哉遊哉,我必須去做,想到就行動,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試問,我還有多少個明日呢?幾千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為自己感到高興,因為我做到知行合壹了。壹開始,確實不容易,但是有這麽個讓我倍感壓力的對手,我不怕了,真誠的對妳說聲謝謝~!希望有壹天我們可以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知行合壹作文 (三)
知行這個詞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來了,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壹說。所謂的知就是自己腦子中的知識,行是實踐。而知行合壹就是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
知行在當代社會幾乎是無處不在,上到大企業的老板,下到普通電工都在運用著自己腦子中的知識去實踐,去摸索。而只靠動動嘴,動動手就財運滾滾的人也只是鳳毛麟角。就算是騙子也要去創新騙人的手段。
公元前208年的紙上談兵的故事,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它講述的是趙國趙奢的兒子趙括帶兵打仗卻只按兵書辦事不去變通從而兵敗的故事。這故事很直接的告訴了我們知行結合在壹起是有多麽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談是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的。就像人們在當時改良蒸汽機壹樣,如果只是去談論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決它在實際生產當中的問題,也就沒有後來的瓦特和改變世界面貌的工業革命。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廢寢忘食發明永動機,花了十年時間,最終沒有成功。因為“永動機”根本不可能存在,這種假設本身就違背了物理學上的質量守恒定律,因此單獨從發明永動機的目的而言,這是無意義的。
焦耳的作為壹個科學家,知識的淵博遠遠高於常人但她在決定做這項研究是卻犯了糊塗,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最後無功而返。小孩子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等等。這壹切都是在“行”的驅使下獲得的感受,只有“知”讓他們知道,火不能去碰,冰不能常握,糖不能多吃,石頭不能硬碰。知行結合為壹體,妳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其實知行合壹,其實是壹種處事的態度,不要還沒做就開始在自己頭腦中虛構,而要壹邊做,壹邊總結,最終讓自己壹步步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