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誰介紹壹下姜維的生平?

誰介紹壹下姜維的生平?

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軍事統帥。原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將,後降蜀漢,官至涼州刺史、大將軍(擁有最高軍事指揮權)。姜維在諸葛亮去世後繼承諸葛亮的遺誌,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陳泰、郭淮、鄧艾等多次交手。然而由於蜀漢國力弱小等原因、終究回天乏術。蜀漢滅亡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鐘會,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鐘會反叛失敗,姜維也被魏兵所殺。

姜維歸漢,諸葛亮器重

建興六年(228年)春,蜀丞相諸葛亮第壹次兵出祁山,時天水太守馬遵正帶姜維和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隨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視察。馬遵聞蜀軍至祁山後,諸縣響應,郭淮聞後,決定東行,回上邽守備。馬遵疑姜維等人有異心,於是,也乘夜隨郭淮至上邽。姜維發現馬遵已走,對遵無可奈何。姜維回到翼縣,翼縣吏民大喜,推舉姜維去見諸葛亮。時馬謖喪失街亭,使諸葛亮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諸葛亮只好攻克西縣,率千余戶和姜維等人班師。姜維於是同其母失散。

228年,諸葛亮喜姜維有膽智,命其為倉曹掾,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姜維時年27歲。

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贊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230年春,姜維就升任中監軍、征西將軍。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軍中,生前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但魏延擅自據南谷口逆擊楊儀,斷後的任務落在了姜維身上。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姜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百姓作諺語道:“死諸葛驚走生仲達”。姜維回成都後,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成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隊的直接統帥者。

走破郭淮,擊敗曹爽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姜維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紮漢中。蔣琬升大司馬後,任命姜維為司馬,多次率領偏師西進。蔣琬曾經建議從上庸方向北伐魏國,但眾人以為壹旦不勝,退軍很難。於是延熙四年(241)十月,後主乃遣尚書令費祎、中監軍姜維前往向蔣琬傳旨暫緩伐魏,蔣琬於是上疏後主:“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征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

可見姜維隨蔣琬偏軍西征時,曾經擊敗郭淮,表現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延熙五年(242年) 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延熙六年(243年),姜維升任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

延熙六年(244年),魏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向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興勢圍,涪諸軍及費祎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由於當時蔣琬病重,費祎遠在成都,涪諸軍由姜維統帥先於費祎援救漢中。至費祎到漢中,姜維與之壹並出三嶺截攔曹爽,夏侯玄,司馬昭等魏軍,魏軍爭險苦戰,勉強逃脫,魏軍軍資損失甚多。

接應羌胡,擊敗郭淮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祎***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並打敗了他們。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戰鬥過程:姜繼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郭淮分兵取之。郭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壹舉而兩全之策也。”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沓中,淮自串諸軍就攻化等。然而事情並不像郭淮預料的那樣,姜維擊敗了夏侯霸,接應了羌胡,又回過頭來打敗了郭淮,成功救出了廖化。

曲城之戰,群英鬥智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維符節。秋,姜維帥數千兵進攻雍州,依傍曲山築兩城,牽制魏軍,彌補自己軍力不足。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魏軍則以征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上萬兵抵禦。郭淮采取陳泰的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陳泰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自南渡白水,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姜維退路。姜維察覺,迅速撤出牛頭山來,假裝退軍。

郭淮想全部撤軍,平叛羌胡,鄧艾建議郭淮讓自己留守屯白水北。姜維回軍,卻東襲取洮城,令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廖化作橋持艾,鄧艾察覺廖化破綻,夜潛軍先至據洮城。姜維遂撤軍。句安、李歆孤立無援,最終降魏。

費祎制裁,屢失良機

姜維認為自己熟悉西部風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為羽翼,並說“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舉興兵。費祎多次制止他,撥給他的部隊也從未超過萬人。費祎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為希冀僥幸,決成敗於壹舉;若不如誌,悔之無及”。

對此,後代史學家分析此時局勢時,常常嘆息費祎的保守。

何焯:欲斷隴則當及曹爽初誅,眾誌二三,未遑外事之時。文偉身駐漢川,以遷關中之救,伯約以萬眾招誘羌胡,披割西鄙,過相裁制,又失事機。元遜(諸葛恪)輕舉於東,文偉坐待於西,皆若天之假助典午,以成其奸者,可長太息。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祎被郭修刺殺,姜維遂大舉征伐。三月,吳太傅諸葛恪再次興師攻魏,發兵20萬進攻淮南。姜維也乘機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包圍南安,司馬師令東南守軍堅守防吳,派遣郭淮、陳泰悉關中之眾,解南安之圍。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解圍,進至洛門時,姜維因軍糧已盡,撤圍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主持蜀國內外軍事。 動畫片《三國演義》中的姜維二月,魏中書令李豐與皇後之父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廢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馬師為大將軍。事泄,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等,廢張皇後,魏國壹時陷於混亂。魏狄道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六月,姜維乘機率軍攻魏,張嶷自願帶重病助姜維出征,李簡獻城降,姜維占狄道(今甘肅臨洮)。十月,蜀前軍蕩寇將軍張嶷與魏將徐質交戰陣亡,姜維率軍繼至,進圍襄武,擊敗魏軍,斬殺徐質。魏軍撤退,姜維乘勝進擊,破河關、臨洮等縣,並遷河關、臨洮、狄道三縣民入川,率軍撤回。姜維繼關羽,黃忠之後,是蜀漢第三個臨陣斬將的勇將!

故關洮西,斬敵數萬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衛將軍姜維乘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之際,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八月,姜維佯裝三路進軍,卻到達枹罕,壹路向狄道進軍。魏征西將軍陳泰中計,東據陳倉,命雍州刺史王經西向進駐狄道。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姜維率軍先後故關、洮西大敗王經,魏軍損兵數萬,王經只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魏大將軍司馬昭命安西將軍鄧艾,胡奮,王秘等援救,與陳泰並力抗擊蜀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鄧艾等諸將不敢與姜維交鋒,建議放棄狄道,不救王經。陳泰阻止了他們的建議,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軍,出其不意地繞過高城嶺,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內聯絡,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姜維即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這時涼州援軍也即將到達,陳泰和王經想要截斷蜀軍退路,姜維遂撤軍退走鐘堤。

這次戰役是三國時期蜀吳二國北伐最大的殲滅戰,魏國折兵數萬,二度下詔安撫,雍州幾於危亡,姜維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胡濟失期,段谷大敗

此戰失利原因,魏國名將王基壹語道破:姜維因洮上之利,輕兵深入,糧餉不繼,軍覆上邽。夫大捷之後,上下輕敵,輕敵則慮難不深。而魏國詔書中“馘首千計”,表明蜀軍損失約數千,對蜀國是個不小的損失。

敵皆惶懼,對峙芒水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姜維乘機攻魏秦川。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到達沈嶺。當時,魏在長城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聞姜維至,眾皆惶懼。魏征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司馬望、鄧艾軍近水築寨。姜維多次挑戰,鄧艾,司馬望等都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遂引軍而還。並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

改革防守,斂兵聚谷

景耀元年(258年),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裏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並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朝廷也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

屯田避禍,候和小敗

景耀四年(262年),姜維對黃皓專權恣肆很不滿,曾上言後主曰:“黃皓奸巧專瓷,將敗國家,請殺之!”劍門關平襄侯祠(13張)後主說:“黃皓不過是壹個奔走效力的小臣罷了。過去董允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感到遺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維見黃皓枝附葉連,勢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辭後主出宮。後主命黃皓到姜維那裏謝罪,姜維誘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不敢歸成都。

景耀四年(262年)冬十月,蜀大將姜維寇洮陽,鎮西將軍鄧艾拒之,破維於侯和,維遁走。姜維又是在爭險之後,被鄧艾擊敗,與段谷之敗如出壹轍。不過姜維及時吸取了教訓,保存了主力撤退,鄧艾殺敵壹千,自損八百,也不敢再追擊。

姜維本非蜀人,托身蜀國,加上連年征戰,功績不顯著,所以頗遭保守反戰派們非議。當時蜀國後主劉禪無能,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將護,無能匡矯。黃皓想尋機廢掉姜維,扶閻宇掌管軍政大權。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上表劉禪,議強邊防

景耀四年(262年)冬,司馬昭商議伐蜀,連鄧艾在內的群臣都多次反對伐蜀,認為蜀國沒有間隙,只有鐘會贊同。於是司馬昭令青、徐等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假裝伐吳,卻令鐘會都督關中人馬,商議伐蜀對策。

遠在沓中的姜維早就看破了司馬昭的聲東擊西之計,並且對鐘會的舉動有所探知。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表奏後主,說:“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在這緊要關頭,黃皓不聽人言,卻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預言,認為敵人不會到來,稟告後主,把姜維的表章壓下,不予理睬,連大臣都不知道。

同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余人,由狄道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余人,進攻武都,以切斷姜維退路;鐘會率主力12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

回馬陰平,扼守要道

直到魏將鐘會將要進入駱谷,鄧艾將要進入沓中時,黃皓這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去沓中援助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率兵去陽安關中。廖化進軍到達陰平,聞魏將諸葛緒向建威迸發,占據了陰平橋頭,便停下來等待敵兵。

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邀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在沓中見鄧艾的軍隊攻來,又聽說鐘會進軍漢中,陰平橋頭又沒有援軍,遂立刻帥本部三萬兵東撤,退往陰平。魏將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戰,姜維敗退。鄧艾卻也牽制姜維不住,姜維至陰平橋頭,被占據橋頭的諸葛緒所阻。姜維從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繞道而東,作出出兵攻擊諸葛緒後部的樣子,誘使諸葛緒離開橋頭三十裏向北堵擊,姜維乘機迅速通過橋頭,與廖化等合兵。諸葛緒趕去阻截,差了壹天,沒有趕上。

“壹步之差,滿盤皆輸”,此次魏軍東堵西追,虧在鄧艾西方三路出擊撲了空,壹步之差,先發制人不成,反被姜維搶了先機。由於是兵分三路,之後即使追上姜維,也不是全軍齊上了,故此僅和蜀軍壹戰,便無力窮追猛打了。由於這樣諸葛緒雖然成功占領橋頭,卻因為蜀軍後面沒有追兵,得以大搖大擺的入北道三十裏,使得諸葛緒急退。

堅守劍閣,拒敵關外

鐘會前有劍閣雄關,寸步難進,後黃金、樂城、漢城三地要隘,東溯漢水、芒刺在背。要是拖拉下去,形勢真如姜維所預計:“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裏縣糧,自然疲乏。”到時退兵,蜀漢若諸城並出,前後夾擊,那就比昔年曹爽更慘了。鐘會於是又幹起最拿手的,動筆桿子,寄希望於原為魏人的姜維歸降,致書於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劄、鄭喬,能喻斯好。”姜維不同蔣斌,置之不理,鐘會文筆雖佳,面對天險,還是得用武略攻之,只得硬著頭皮強攻劍閣,姜維列營守險。試想魏軍強攻黃金、漢樂已近兩月尚且不下,又安能壹鼓攻克劍門,只是白白損兵折將罷了。攻關不克,鐘會只得暫時引兵後退,蜀軍保險拒守。魏軍真處於 “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裏縣糧,自然疲乏”,又是前狼後虎、進退維谷的僵局。

引軍東還,奈何早降

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鐘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裏,攀登小道,鑿 三國殺 姜維原畫山開路,越過7百余裏無人煙的險域,“糧運將匱,頻於危殆”,直抵江油。江由關據石門,臨涪水,壹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但江油守將馬邈卻不戰而降。

鄧艾自陰平進入景谷旁道後,成都方面已經知道這個消息了,令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督率諸軍拒敵,鄧艾的奇襲戰略至此可稱破產。可諸葛瞻的大軍到達涪城之後卻止步不前。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行,占據險要,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地。黃崇屢次進言,乃至痛苦流涕,諸葛瞻卻不為所動,依舊在涪城不前。鄧艾擊破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壹聞前鋒被破,就引兵自涪關後撤壹百多裏,退守綿竹。又把涪關險城當大禮送給了鄧艾。 進屯綿竹後,諸葛瞻才意識到自己在戰略上已經鑄成大錯,長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後野戰是役蜀軍伏屍數萬,諸葛瞻和黃崇、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戰死沙場。之後後主卻聽從從譙周主降的建議,投降了魏國。

姜維等堅守劍閣,驚悉綿竹失守,接著,壹日三驚,有的說後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說後主要向東投奔盟國東吳,有的說後主要向南進入建寧。姜維恐腹背受敵,即引軍退至巴西境,至郪縣時,後主詔書傳來,命令全軍投降。姜維將士“將士鹹怒,拔刀斫石”。 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詔到涪城向鐘會投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此時軍事形勢:

西:郫縣令常勗固城拒守,而成都西除了郫縣還有汶山郡之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用五圍牙門之兵可用。

東:姜維大軍進於郪、五。更有羅憲在江州。

南:霍戈鎮守南中六郡,本來就部署好部隊北上,隨時可以增援成都。

北:重鎮雒城尚未失陷,姜維軍離此不過七十裏。漢中諸圍守也在柳隱、蔣斌、王含堅守。

此刻的成都,雖魏軍兵入平地,但是從上情況看,蜀漢主力部隊尚存,周邊要隘壹個沒丟,半壁江山依在,內軍心士氣均可壹戰,外東吳援軍指日可到。最終卻是壹片降旗,這是鐘會、鄧艾、姜維三人都沒料到的。

詐降復國,壹計害三賢

姜維去投降鐘會,鐘會謂維曰;“來何遲也?”姜維正色流涕曰:“今日見此為速矣!”會甚奇之。會陰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復也,乃詭說會曰:“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範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遊乎?”會曰:“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於此也。”維曰:“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歡甚。

此時,鄧艾擅自行事,不把司馬昭和眾將放在眼裏,引起了司馬昭的不安。鄧艾驕傲自大說:“姜維自壹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當時有見識的人都嘲笑他。

鐘會頗忌鄧艾,乘機與監軍衛瓘密告艾有反狀。魏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令以檻車征艾。艾既敗,會獨統大眾,威震西土,遂決意謀反,欲使姜維將五萬人出斜谷為前驅。會自將大眾隨其後。但司馬昭對鐘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1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10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鐘會措手不及。鐘會大驚,正月16日,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並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後遺詔,逼眾造反司馬昭,諸將被迫簽名。姜維見時機已到,便慫恿鐘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鐘會,恢復蜀漢。並密書與劉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勸鐘會早殺眾魏將,鐘會想聽從姜維的意見,但仍猶豫不決。因鐘會遲疑而消息泄露,18日中午,魏將胡淵引兵殺出,箭如雨下。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姜維親自殺了五六人,戰死。時年62歲,(三國演義誤作59歲)鐘會也被殺。維被剖,膽如鬥大。不久,衛瓘遣將田續斬殺鄧艾父子。

至此,姜維雖然復國不成,自己被殺,卻也根據形勢,唆使鐘會謀反,收捕了鄧艾。鐘會鄧艾二人也死於非命,難道和姜維的計謀沒有關系,僅僅只是巧合嗎?

北伐中原: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於五丈原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誌》記載,西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進行了十壹次北伐。

壹,後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二,延熙七年(244年)姜維和費祎出兵去協助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與漢中蜀軍造關門打狗之勢,曹爽大敗。

三,延熙十年(247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四,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五,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六,延禧十六年(253年)費祎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七,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八,延禧十八年(255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九,256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十,257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十壹,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姜維歷次北伐戰績,互有勝負,軍隊已到達華陰、蒲城壹帶。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壹次,小敗壹次。歷年史家對姜維的北伐卻是貶多褒少,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在最後壹次北伐進行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編輯本段

歷史年表:202年,姜維出生在天水郡翼城(今甘肅甘谷)。

約220年,在天水郡做上計掾,辟為州府從事,而後任中郎,參本郡軍事。

228年,諸葛亮第壹次伐魏,天水太守懷疑姜維異心,姜維歸蜀。 真三國無雙6姜維諸葛亮任命姜維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

230年春,姜維擔任中監軍、征西將軍。

231年,姜維隨諸葛亮彈劾李嚴。

234年,姜維同諸葛亮北伐,料到司馬懿不會交戰。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來追,姜維斷後,反向迎擊,懿退走。

回到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238年,與蔣琬出兵南安,令廖化擊破郭淮派遣的遊奕,王赟。

239年,蔣琬晉升為大司馬,任命姜維為司馬。

240年,姜維出隴西,淮進軍至強中,維退。

241年十月,費祎、姜維前往向蔣琬傳旨暫緩伐魏。

242年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243年,蔣琬建議姜維為涼州刺史,姜維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244年,姜維帥涪諸軍在費祎前去漢中援助王平擊退曹爽。 247年,姜維偏軍進攻魏護軍夏侯霸,郭淮至,維退。

漢山平康夷反,姜維率眾討定之。

姜維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祎***錄尚書事。 姜維雕像248年,姜維出南安金城界,在洮西擊敗郭淮、夏侯霸,安處降蜀的胡王治無戴等部落。

249年秋,出攻雍州,與郭淮、陳泰、鄧艾戰,牙門將句安,李韶降魏。

250年,姜維假節,復出西平,俘虜中郎郭修。

253年夏四月,姜維率數萬人圍南安。魏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254年正月,姜維還成都,加督中外軍事。

夏六月,維復率眾出隴西。

狄道李簡舉城降,張嶷為徐質殺。

姜維斬徐質,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255年春,姜維還成都。

夏,姜維出狄道,大破魏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

魏征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鐘題。

256年春,姜維遷為大將軍。八月,鄧艾據武城山相持,姜維爭險不克。其夜姜維渡渭緣山趣上邽,胡濟失誓不至,故鄧艾大破姜維於段谷。

維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257年12月,姜維率眾至芒水,圍長城。

258年,鄧艾援救長城,堅守不戰,4月,姜維退還。

姜維還成都,復拜大將軍。

姜維改動漢中防守戰略,實行斂兵聚谷。

261年3月,姜維建議後主追謚趙雲,後主聽從。

262年8月,姜維率眾出漢,進洮陽。退至侯和,為鄧艾所破。

姜維言漢主曰:“黃皓奸巧專瓷,將敗國家,請殺之!”漢主不許。

維誘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不敢歸成都。

263年春,姜維上表後主:“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8月,鄧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後主才發兵。

9月,會徑過西趣陽安口,蔣舒投降開關城門迎敵。

鐘會 圍攻 漢中黃金等圍守,漢城,樂城皆不克,遂通過陽安關長驅直前。

姜維強川口敗走,擺脫鄧艾,率領3W軍隊調開諸葛緒,通過陰平橋頭。知陽安關失守,退至劍閣,鐘會杜預不能克。

10月,鄧艾從陰平小道入蜀,田章破江油前百裏伏兵三校。

11月,江油關守將投降鄧艾。諸葛瞻從涪城撤退至錦竹,鄧艾大破之,後主投降鄧艾。

12月,姜維由巴西出郪五城,得後主令,降鐘會。

姜維假與鐘會親密,鼓動鐘會反,並構陷鄧艾反。

264年正月,衛瓘抓住鄧艾父子。

15日,鐘會到 錦官城,派人押送鄧艾。

16日,鐘會逼眾造反司馬昭,諸將被迫簽名。姜維勸鐘會殺眾魏將,鐘會想聽從姜維的意見,但仍猶豫不決。

18日中午,魏將胡淵引兵殺出,箭如雨下。姜維親自殺了五六人,戰死。鐘會也被殺。維被剖,膽如鬥大。不久,衛瓘遣將斬殺鄧艾父子。

編輯本段