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1月出祁山,後因街亭兵敗退軍;
228年12月出散關攻陳倉,20余日未下糧盡退兵;
229年春,進攻占領陰平、武都兩郡而歸,雙方未交戰;
231年2月出祁山,後因糧盡退兵;
234年經斜谷出五丈原,後因諸葛亮病死而退軍。
另有230年7月防禦魏軍對漢中的進攻,雙方因大雨未交戰,後來蜀軍的反擊作戰史書未記載諸葛亮直接參加。
本文從軍事歷史的角度對其中的第五次北伐戰役進行壹些分析,其中壹些分析與目前普遍認同的觀點不同,特提出來討論。
壹、 戰役前的局勢
蜀國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後,已經有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沒有大的軍事行動了。因此蜀軍此時不僅已經補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戰消耗,估計實力還有所增強。其中233年進行了平定南夷豪帥劉胄反叛的小規模作戰。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馬將糧草運輸至斜谷口壹帶,並沿斜谷建立糧倉,為下壹步的軍事行動做好了準備。
魏國在西線壹直采取守勢,沒有與蜀國發生大的沖突。但是在東線,這兩年連續與吳國有中等規模的作戰。
吳國在這段時間裏,壹直不斷向魏國發動中等規模的軍事行動,其中233年吳主曾親自出動進攻合肥新城,沒有獲勝。
鑒於以前吳蜀雙方對魏軍事行動的不統壹,此次專門進行了協調工作,約定雙方同時發動大規模進攻,使魏軍東西不能兼顧。
二、戰前雙方部署
由於此前蜀軍連續多次進攻魏關隴地區,魏國已經逐步在該地區建立了穩定的防線。當時雙方在關隴地區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軍:大將軍司馬懿、楊武將軍郭淮率西線主力兵團屯於長安壹帶,5萬人左右;
征蜀護軍秦朗(由魏明帝派來增援)率2萬人隨後趕到戰區;
另外在隴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約還有防禦部隊1~2萬人,由於距離遠,沒有參戰。
故魏軍在西線的總兵力約9萬左右。其中參加本次戰役的兵力為7萬人左右。
由於近三年西線沒有什麽軍事活動,所以魏軍在西線保持的基本兵力屬於中等水平。考慮到魏軍利用秦嶺有利地形作防禦作戰,這些兵力已經足夠了。《中國軍事史》則估計魏軍兵力不少於7萬人。但是準確數字無記載。根據魏明帝嚴令司馬懿在西線堅守不戰,估計在西線是蜀軍兵力占有壹定的優勢。
蜀軍:蜀漢丞相諸葛亮、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魏延、護軍楊儀、征西將軍姜維、討寇將軍何平、將軍馬岱等統大軍出斜谷進軍關中,
總兵力約10萬人。(根據《資治通鑒卷七十二》和《晉書宣帝紀》的記載)
由於吳蜀建立了同盟關系,蜀軍可以集中所有兵力與北線,除去漢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壹些部隊外,其余應都在這裏了。由於蜀軍前面恢復了近三年的時間,總兵力應當在12萬左右。
(關於雙方兵力的詳細探討見後文)
蜀軍戰役企圖:考慮到陳倉已經成為堅固的要塞,而遠出隴右難於及時形成對魏國的威脅和與吳國的協同進攻,加上魏軍兩線作戰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戰役,諸葛亮冒險出斜谷直接進攻關中的中部地區。
魏軍戰役企圖:由於東、南線吳軍的三路進攻對魏國威脅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戰吳軍對合肥、襄陽、廣陵的進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線,在西線依托有利地形和兼顧營壘堅守,以盡量避免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
三、 戰役實際進程
在第壹、二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從第三次北伐開始,改變了基本戰略——不以奪占魏國城市為重點,而是以圍困魏國戰略要點,誘使魏軍來援,自己控制強大的機動兵團以求在野戰中殲滅魏軍的主力。本次戰役諸葛亮依然采取這壹戰略,希望尋求魏軍主力決戰。
公元234年2月,蜀軍開始自漢中沿斜谷向關中地區進兵。由於秦嶺谷道崎嶇難行,直到4月蜀軍才到達關中的郿壹帶。
此時,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築壘堅守。
司馬懿認為,如果蜀軍依山東出武功,魏軍的形勢將比較困難;若蜀軍西上五丈原,則魏軍就沒有什麽危險了。
諸葛亮率軍出谷後,看到魏軍已經沿河築壘堅守,於是西上五丈原。
魏將軍郭淮認為蜀軍下壹步將自五丈原北進,占領北原,以切斷隴道,威脅魏國的隴右與關中之聯系,迫使魏軍與其決戰。因此建議搶先占領該地。司馬懿於是派郭淮率部進占北原。
當郭淮占領北原後正在修築堡壘時,蜀軍前軍已經開始向北原進攻了。在郭淮發起反擊後,蜀軍的這壹計劃沒有成功。
接著,諸葛亮率大軍假裝向西前進,許多魏將均認為蜀軍將進攻西面的防區。郭淮判斷蜀軍如此明顯地西進,必定是聲東擊西,希望魏軍主力西援,好趁機向東進攻陽遂。果然後來蜀軍趁夜猛攻陽遂,雙方會戰於積石壹帶,由於魏軍已有準備而蜀軍沒能成功。
這時的形勢是:蜀軍在五丈原壹帶的渭河南岸地區占據了壹塊陣地,其東面是司馬懿的主力沿渭河壹線築壘堅守,其北面是郭淮軍依托北原的地勢築壘防禦,其西面是堅固的陳倉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漢中的斜谷。
期間,雙方還發生壹些局部作戰:
魏軍利用河水泛濫把部分蜀軍隔離在武功水東岸的時機,出動萬人想壹舉殲滅這部分蜀軍(虎步監孟琰帶領的部隊),但是諸葛亮壹面組織隔河部隊以弓箭支援東岸,壹面快速架設橋梁聯系兩岸部隊,從而挫敗了魏軍的企圖;
魏軍又派出機動部隊襲擊蜀軍後方,斬五百余級,獲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從5月到8月,諸葛亮多次向魏軍挑戰,但是魏軍堅守不出,這樣渡過了100多天。期間諸葛亮考慮到魏軍希望等蜀軍糧盡自動撤兵,於是在當地進行屯田。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中。蜀軍開始撤退。司馬懿得到消息,開始準備發起追擊,結果被蜀軍反旗鳴鼓所欺騙,擔心蜀軍強力反擊,又放棄了追擊。等到得知確實情報後,蜀軍已經安全撤走了。
司馬懿繼續派出追兵,壹直追擊到赤岸,而蜀軍已經快速撤走,沒有取得什麽戰果。
整個戰役到此全部結束。自234年2月到8月***歷時7個月。
四、 我的分析
實際上,本次戰役基本沒有發生什麽全局性的重大的交戰。由於魏軍采取了堅守戰術,使蜀軍速戰速決、要求兩軍正面決戰的企圖完全失敗。從戰役企圖的實現來看,應當說魏軍完全達到了戰役企圖,而蜀軍完全沒有達到戰役企圖。所以說本次戰役蜀軍的行動是不成功的。雖然在最後的撤退階段有壹些表現,也只能是保證蜀軍不受大的損失而已。
那麽,為什麽蜀軍的作戰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呢?
在總體方面,有許多文章已經做了詳盡的分析,大致上是在政治戰略、經濟和整體軍事力量方面蜀國已經明顯處於下風,使其每次作戰都必須全力以赴,投入絕大部分的主力,因此不敢冒險。
在軍事方面,有以下戰術上的問題:
1、 由於蜀軍是遠隔秦嶺到關中地區作戰,應當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而如果壹旦形成相持的局面,最後失敗的必然是蜀軍。
2、 如果要想速戰速決則必須出奇謀,進行壹些冒險的行動,這樣才能調動魏軍,從中尋找戰機。而只采取壹些平穩的作戰行動,是無法打破平衡的。
3、 蜀軍在戰區的行動均被敵人預料到,是蜀軍無法取得戰役主動權的關鍵。其中兩次戰術進攻均被郭淮識破了真實企圖。
4、 雖然蜀軍在兵力上占有優勢,但是並沒有絕對優勢,而且進入關中平原,更有利於魏國兵種優勢的發揮。
5、 諸葛亮把10萬大軍囤積在只有十幾平方公裏的狹小區域內,三面受敵,根本無從施展和進行戰術行動,沒有能發揮出兵力的優勢。
五、 幾個特別的問題:
1、 雙方兵力對比的研究
蜀漢方面:
——二年,亮又率眾十余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晉書宣帝紀》)
這是最直接的蜀軍進攻兵力的歷史記載。以諸葛亮的智力才能,蜀漢的總兵力自然要比即將滅亡的蜀漢時期要多,這壹點想來大家壹定都贊同。因此此時期,蜀軍總兵力在12-13萬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麽蜀漢方面是否在其他地方還有重兵呢?答案是沒有: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就已經把江州的主力2萬人抽調到了漢中,這樣東面不會再有很多的兵力了。同時本次戰役是與吳國聯合進攻曹魏,也沒有必要在江州還部署大量軍隊。
——南面,壹年前平定了豪帥劉胄的叛亂,此時基本太平無事,兵力也不會多;
——成都留守,根據《三國誌蔣琬傳》記載:“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裏,延死問至,乃旋。”我們可以知道,在成都留守的僅僅只有後主的宿衛軍了,因此在前線出現變故時,蔣琬竟然無兵可掉,只能帶領僅有的宿衛營北上。
由此可知,如果諸葛亮時期,蜀軍總兵力有12萬以上,那麽這次諸葛亮是集中所有可以使用的兵力發動了北伐。兵力10萬是完全可信的。
提問人的追問 2010-05-02 15:47
復制得好快
問問團隊史海泛舟***1人編輯答案 2010-05-02 15:46 ·[諸葛亮傳]>第六章 初出茅廬
·[諸葛亮傳]>第七章 舌戰群儒
·[諸葛亮傳]>第八章 智激周瑜
·[諸葛亮傳]>第九章 草船借箭
·[諸葛亮傳]>第十章 借東風
·[諸葛亮傳]>第十壹章 智算華容道
·[諸葛亮傳]>第十二章 三氣周瑜
·[諸葛亮傳]>第十三章 巧布八陣圖
·[諸葛亮傳]>第十四章 七擒孟獲
·[諸葛亮傳]>第十五章 上表伐中原
·[諸葛亮傳]>第十六章 空城計
·[諸葛亮傳]>第十七章 討魏再上表
·[諸葛亮傳]>第十八章 造木牛流馬
·[諸葛亮傳]>第十九章 火燒上方谷
·[諸葛亮傳]>第二十章 五丈原隕星 那時花開 匿名 回答采納率:35.4% 2010-05-02 15:48 壹.火燒博望博 諸葛出道的第壹戰
曹操派夏侯敦領兵十萬伐新野
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
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引壹千軍往豫山埋伏,等
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
其糧草。翼德可引壹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
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
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於樊城取回趙雲,令為前部,
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壹軍為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
在夜黑風高的夜晚,夏侯輕敵引兵追殺,到了博望坡小道上,李典看到路窄,兩旁都是樹怕埋伏,夏侯小看敵人不聽李典話,後種關羽的埋伏,自己士兵很多都被自己人給踐踏死,後面有火斷歸路,前面張飛引人擋住去路,小將夏侯蘭戰死
二.火燒新野 博望坡戰敗後曹操又起兵五十萬,兵分五隊,要踏平江南。因為荊州劉表的夫人 小兒投降曹操所以劉備必須放棄新野,撤往樊城!留了趙雲帶兵埋伏與新野城中,曹仁領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紮。夜來時分,城中火起,趙雲領兵趕來混戰。曹兵死傷無數
三.赤壁之戰 曹操知道劉備,孫權聯合後領大軍80萬打孫權,以為孫權拒絕曹操的邀請聯盟,兩兵相持赤壁,曹操士兵是北方人所以大多會暈船,謀士獻計可將戰船用鐵鏈連接在壹起,才能如屢平地,黃蓋用哭肉計詐降,在夜晚起東風的時候帶士兵在船上放滿稻草然後快接近曹兵戰船時點燃船順風使向曹船,火燒曹兵戰船,曹兵不會遊泳下水會死,在船上又會被燒死沒路走死傷無數
四.諸葛安居平五路 劉備剛死後曹丕打算趁機滅蜀,司馬懿獻計可兵分五路,五路大兵,來取西川;
第壹路,曹真為大都督,起兵十萬,取陽平關;第二路,反將孟達,起上庸兵十萬,犯漢中;第三路,孫
權,起兵十萬,取峽口入川;第四路,孟獲,起兵十萬,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軻比能,起羌兵十萬,犯西平關!如果成功蜀國必亡!蜀國上下驚慌失措!諸葛說自己生病所以閉門不出,後主極其憂心,就跑去找孔明,孔明閉門不出卻已經開始行動退敵了!孔明對後主說:
西番國王軻比能,引兵犯西平關;馬超祖籍西川,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馬超為神威天將軍,諸葛派人星夜馳檄,令馬超緊守西平關,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換,以兵拒之:此壹路不必憂矣。又南蠻孟獲,兵犯四郡,臣亦飛檄遣魏延領壹軍左出右入,右出左入,為疑兵之計:蠻兵惟憑勇力,其心多疑,若見疑兵,必不敢進:此壹路又不足憂矣。又知孟達引兵出漢中;達與李嚴曾結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時,留李嚴守永
安宮;臣已作壹書、只做李嚴親筆,令人送與孟達;達必然推病不出,以慢軍心:此壹路又
不足憂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陽平關;此地險峻,可以保守,臣已調趙雲引壹軍守把關隘,並
不出戰;曹真若見我軍不出,不久自退矣。此四路兵俱不足憂。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調關
興、張苞二將,各引兵三萬,屯於緊要之處,為各路救應。此數處調遣之事,皆不曾經由成
都,故無人知覺。只有東吳這壹路兵,未必便動:如見四路兵勝,川中危急,必來相攻;若
四路不濟,安肯動乎?臣料孫權想曹丕三路侵吳之怨,必不肯從其言。雖然如此,須用壹舌
辯之士,徑往東吳,以利害說之,則先退東吳;其四路之兵,何足憂乎?後派鄧芝去說服東吳,後聯合東吳
五.七擒七縱 為了平定中原無後果之憂 諸葛親自帶兵深如不毛之地平南方 為了使南方心悅誠服 七次捉放孟獲,孟獲深深的被諸葛征服,發誓南方永遠不造反
六.六出祁山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這是第壹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陜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陜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陜西省城固縣東)、赤阪(陜西省洋縣東二十裏)。時大雨三十余地,魏軍撤退。
5、同年(230),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壹帶)。
6、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壹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7、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陜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人們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閑話》中的說法,稱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鉅稱諸葛亮四次北伐,未記建興七年出兵。 6次都是失敗 不過第壹次形勢較好 不過最差當然是最後壹次 連 命都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