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錢定平的演講

錢定平的演講

錢定平教授具有北大理科(數學)與復旦文科(語言學)嚴格的雙重學術訓練,又常年在歐美大學的理學院任教。不過,這些經歷始終掩藏不住他在文學上的才能。在北大時,他就深受“五四”詩人、德語大師馮至先生的賞識,被喻為當年北大三才子之壹。在復旦做研究生時即潛心閱讀美國哲人、語言學家兼計算機科學先驅喬姆斯基(N. Chomsky)的原作,改革開放後隨即赴美研究。後來他在歐洲多年,且同時在大學的文學院與理學院擔任教席,壹時傳為佳話。他所教授的除“中國文學德文、英文翻譯選讀”外,都是與新興與電腦科學有關的認知科學( Cognitive Sciences)有關課程,如人工智能與計算語言學等,並創導理科當作文科教(Teaching Sciences as Liberal Arts)的新穎教學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幾年前經常回國居住,錢教授未忘“舊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他寫小說,也寫散文隨筆,又作符號學、跨文化和外國文學研究,偶爾也試筆從英文、法文和德文進行文學翻譯,他翻譯的德國小說《朗讀者》熱銷已達幾十萬冊。目前,錢教授還在研究中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壹心想要追索中國文明之性格的最初緣起和中國歷史的DNA,即將出版《蚩尤猜想》。十年來他已經出書20余種,還有報刊雜誌上多篇文章,達四、五百萬字之譜。

在他的精神勞動中,錢教授著重把各科“打通”,貫通文理,融會中外,熔科學、藝術、文學、歷史、外語、心理學與人文思想等為壹爐。所以,錢教授談大學通識教育,能做到眼光高遠、境界闊大、縱橫捭闔,自然是截然與眾不同。他並不像目前所謂“通識讀本”那樣,各科專家仍然各自分散地介紹某個單科,而是註重把不管數學物理還是文學藝術以及生理心理等等,各個看來天差地遠的的學科,統統都來它壹個“徹底打通”。

特別,錢教授將心理學上的通感(Synesthesia)加以擴展,提出人類各個精神部門之間都存在通感,並總結為著名的“錢氏通感說”,獨樹壹幟,自圓其說。近年來,錢教授已經發表文章多篇,並在各種場合演講多次,聽講的受眾有政府官員、國家公務員、大中學生和壹般民眾等。聽講後聽眾紛紛要求錢教授簽名售書,以便進壹步閱讀。錢教授的演講既精彩又生動,著重下列三個方面展開:

1)恢詭怪譎,道通為壹:人類的各個精神部門繁花似錦,千差萬別,但都是相通的,能左右逢源,相互發明;

2)為學不同,同歸於美:無論文學藝術還是自然科學,都有***同的造美機制與審美情趣。為尋求***同美而學習就會趣味盎然,為尋求***同美而工作則能事半功倍;

3)萬物“通感”,創新之源:學習與工作都是為了創新,在某壹領域創新乃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是當前社會的需要,而其關鍵卻在尋求多門學科交叉點上的“通感”。

“錢定平教授大學通識演講”***分如下七個大方面,但不局限於此。具體題目將根據時間地點有所變通:

壹、李白、畢加索與莎士比亞相會在霍金的“果殼”

—— 談人類的各種精神部門都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互相往來的;

二、 天地有大美,雜然賦流形

—— 說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既有***同美,又有相同的對美的追求和審美機制;

三、 “紅杏枝頭春意鬧”

——講創新因子潛伏在多個領域交叉相通之處,“通感”乃創新之源;

四、 通感——當今國家公務員必備的“通識”修養

—— 給全國海關系統的司、局長和上海的高級法官們講“通感”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五、 博覽群書、心有旁騖、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在為他舉辦的翻譯研討會上,給德國專家學者談如何翻譯德文小說《朗讀者》,使之暢銷幾十萬冊;

六、 突破《圍城》,走向世界多極文化

—— 述21 世紀國人應有的文化訴求:載中載西,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七、 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

—— 講21 世紀全球經濟的突出特點:經濟活動越來越帶上文化色彩。

凡是聽過錢定平教授演講的人都壹致公認,他演講語言生動、廣征博引、圖文並茂、萬象畢來。特別是,錢定平教授親自設計的電腦幻燈片軟件大有特色。他不愧為電腦專家,他制作的PPT 不但包括生動活潑的文字,還有豐富多采、五彩繽紛的圖畫,甚至還點綴著生趣盎然的動畫片子。聽錢定平教授壹場演講,聽講者不但是聆聽到了豐美的知識,而且還是觀賞藝術和欣賞電影。

錢定平歷年來在國內的主要演講

文化規範與文人風範(上海交通大學);

從通感到通才;李白、畢加索和莎士比亞相會在霍金的果殼(上海復旦大學);

從通感到通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對全校研究生);

精美的宇宙,統壹的方程(用德語對在上海的德國人士進行演講);

從通感到通才(上海同濟大學全校演講);休閑與創新(管理學院);

從通感到通才(寧波大學);

通感是創新之源(上海海關學院,對全國海關司長、局長);

自然科學、文學藝術與法律之間的通感(上海政法大學,多次全校演講);;

從錢鍾書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上海外貿大學,全校演講);

李白、畢加索和莎士比亞相會在霍金的果殼;張愛玲成名的三個訣竅(上海教育電視臺《世紀講壇》);

我父親與原上海市長吳國楨的關系(上海電視臺);

20世紀文化的科學底蘊;從《圍城》到《破圍》(大連圖書館);

自然科學與文學藝術之間的通感(上海科學技術協會《名家講壇》);

自然科學與文學藝術之間的通感;從通感到通才(上海圖書館,多次演講);

自然科學、文學藝術與法律之間的通感(上海高等法院,多次演講);

自然科學、文學藝術與法律之間的通感(上海第壹中級法院);

“通感使人聰明”系列演講——如何輕松地度過中學階段還考上北大清華(上海中學、大同中學等上海重點中學多次演講);

我怎麽翻譯《朗讀者》(德國駐上海總領館 文化處與歌德學院,中、德文講話);

喬伊斯的科學世界(愛爾蘭文學家喬伊斯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英文學術報告);

靜靜的血河——巴別爾的文學源流(俄羅斯小說家巴別爾國際學術討論會,英、俄文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